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透过吻增长来问增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7 03:19 来源: 证券时报网本报评论员
面对国家发改委核准的钢铁项目批文,湛江市长王中丙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激情一吻,不仅成就了一张经典的新闻照片,也让“稳增长”这个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派生出“吻增长”这个颇具特色的称谓。
当下,中国经济的确没有以前景气,地方政府争取到大投资项目的确不容易。王中丙那发自内心的公开一吻,也能够得到人们“同情的理解”。至少,王中丙打破了中国官场“说一套,做一套”的潜规则,相比那些开会时大讲特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唯GDP马首是瞻的官员,王中丙无疑要诚实得多。“吻增长”貌似由王中丙一人表演,却曝光了中国官员的集体情结。
增长当然重要,也值得一“吻”。但是,如何确保“吻”得健康美好,而不至于在狂热的非理性中“吻”出岔子,甚至感染病菌,却需要认真思量对待。正所谓“三思而后行”,在行动之前最好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稳增长”,我们有必要追问、拷问甚至问诊一番,将几个重要问题考虑清楚。
问题之一:对于经济的下行压力,我们是不是反应过度了?中国经济下行的所有表征归结到一点,就是201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降至8.1%。于是,“硬着陆”的担忧情绪上升,股市也走出一波下跌行情。
相对于中国前几年10%左右的经济增速,8.1%这个数字的确不太好看,但放眼当今世界,8.1%依旧处在领跑的位置,无论欧美国家还是“金砖”其他国家,其经济增速都比中国低。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过于担忧。即便未来中国经济增速继续下行,我们也不必自乱阵脚。根据“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预期为7%,这是经过各方充分讨论过的战略预设。当前中国经济减速,既有内外形势不乐观的因素,也有中国政府主动转变增长方式的因素,对此我们应多几分冷静和淡定。
问题之二:为了实现增长目标,政府的手段选择是不是带有短期化和功利化的嫌疑?自从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以来,国务院各部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高调出台稳增长的措施,有吸引民间投资的,有补贴节能家电消费的,有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审批的······凡此种种,固然显得果断高效,却也给人以“一窝蜂”赶场之感。
很多措施,比如吸引民间投资,本来就是市场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甚至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所在,可是一些部门却把它视为阶段性的救急辅助工具,或用或弃;再比如扶持节能家电行业,这也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的举措,理应纳入全面规划的长期战略,而不应停留在非常时期刺激消费的小算盘层面。设想一下,如果通过上述措施,最终使得2012年全年经济增速收获了一个好看的数据,这些措施中合乎市场经济的精髓部分,未来还会继续坚持到底吗?从目前的施政逻辑看,恐怕还不能打包票。
问题之三:“GDP崇拜”主导的增长路径依赖,是不是要借机延长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中国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之中,投资超强,出口较强,消费极弱。如此不平衡的增长格局持续多年,在中国人口红利没有耗尽且资源环境压力可控、欧美日各国经济不错且进口旺盛的岁月,尚可勉力维持。如今,中国人口红利告罄,资源环境压力接近极限;欧美日经济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经济要转型已成为国人共识,治理“三驾马车”的失衡格局也初见成效。然而,“GDP崇拜”依旧在不少当权者头脑中盘桓不去,倚重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固有模式依旧被他们奉为圭臬,至少是重要的备用手段。这种路径依赖,已经在2009年被“四万亿刺激计划”强化了一次,目前,不排除它有被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再度强化的可能性。如果这种轮回果真上演,固有的增长模式就有可能演变成一种“超稳定结构”,从而赋予路径依赖以更长的存活时间,这显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图景。
问题之四:稳增长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经济活动以人为本,经济增长亦当以增进人的福祉为根本目的。在中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被庸俗地理解为实现一个亮丽的GDP目标,官员的政绩考核也以此为核心指标。这种搞法,使得貌似快速的经济增长,在扣除环境污染、资源透支、通货膨胀、房价畸高等负面因素后,并没有给民众留下多少“正福利”。真正受益的是少数人,其主体构成便是某些借助漂亮的GDP数字升迁的官员,以及与官员沆瀣一气的权贵资本主义群体。
显然,经济增长要“稳”,首先其目的要公平正义,即必须以提升全体国民的福祉为依归。否则,经济越增长,社会越撕裂,这样的增长不可能真正稳定,更不可能维持久远。遗憾的是,这种理念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
也许还可以继续问下去,但这四个问题,已经大致涵盖了针对稳增长的所有问题的主要方面,需要王中丙们予以思考和回答。考虑到忘记常识、知行分离是中国当权者的老毛病,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计,透过“吻”增长来“问”增长,给有关方面提个醒,当属必要之举而非多余之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