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CPI高企什么都在涨价 超市购物也是技术活

2011年05月24日 07:25 来源:东方早报

  CPI高企,什么都在涨价。有关部门为控制物价,多管齐下。又是面上发稳定物价的通知,又是处罚胡乱号称打折的商场,又是约谈有心涨价的生产企业老总。现在看来成效不小,对敏感商品,商家、厂商都暂时不敢明着涨价了,也不敢胡乱贴价格标签了。只是上游原材料在涨,工人最低工资在涨,总要有人出钱。昨天沪上报纸不约而同地对超市的价格陷阱进行了报道。

  《东方早报》的报道关注的是超市内啤酒、软饮料、饼干等食品的“隐性涨价”,商家用价格不变减少分量、提高价格更换包装等经典营销方式来误导消费者。虽然价钱没有涨,商品统统变了样:355毫升的罐装啤酒已经消失,多数品牌现在已统一变为330毫升;120克的薯片变成了110克;93克的雪糕瘦身成了80克……这个是偷偷摸摸的变化,目的是不让你发现涨价。可就算发现了,除非你不买,否则也只能接受。

  而《青年报》的报道揭示的是沪上多家知名超市里大包装比小包装更贵的例子比比皆是,尤以食品和日化用品居多。500克的洗洁精4.5元,1500克的14.5元; 25克装的紫菜3元, 50克装的价格为9.3元;一盒牛奶4.5元,一箱(12盒)56元……这里面绝大多数情况,你不用心计算不会发现,而你发现吃亏时,简直要怒火中烧,这简直是愚弄消费者智商。让你又费力气又出钱。

  客观说,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教管理的教授就绘声绘色地讲过在美国超市买西瓜的故事。教授那时还是学生,到超市买西瓜解馋。结果发现超市里半只西瓜的价钱和一只西瓜的价钱一样。教授很奇怪,就问超市营业员。营业员一本正经地告诉他,我们切一刀西瓜不是付出劳动了嘛,我们劳动力成本很高的,这个收的是服务费。教授信以为真,认真想了想,决定买了半只西瓜,因为一个人吃不了一只西瓜,扔掉也要付出劳动。我们听到这个故事时,都以为超市里的营业员说的是实话,现在自己也出过国,仔细想来也许是贴错价格标签的狡辩之辞。

  超市里,在什么区域卖什么东西,每种商品放在货架的什么位置,开多亮的灯,放啥音乐,涂什么颜色,几乎你所想到的任何东西,都是精心布置的,所有目的就是让你买多些,再多些。小小的价格标签和对应的商品,里面的信息量也是惊人的。购物时,你至少得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生产日期是什么时候,保质期多久,这个是特别针对食品、日化产品等;二是每单位重量价格是多少,这个是针对有多种包装规格的商品;三是标签上的价钱是不是就是标签后商品的价格,这个防止超市里面把商品“放错了位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标签和商品上的条形码。要做好这些事情,你必须有不错的视力和计算能力。说老实话,对于超市的购买主力中老年人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有关部门可以给超市戴上更多紧箍咒。比如规定近保质期的商品必须专柜展示、必须标注每单位重量的价格、标签不能乱放。规定都可以规定,能不能执行是一回事。就算执行,商家一定会想出更绝的花招,这几乎是肯定的,因为老古话说得好:买的没有卖的精。在商场你要会讨价还价,会谈判;在超市你要火眼金睛,会计算,买东西从来都是技术活,要不然采购怎么会是一种职业呢。

  上海 水蕊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