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的后遗症:沙县小吃的未来在哪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01:50 来源: 北京晨报沙县小吃的崛起,让人联想到曾经风光无限的成都小吃,如今成都小吃因为服务差、环境差、缺乏特色而日渐势微,沙县小吃如何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成都小吃?
和所有的草根快餐品牌一样,行业标准缺失、管理匮乏以及整合困难是阻碍沙县小吃做大做强的最大障碍。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沙县小吃几乎全部沿袭了“夫妻店”的经营模式,这种灵活的经营模式有利于沙县小吃遍地开花,另一方面,这种野蛮生长也使得沙县小吃的发展缺乏约束和制衡。尽管都打着沙县小吃的名号,小吃的内容也都几乎相同,却因为经营者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状态,“两家沙县小吃相差不过数百米,口味却千差万别”,家住后现代城的吴女士对记者表示。
这些早就被沙县政府看在眼里。早在1997年,沙县政府就成立了小吃办,组织了同业公会,设计了统一商标,引进了洋快餐的装修和管理模式。为了吸引沙县小吃业主,小吃办后来陆续在广州、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城市设立联络处。在一些地方,沙县小吃办的管理已见雏形,一些沙县小吃店已经成为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的会员。按照沙县小吃办的设想,会员店面有统一的招牌、商标和餐具,许多店面的原料都是从指定的食品公司配送,且每年会组织一至两次的培训会议。但目前的现状是,更多的沙县小吃仍是单兵作战。“我们对现在的生意很满意”,一些沙县小吃业主对记者表示,找不到加入的理由。如何让众多小吃业主心甘情愿地加入小吃办的阵营中来,仍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更为严峻的是,沙县小吃的传承将遇到“断层”,如今的年轻人正急着疏远父辈们赖以谋生的小吃业。目前沙县外出经营小吃人员达5万余人,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沙县的年轻人对父辈们经营的小吃却提不起兴趣。“最忙时,曾叫女儿过来北京帮忙,呆了一个月后就回沙县了”,在北京经营沙县小吃的林文姬表示。不过,林文姬的儿子被带在了身边,尽管这位19岁的年轻人掌握了制作沙县小吃的技术,但他却对这种简单重复劳动十分厌倦,“他宁愿每天在家睡觉和上网,也不愿意来店里”。林文姬也不希望子承父业,她和丈夫已经在沙县为儿子留了一栋三层的楼房,“年轻人有自己的梦想,做小吃太累没前途,希望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林文姬一样,众多的沙县小吃经营者都怀揣着这样的想法,自己辛苦大半辈子做小吃正是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远离小吃,因为“做这行太累,赚的都是辛苦钱”。
晨报记者 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