CCTV今日观察:民企如何脱胎换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5 23:24 来源: CCTV《今日观察》民企如何脱胎换骨?
从基层看改革,从变化看成就。在东部地区,很多民营企业在经历快速发展之后,已经初具规模,但是随之而来的土地资源、人力成本增加、生态环境等等方面的瓶颈问题,也成为他们主要要面对的一些挑战,其中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的转型之路更不轻松。那么,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之下,民营企业如何在转型当中寻找转机,化解难题?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著名财经评论员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刘戈共同评论。
从服装到抗癌药物,红豆杉开发大有文章。民营企业如何投入生物医药新兴产业?
一大早徐爱华开车从昆山赶到无锡来挑选红豆杉盆景,作为经销商,他这次要进20多万元的货,去年的这个时候,他一般两个月进一次货,而今年差不多每隔10几天就要来无锡一趟。徐先生每选种一个盆景就会在上面系个红绳。
徐爱华(红豆杉昆山经销商):我只是在上面打一个红绳,一个小结,我就可以去看下一盆了,等我回家的时候,轰动他这里的物流就会把我这盆树运过来。
徐爱华说,和普通的盆景不同,红豆杉对甲醛,甲苯等有害物质有很强的吸收能力,顾客买来都是放在刚刚装修完的新房里,用来净化空气。现在正值红豆杉长出新芽的时候,盆景很受欢迎。他家一天的销售额就有一万多元,红豆杉盆景种植基地的销售额也随之飘红,现在一年能够达到2亿元左右。
王希科(红豆杉盆景部门负责人):我们把红豆的,按照道理就是苗,那么我把它做成盆景,还可以做成保健枕。
周海江(红豆集团总裁):比如说服装有5%,10%的利润率,但它的话可能有50%,甚至更高。
除了做成盆景,红豆杉林木还是城市绿化的新树种,采访时,正赶上一辆卡车在装一米多高的林木,谈起经济效益,以前种粮的蒋洪章说,他在改种红豆杉之后,每亩土地的收益增加了20多倍。
蒋洪章(红豆杉种植户):一亩地一年收入六至七万块钱。
从红豆杉中提取的紫杉醇,是国际公认的治癌药物,但野生红豆杉非常稀缺,而且生长速度缓慢,在投入了几亿资金之后,企业掌握了红豆杉人工种植的技术,在这个两千多平米的大棚里,朱博士的工作是研究通过植物遗传技术增加紫杉醇的含量。
朱波风(红豆杉培育研究员):通过遗传改良的方法,使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可以大幅度的上升,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在提取,还有一些生产的成本可以大幅下降,这样的话,最终生产上在用的时候,临床上用的制剂的价格就会大幅地下降。更多人可以用得起了呀。
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物医药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当前,民营企业,尤其是东部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普遍面临着劳动力,土地,生态环境的瓶颈。
周海江(红豆集团总裁):即使你达标排放,但你总量还在增加,(环境)还是有压力的,我们红豆怎么化解呢?我们就发展了红豆杉这个产业,红豆杉这个产业,它不仅没有污染,它还吃掉污染,从红豆杉盆景到我们提炼紫杉醇,到我们做成保健的,一些综合开发利用,又造福了老百姓的健康,同时让这个产业,我们在未来,在2015年,也将达到50到60亿产业规模。既突破了发展的瓶颈,而且对整个国家的转型也是种很好探索。
刘戈:从科技中看到了商机
(《今日观察》评论员)
原来做服装的企业,为什么要进入到这么一个行业?我了解到,当他们在进行这样一个科研的尝试时,《经济半小时》做过一期节目,叫做《哭泣的红豆杉》,里面就反映在云南一些地方的红豆杉遭到砍伐,因为红豆杉的树皮可以提炼紫杉醇,紫杉醇是治疗癌症非常有效的一个药物,所以那些生长了几百年、上千年的红豆杉都被盗砍盗伐,企业觉得很心痛,觉得有一份社会责任,而且在这里面也看到了商机,是不是可以把它研发出来?
其实,这个过程很困难。红豆杉主要生长在海拔两三千米的高山地带,要移植到无锡这个江南水乡,开始的时候,过程是非常艰难的。现在它们开花结果,他们可以享受这样一个成果。因为现在紫杉醇非常的贵,原来我家里头也有过癌症病人,我有过体验。进口的紫杉醇,我手一抓就可以抓四支,价值三万多块,非常非常贵。现在有了国产的紫杉醇,这个价格就可以降下来,很多病人由此可能就会延续生命。
向松祚:民营企业要实现成功转型 人才储备最关键
(《今日观察》评论员)
从全世界来讲,2010年全球医药产业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这里面差不多有17% ,也就是1700亿美元是属于我们所讲的生物制药。根据我国权威部门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生物制药的规模可能要突破800亿到1000亿美元,所以市场前景非常大,而且它的增长速度每年可能都在10%以上。
这个企业转型到这个行业里,国务院的36条非公企业进入这个里是鼓励的。这个案例实际上是我国千千万万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一个缩影。他们以前所从事的行业,说的稍微不客气一点,就是所谓的三低行业,就是低成本、低附加值、低水平的重复竞争,附加值比较低,染料的成本比较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原材料的成本比较低以及土地成本也比较低,但是现在的这些情况变了,那么这种三低的模式让很多企业觉得很难做了,所以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换代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也不是一个很容易的话题。很多企业其实是被迫、被逼无奈,必须要转。
我到温州、到东莞,到很多地方去看,很多民营企业讲,我这个行业现在还能做下去,但越做越难了,利润越来越少,稍不注意,今年可能就没有利润了,就亏损了,因为他本身利润非常薄。所以这个案例中的企业在开始转型,但是还没有完成,那么他未来是不是真能够转到治癌药物的企业里去?我们当然希望他能够成功完成转型,这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观察。
我衷心希望这个企业能转型成功,但从服装转到生物制药,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行业,这种转型成功的案例在世界企业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比如以前诺基亚是做木材生意的,做木材、机械、家具等等,现在彻底成为世界移动通讯的一个巨头,这是一个少见的成功案例。关于转型,最困难的有两点,很多企业都解决不了。
第一,它没有核心的技术;第二,核心的高科技人才,这是第二个更大的瓶颈。我去珠三角,长三角看了,其实很多企业家所头痛的是想转型,但找不到这方面的人才。没有人才,哪怕你就从外面买到核心技术、买到核心专利,但未来的梯队有没有形成?这是国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江苏泰州有一个国家级的医药高新区,这几年发展的相当好,他们就提出四个一千的口号,就是他们要引进一千个世界级的医药的成果,把专利买进来;他们要创造一千个新的高科技的医药企业;他们要引进一千个高科技的人才;他们的产值在“十二五”期间至少要达到一千个亿。在这里面,其实它核心的就是两条,一个是引进一千个人才,一个是引进一千个最先进的专利。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讲,去哪里去买核心技术?人才在全世界都是稀缺资源,怎么能够把人才引进来?当民营企业要进入一个新行业的时候,确实要认真的思考,有没有人才储备是特别关键的。
土地资源,人力成本,民营企业如何面对发展瓶颈?政策引导扶持,民企转型怎样从量变到质变?
作为传统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红豆西服生产车间里依然一片忙碌,不过我们注意到,这个以往用来分配工作和完成进度的显示屏上积满了灰尘,看得出已经有很长时间不再使用了。车间管理人员说,几年前,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而现在这里的主要功能是承担样板车间,大部分生产任务都已经外包给了其它企业,工作量比以前小多了。
周冠华(西服车间管理人员):像我们内销,接到的一些工作服什么的,都是外包到周边一些其它工厂去做了。
刘戈(财经频道评论员):为什么要外包到其它工厂去做呢?
周冠华:因为我们现在整个集团在转型升级,把一些生产外包出去的话,我们可以专心致志地去做品牌的设计研发这一块。
在公示栏上我们看到,工人的月工资前五名的收入排名,第一名是5953元,第五名是4753元。总体算来,在这个西服车间,工人的平均工资在3000元以上,如何降低人工成本和土地资源制约成为民营企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刘戈:在红豆集团的总部,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沙盘,这是一个经济开发区的沙盘,这个经济开发区不建在无锡,而是建在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西哈努克港是柬埔寨最大的深水港,那么在这个开发区里面,我们看设施非常的完备,这面是商业区,这面是住宅区,这边是游乐场,这边是研发区域,那个地方是仓储和能源基地,那么这一片,整个这一大片都是为轻纺工业他们建造的厂区,现在已经有十几家的中国企业,入住到这里。
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总体规划面积为11.13平方公里,是红豆集团等几家无锡企业在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引导下,联合柬埔寨国际投资开发集团共同打造的,它是中国商务部首批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也是首批通过商务部,财政部考核确认的六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
戴月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个工业园区基础建设部分的30%,是由国家资金扶持,我们做这个工业园区实际上也是为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搭建一个平台,不需要每个企业出去单打独斗,走进工业园区是抱团建设。
柬埔寨劳动力资源丰富,用工成本较低,以纺织行业为例,目前一名中国纺织工人的月工资是3000多元,而在柬埔寨只有700元左右。以一个企业1000名工人的规模测算,一年工资就能节省2000多万元,此外还规避了一些发达国家贸易壁垒,享受柬埔寨的税收优惠,同时还带动了上万人的就业。
苏杰(柬埔寨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感谢红豆集团建设的柬埔寨经济特区,为柬埔寨人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柬埔寨的经济发展也有了巨大贡献。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无锡,把企业建到国外去国际市场分享资源,已经成为很多民营企业的探索。
刘戈:往上和往外成为三低企业的新出路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其实很多企业走到现在,尤其是原来的三低企业,就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有两个瓶颈会限制到它们再往前走,一个是劳动力成本的瓶颈;另外一个是土地的瓶颈,这两个瓶颈是硬约束。
从劳动力成本上来讲,三年前的一个纺织厂,在长三角一带,从一个月一千五六百到现在平均三千多的工资。我们在工厂里看到,工厂里当月的第一名,他的工薪收入已经达到了5900多块钱,而且这还是在加班很少的情况下。前些年很多像这种纺织厂,一般晚上都要加班到晚上八九点、九十点,星期六还要干一天。现在基本上是朝九晚五这样一种情况。因为企业雇不起那么多工人了,所以就把更多的一些就业的机会转到一些在当地比较小的企业。
此外,在中西部地区,这种劳动力的争夺也非常的明显。我去车间里问,很多的工人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中西部,他也觉得这个厂子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你问他是不是会在这一直待下去?大部分人是一个否定的回答。因为他老家的工薪也上来了,所以如果你还要在这个行业里干下去的话,这是没有办法解决。另外土地在长三角、珠三角这一代也非常的紧缺了,这就导致它必须要走两条路,一个是往上走,一个是往外走。往上走就是往产业链的高端走,它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上。像很多国外的企业一样,自己更多的是做一个设计和营销,把加工的活慢慢的往外分流。还有就是向外走,就是像柬埔寨这样的地方,劳动力成本非常的低,现在国家也在支持这样的企业往外走。我们国家在和几个第三世界国家合作,建立一些当地的经济特区,在民营企业里面招标,比如红豆就去招标。这样的企业为什么会中标?因为它不但作为一个开发区的开发者,它同时还把当地很多相关的企业,甚至就是它委托加工的企业带到了柬埔寨。所以往上和往外成为原来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的一个新出路。
向松祚:民营企业转型路子有千千万万条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认为民营企业转型成功的,主要还是在本行业内部。比如我们今天讲服装、讲机械制造、讲电子等等行业,说这些行业好像做不下去,但这些行业并不是不需要,这些行业永远需要。比如服装行业,服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装市场是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
其实中国的民营企业,他们更多的是要解放思想,发挥想象力。企业走出去的路子很多,除了转到非洲、转到东南亚这些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还有走到我们自己本身的中西部去。更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需要在一个行业里,你找到你的生存的基点。比如你怎么把你的品牌建立起来?我们现在很多服装行业很多都是给外国人代工,如果我们能做出自己的品牌,哪怕这个品牌的市场占有量很小,但是我做的非常精。其实欧美、日本的很多企业,它的市场量不是很大,而是做非常专门的一个市场,我每年都能过得很好,这个市场永远在,做得很精,很细,把品牌做得非常的典雅、非常有品位,这可能是未来中国企业转型的途径之一,就是在自己行业内部转型。
第二,你要认识到,你这个企业不可能永远生存下去,你做到一定程度以后,你觉得你已经很无能为力了,或者说已经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那你就别做了,你可以把企业关掉,你也可以把企业卖给别的企业,促进这个行业的整合。你可以把资金退出来,做一个投资者。比如你可以做一个VC,做一个PE,你可以投入到别的行业,虽然你不懂这个行业。比如说你特别喜欢生物医药这个行业,甚至你喜欢军事科技这些行业,那你投钱,你作为一个纯粹的股东,这也是一种转型。不是因为我一定是做个老板,我才是转型,或者说我一定要做个百分之百的股东,我才是个企业家,这种观念都需要转变,就是转型路子是千千万万,各种路子都是转型。
刘迎秋:在政策上要给予民营企业支持
(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作为企业内部,要加强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实际劳动者,提高他们生产经营管理等等各个方面的技能。从国家这个层面来讲,对民营的企业发展进行指导,引导,在政策上要给予它们支持。比如在商业银行,我们要设立中小微企业这种融资便利窗口,更多的发展小的,区域性的,村镇性的这种银行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提供融资便利。这个转型也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新产品试制,申请贷款的时候,我们建议给予这类贷款的贴息,获得贷款由银行提供便利,体系不由这种创新型的转型型的企业来支付这个利息,由我们的财政来负担,产生一个杠杆的推动作用。
向松祚:民营企业下不了决心做行业选择上的减法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知道的一个民营企业,它有做通信的、有做桥梁的、也有做医药的、还有做房地产的等等六七个行业,每一个行业看起来都赚钱。还有一个企业,老板还是工商联的副主席,他讲的很坦率,他说我有四块业务,但我这四块业务,其实我想放弃,但是这四块业务现在都在赚钱,我觉得放弃了可惜,其实很多民营企业是处在这么一个纠结和焦虑的状态中,他下不了决心做减法,就是把资金和精力集中在一起,把一块做的很精。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