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今年用电量增幅下滑 稳增长该出何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4 22:58 来源: CCTV《央视财经评论》

  稳增长 该出何招?

  又快到夏季的用电高峰了,昨天国家能源局在发布会上预计今年的电力缺口和往年相比是明显的减少,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到5月份全社会的用电量同比增长5.8%,但是增幅回落了6.2个百分点,为近几年的较低水平。用电量增幅下滑,哪些产业回落的幅度最大?电力需求晴雨表说明了什么?稳增长又该如何有效地实施?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史小诺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今夏用电缺口占比不到3%,今年电荒是否不会再来?用电量增速整体回落,哪些产业回落最大?

  国家能源据在13日召开的迎峰度夏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前五个月,我国持续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出现明显回落,1至5月,全社会用电量1.9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增幅回落6.2个百分点,为近几年来较低水平,5月当月用电量40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其中上海、湖北、江西三个省市用电负增长。

  分行业看,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第二产业用电增长约3.8%,增幅回落7.9个百分点,带动全社会用电增速回落约6个百分点。其中,仅冶金、建材两个行业就带动全社会用电增速回落约3.5个百分点。

  在供给方面,往年“电荒”时缺煤的问题在今年大逆转。能源局披露数据显示,6月10号,全国重点电厂存煤9313万吨,同比增长48.3%,可用28天,为历史最高水平;秦皇岛港煤炭库存突破900万吨,同比增长50%以上,也是历史最高水平。

  初步预计,今年迎峰度夏高峰时段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在1800万千瓦左右,属最轻一级缺电,而去年同期,最大电力缺口超过3000万千瓦,电量数据不仅是反映经济情况的晴雨表,同时也能反映当前的经济结构,目前我国工业用电占比约为70%。

  郝卫平(国家能源据电力司副司长):它不表明我们现在粗放型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也不表明我们能源的供需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鲁俊岭(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巡视员):当前特别关注和注意防范的是电力供需相对宽松的时候,高耗能产业往往有加快扩张的冲动,由相对宽松到全面紧张的转换也十分迅速。

  刘元春:很多地方今年还是要拉闸限电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今年不会出现拉闸限电的结论肯定是不成立的。就目前从总量来看,我们的最大缺口低于3%,应该说是近两年的一个低位,从总量上来讲,并不是最紧张的时候,因为去年我们整个的缺口是3%到6%,今年是不足3%,按照国家标准,它属于最轻的一级的缺电指标,所以可以判断总量的短缺有所缓和,但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它还是一个负缺口,这是在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会在电力供应中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第二,我们所看到还有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中国供电结构和电力需求结构的匹配性,相对是较差的,所以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的生活用电,在区域上的布局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因此就说很多地方可能还是要面临着这种拉闸限电的情况。

  张鸿:用电量代表了经济的活力程度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老百姓想关心的是,会不会出现前几年我们一些区域大规模的电荒问题, 前两年比如说干旱,水电跟不上,电量少,现在这个缺口基本上还是比较稳定的。我们也关注过一些地方的电荒问题,为什么经济学家会把用电量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呢?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家里看着电表,就知道一个月用多少电,那就是多少钱,然后用到一定数目的时候,就要限制住了。为什么会有拉闸限电?因为“十一五”结束的时候,很多地方有节能的指标,所以他看着那个表,到了红线以后就不能继续用了,就要给它限制住。它为什么要用这个来测算呢?因为用电量代表了经济的活力程度,我们去查空置房的时候,会看它的水表、电表,一些小贷公司,他们看一个企业到底是不是在经营的时候,也会去查这个企业的电表,所以用电量其实代表了经济的活力。

  刘元春:电量数据是反映经济情况的晴雨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经常会说,电量数据是反映经济情况的一个晴雨表。为什么会就说?在这些年里面,我们观察到,电量下降的幅度,比GDP工业增加值下降的幅度要大,两者的方向大概是同步的,但是变化的幅度,用电量会明显要大的多。原因很重要,就是我们经济在高速增长的时候,一般增长的部门是高能耗、重化工这些行业,而经济下滑比较厉害的往往也是高能耗的行业和重化工行业,这就是经济结构的问题。

  比如说这一轮里面,我们看到冶金、建筑、钢铁这些重耗能的行业一下来,它对电力的需求会下来的更猛,这些行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相对较轻,但是在电力中间,它可以占到半壁江山。这就可以说明几个方面的信号,第一,总体经济的确有所回落;第二,我们可以看到高耗能的部门下降的更明显,那么目前跟高耗能相比起来,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部门和建材行业,以及跟制造业相关联的上游产业,比如重工业和化工产业,这些产业的工业增加值都出现了个位数甚至负增长的状况,这就表明目前我们整个经济在回落的过程中间,也有一个结构性的变化。

  张鸿:用电数据和GDP的数据方向一致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用电数据和GDP的数据方向一致,但是它的弹性太大了,幅度会大的多,因为我们过渡依赖了一些高能耗行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谈调结构了。刚才那个图显示,第二产业工业的耗电量很大,但是它占GDP的比重其实和第三产业都差不多,都是46、47的比重,所以耗能会多很多。而且家为什么要担忧呢? 4月份一般来说,用电量应该是往上走的,但是今年4月份的用电量已经开始低于3月份了,所以可能大家觉得是经济下滑的势头

  刘元春:地方依然存在着投资饥渴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目前我们又面临着新一轮稳增长的一揽子刺激政策出台,这个出台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投资,整个5月份中下旬以后,国家审批的投资项目在快速增长,各个地方都在跃跃欲试,紧锣密鼓进行新的一些投资的布点,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国家传统结构里面的利益格局和政策框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地方这种投资膨胀症、投资饥渴症还是急剧的存在,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稳增长,很有可能在地方的的利益结构和政策驱动下,会演变为扩投资,大上一些新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都是以高投入、高能耗为象征的,因为这些项目往往对全局的拉动性比较大,同时可以在的短时间显示出功效,体现他的政绩工程,实际上我们会看到这种苗头已经出现了。

  张鸿:用电量弹性比较大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刚才刘院长提到的,用电量和整个经济走势的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它弹性比较大,因为它敏感,投入一下,它就先于GDP咣一下起来了,然后GDP就拉起来了,非常见效,所以在救市的心态下,很容易把这些又用上了。还有一个就是粮食充足的时候,你可能会就上马一些这样的项目,因为原来用电峰缺口大的时候,你这个项目费电,那就不批你,但现在用电没那么荒了,咱们能不能上一些这样的项目,费点电就费点电吧,反正咱有电,所以这两种心态都可能导致到最后这些项目又上来。

  电力需求变化晴雨表表出经济增长面临哪些难点?稳增长该如何未雨绸缪?

  刘元春:不能通过上高投入、高能耗项目促进GDP的上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第一个方面我们要谈就是“稳增长”,它的核心目标是在“稳”字,而不是在一个刺激和使经济快速反弹,这是在战略上必须要把握的。第二个很重要是,短期稳增长与中期调结构要有一定的契合性,而不是说,我们忙活了眼前的这个事情,结果未来的窟窿会更大,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第一,在投资上面,投资是总量,不能够用扩投资来稳增长;第二,结构上面不能简单的通过上高投入、高能耗的项目来简单的促进GDP的上涨,而是要把投资结构与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未来的结构调整要相契合起来。这样就需要比如说在我们的公共服务上面,在农业基础设施上面,在帮助我们下一轮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上面,以及我们在一系列的梯度转移过程中间,鼓励我们的一些民间资本,提升他们的这种投资力度和投资的产业成绩,这是很重要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在扩消费上下工夫,这样使我们的短期稳增长,与中期调结构,这种目标不是显得完全的冲突。

  张鸿:让我们的经济能够缓慢回升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稳”字很有意思,就是应该是稳,而不是盲目的往上拉。因为有一个数据,工业增加值是我们判断经济的非常重要的指标。4月份,我们低于两位数增长了,5月份已经开始回升了。这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刺激经济的政策,其实是发改委批项目比较集中的是5月底,所以应该还没见效。但是发改委在几个月缓慢松口的时候,现在已经开始在见效。所以我们是不是保证那样的一个缓慢的松口,就能够让我们这个经济能够缓慢,慢慢回升。

  史炜:要集中力量保证50%以上的中小企业维持生存

  (国家发改委研究体制管理研究所产业室主任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第一个对策,要加大对国家骨干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只有国家的主力军能够把中国传统的制造业向新型或者高端制造业去尽快地发展,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缩小和德国、日本的差距,能够在国际的产业链中占到中上游的位置,我们国家的投资结构才有可能进行改变。第二对策,应该集中力量保证50%以上的中小企业能够维持生存,中小企业只要能够生存下去,就是一个最大的稳定。另外的50%当中选择一些好的企业,通过我们现在正在开放的小额银行、小额信贷,包括其他的托管的形式,使它的资本能够盘活起来。第三个对策,我认为金融体制的改革要加快,我们现在的金融体制基本上还是八大国有银行控制着整个金融信贷的盘子,而一般的商业银行都在努力的做一些更市场化的东西,但是他们的资金量和影响力主导不了市场,所以我认为银行要有统一的一个市场开放标准。

  朱恒鹏:在民生管制方面要打破管制放开准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稳增长、保增长应该考虑从民生保障方面来着手了,因为传统的制造行业以及我们基础设施建设,其实普遍呈饱和和甚至过剩状态,但是在民生保障方面,不管是医疗,还是教育,还是其它的一些服务,还有严重的不足。如果在这个领域,重点在打破管制放开准入方面做一些工作,我们想至少从两个方向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第一个方向,其实我们是在民生保障领域的一些产业,不管是教育、医疗,还是环保,包括保障房,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如果放开的话,民间资本就有一个很好的投资去向,在这方面,仍然会带动经济增长。从需求角度,如果民生保障做得比较好,老百姓的需求一方面会被拉动,他们的预防性储蓄可以适当减少,如果预防性储蓄有所减少,消费需求也会增加。

  张鸿:要把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和结构性减税落到实处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还是说两句和老百姓有关系的,一个是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应该动真格的了。还有一个结构性减税,我们必须得告诉最基层的那些小商小贩,在哪些税费上实现了这样的一个减免,什么时候开始?它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刘元春:要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上有一个再定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目前不仅仅在投资消费上需要新开一些口子,同时还需要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上面有一个再定位,货币政策再定位,的确不是简单的进行印钞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决定。 

  (《央视财经评论》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