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财政预算起码应让公众看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4 18:13 来源: 大众网-大众日报

  □ 吴学安

  截至4月29日,公开预算的中央部门达到91个。对于已经进行了3年的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评价说:“每年都有一些进步,但还有很大改进空间。”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表示,虽然今年各部门公开的预算内容更细了,但这些整体性数据罗列在一起,还是显得粗略,所能说明的内容偏笼统,大家还是看不太懂。(5月3日《中国青年报》)

  虽说,公布时间比前两年早,预算报告格式统一,部门预算表格增加到五张,文字解释说明性内容比去年详尽;在预算的类、款、项、目等公布等级中,有些科目公布到了款或项,政府性基金支出首次编入预算。但离公众希望的真正明了政府的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以及花的效益怎么样,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最受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没有单独列出,公开仍显粗放,科目公布较为宽泛笼统,其具体的支出结构、去向无从知晓,许多公众的第一反应依旧是“看不懂”,这是已经进入尾声的中央部门公布2012年预算的基本情况。

  近三年,中央政府率先进行了财政预算公开,一些地方政府也迅速跟进, 但一些地方财政预算公开,却陷于民众普遍反映的“公开不全面、不具体、不及时”等指责之中。如一些已经公之于众的中央部门和省级财政预算,被业内称之为,只有“粗线条”而没有“细纹路”,不仅市民没法下载细看,财税专家更是直言难看懂、无法解读。财政预算成了读不懂的“账本”,又何谈监督?从严格意义来讲,无论是《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还是民意的驱使,政府财政预算公开只见几个难觅具体对象的“天文数字”,云遮雾罩,高深莫测,晦涩难懂,就难免形式主义,甚至有规避监督之嫌。

  应该说,作为一个财政收支的“记账本”,预算收支报告编制具有相当的专业性。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预算到底愿不愿意被看懂。虽说政府财政被明确规定为主动公开的信息,但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将公共财政看成是政府秘密的观念,至今并未彻底改变,而且大多数机关仍习惯保守这个“秘密”。如今虽然公开了预算,却不是解释过于含糊,就是用语过于专业,这样就使普通百姓很难读懂,或者说看了也白看。

  鉴于政府财政预算公开尚处于摸索阶段,引来一些争议倒也算正常。以财税专家直言预算难看懂而言,这只能说明预算在编制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说到底,财政预算公开之“难”,并不在“专业性”与技术操作,而在对老百姓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认识和态度上,关键在于财政预算有没有“让人读懂”的勇气。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追求文字表述的通俗易懂,更重要是顾及预算编制是否全面、科学、客观,而这仍需仰赖预算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强化立法约束,尽快完善预算法,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预算科目设置上的经验,细化国内预算编制体系,从制度上防范“预算作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