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龙生股份业绩注水严重 全公司仅有十个本科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31 09:21 来源: 股市动态分析周刊

  本刊记者 李雪峰

  以乘用车座椅金属零部件佼佼者自居的龙生股份26日已实施申购,与公司高调宣称的核心技术及行业前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营业收入止步与毛利率下滑的双重打击下,龙生股份的盈利能力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滞涨。

  更让人担忧的是,龙生股份并不靓丽的业绩里掺杂有大量的水分:政府补贴即是主要表现形式;而其在招股书中刻意渲染的“技术实力”,背后的真实则是一个全公司本科生仅有不足10人的团队,高新技术资质难以取信于人。

  在一系列质疑之下,龙生股份于上市前夕闪电引入创投,并与保荐人齐鲁证券合谋大肆渲染行业景气度,希冀利用资本市场为其前景黯淡的募投项目埋单。我们不禁要问,在龙生股份、齐鲁证券及创投机构等利益联盟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投资者将何以自处?

  三机构组团入股 浮盈2000万

  龙生股份的家底并不雄厚,在保荐人齐鲁证券的描绘下,龙生股份却俨然成了兼具优秀研发能力和批量生产能力的专业汽车座椅金属零部件制造商。其实,极力吹捧龙生股份的并不止于齐鲁证券,浙江鑫华丰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鑫华丰盈)、浙江蓝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蓝石创投)及浙江富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富鑫创投)等三家公司也以另外一种方式阐释出了对龙生股份的钟爱,即突击入股。

  资料显示,龙生股份创立于2001年7月,是典型的家族企业,截至2010年3月5日,龙生股份的股东仅限于实际控制人俞龙生夫妇及一双“85后”女儿,然而,仅仅半个月之后,鑫华丰盈等三家机构突然集体成为了龙生股份的法人股东。2010年3月22日,鑫华丰盈、蓝石创投、富鑫创投三家机构分别出资2000万元、1200万元、700万元挤进龙生股份股东席位,共计获得9%的股份,即522万股。根据龙生股份11.18元的发行价测算,鑫华丰盈等机构所拥有龙生股份市值达到5836万元,相比于初始投资额3900万元,浮盈1936万元,意味着鑫华丰盈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投资回报高达49.64%。

  更有意思的是,鑫华丰盈等公司并非老字辈的创投机构,资格最老的富鑫创投仅成立于2008年2月3日,而鑫华丰盈则成立于2010年2月3日。鑫华丰盈注册资本1亿元,但实收资本仅5120万元,成立不到2个月,鑫华丰盈便迫不及待的拿出其中的2000万元入股龙生股份,援引业内人士的话述,鑫华丰盈就是为龙生股份而成立的,二者是点对点的关系,“背后一定有一段故事”。

  对于在IPO前夕引入创投的行为,龙生股份给出的解释是“缓解公司产能不足的情形”及“优化股权结构”,但龙生股份早不引入,晚不引入,偏偏选择在辅导期节点扎堆引入创投,很难说不是为了顺利冲刺上市而故意作出的这种安排。对于鑫华丰盈等创投而言,在龙生股份上市前夕以低成本介入,待上市解禁后于二级市场全身而退,中间的丰厚回报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整个过程近似于无风险套利。只不过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创投赚得盆满钵满,而中小投资者却要承受巨大的解禁压力,毕竟资本市场并不缺少此类故事。

  业绩注水+技术包装

  在招股说明书中,龙生股份及齐鲁证券对公司的业绩及技术不吝溢美之词。龙生股份自封为汽车座椅功能件行业的佼佼者,并认为,公司的销售收入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与国内汽车市场整体蓬勃发展的情况相一致,而核心驱动因素是公司产品产能的不断提高及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龙生股份的财务数据却是冷冰冰的。资料显示,龙生股份2009年、2010年及2011年1-6月份的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0.96%、10.41%、13.93%,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98.48%、23.94%、7.16%(年化增长率),其中2010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幅仅为8.06%。在营业收入出现滞涨的同时,龙生股份的毛利率同样在走下坡路,前述三个报告期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6.87%、33.93%、32.85%,营业收入的“见顶”及毛利率的下滑共同扼杀了龙生股份的盈利空间。

  而更让人担忧的则是,在一串并不靓丽的财务数据之后还隐藏着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龙生股份出身于“平民”,但却备受当地政府偏爱,后者以补贴、奖励资金等各种名义向龙生股份“注资”,额度从2008年的87.54万元大幅攀升至2010年的797.90万元,仅今年上半年就高达487.09万元,占利润总额的18.58%。龙生股份一方面提示了政府补贴对公司利润水平构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却并不承认公司的盈利能力需依赖于政府补贴。然而,数据却明白无误的表明,龙生股份的净利润增速在逐渐下滑,而政府补贴占比却在稳步上升,政府的“注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注水,龙生股份因之而虚胖,但却不能提高盈利能力。

  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当地政府不遗余力的为龙生股份提供补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龙生股份拥有所谓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不过,龙生股份的这一资质在2010年就已到期,今年上半年在未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复审认定的情况下依然按照15%的优惠税率缴纳所得税,一旦复审未被通过,龙生股份将面临补缴税款的命运。龙生股份坚称其依旧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但是其人员结构却大有问题。

  龙生股份“核心技术”的背后是一个本科生不足10人的团队,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多达67.03%,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32.97%,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30%下限擦边而过。此外,龙生股份在研发支出方面的寒酸投入与其高调宣称的重视研发相悖。数据显示,龙生股份每年的研发费用不过几百万,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仅为4%左右,今年上半年为3.80%。由此可见,龙生股份的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加上研发投入不力,很难相信其技术含量到底有多高。

  画饼敛财 募投项目大跃进

  龙生股份主营乘用车座椅金属零部件,若将整个汽车行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那么龙生股份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基础的环节。换言之,以龙生股份在汽车产业链的配角位置,公司尚无法引领产业,更不能决定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龙生股份的后期发展需取决于整个行业的景气度。

  在不厌其烦的强调公司具备“模块化、平台化”的开发能力之后,龙生股份也没忘记为其业务前景画饼。在龙生股份看来,汽车座椅市场容量的增速将高于整车产销量的增速,市场空间进一步增大,尤其是乘用车领域的低端中配、中端高配倾向,将促使座椅价格不断提高。龙生股份的基本逻辑是汽车座椅领域发展速度>乘用车领域发展速度>汽车行业发展速度,龙生股份设法将自身置于极具安全边际的环节,而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公司才抛出了高达930万件的座椅功能件募投项目,较之于目前850万件的产能水平,龙生股份的产能将翻倍。即使是这样的规模,龙生股份依然不满足,认为即便公司的产能完全释放,龙生股份在2014年的市场占有率也仅为10.81%。龙生股份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预测,正是因为公司认为汽车座椅市场容量巨大,有多少产能就消耗多少产能。

  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至少有两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龙生股份是无法回避的。首先,乘用车领域并非龙生股份描述的那样充满生机。在今年以前,乘用车领域确实经历了一波快速发展的过程,但是今年以来,乘用车市场明显后劲不足,汽车销量出现裹足不前的现象,上半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微增5.75%,而商用车销量则同比下降3.67%。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今年汽车销量增速约为5%左右,相对于龙生股份翻倍的产能,行业景气度并不乐观。

  其次,龙生股份的产能利用率并不高。虽然龙生股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上,但今年上半年却出现了下滑,这也与整个行业景气度下滑相契合。在行业濒临盈利拐点的同时,龙生股份却不合时宜的扩大产能,颇有“逆市操作”的意味,但以龙生股份目前的资源整合能力,公司根本不具备逆周期操作能力。可以预见,龙生股份极有可能在一厢情愿的画饼过程中陷入尴尬经营的境地。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