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科:仿制非专利药获暴利 药价下降业绩存隐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5 15:19 来源: 深圳电视台财经生活频道2012年1月9日,是海思科药业(002653)的申购日。
这家隐身西藏山南的神秘公司,2010年1年内,注册资本从100万到3.6亿,增资360倍!完成华丽蜕变。2011年底的半个月里,它上会通过并拿到批文开始招股!
生产“代工”之忧
回到股改前的2009年,海思科突击分红3.5亿现金,到2010年,帐上又有了4个多亿的现金和存款。这样的盈利能力,真像一个巨大的摇钱树。
海思科卖得是什么药?为何如此赚钱呢?
其实它的核心业务,本质上是一种高级“山寨”:非专利药仿制。
在全球化学药研究领域,专利药(PatentDrug)是指医药企业完成原始研发,拥有化合物专利的新药品。与其对应,非专利药(Non-patent Drug)是指不具有化合物专利权,或专利权过期、终止的药品。根据 IMS Health测算,专利药的平均研制周期为10年,平均投入为8亿美元。
而仿制非专利药由于研发投入较小,如果能够在专利药专利保护期满后,迅速投放市场,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因此,国内所说新药,绝大多数都是仿制创新的非专利药物。
并且,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还规定,对这类创新仿制并批准生产的新药设立5年监测期。监测期内,国家药监局不再受理其他申请人同品种的新药申请,不批准其他企业生产、改变剂型和进口,这就意味着国家又提供了5年的保护期。
而海思科药业目前的几款主导产品: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注射用夫西地酸钠、转化糖注射液系列以及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系列,无一例外全部是仿制国外药厂的非专利药。从04、05年投产以来,一直是公司占比超过80%的主要收入来源。
而这几种主导产品,公司采用的又是独特的“生产外包”模式:公司在主导产品研发成功后,与业务合作方天台山制药和美大康药业合作,合作方在公司技术支持下取得药品生产注册批件并进行生产,公司负责产品的全国独家总经销。这种业务合作模式自 2004 年起开始运行。
所以,海思科最大的特点是轻资产:其流动资产占比远高于固定资产,而且流动资产主要是现金和存款。
药品代工不同于服装代工,服装代工是贴牌生产,而药厂代工,要复杂的多。除药厂需要取得GMP认证外,新药证书、专利、药品批准文号等实质却在合作方手里,这一知识产权的归属难说没有隐患。
为了防范这个风险,海思科已于2010年向国家药监局申请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转化糖注射液、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等主导合作药品的自主注册生产。
暴利时代终结
海思科认为,目前其主导产品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注射用夫西地酸钠等的生产工艺复杂,仿制难度较大,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而公司“产品质量标准、制备水平等均达到原研公司产品要求,处于细分市场领导地位。”
但不可否认的是,海思科这些主导产品均超过了新药5年的监测期。这也就是说,赚钱的黄金期已近结束,保护解除后,其他药厂的此类仿制药就会随时出现在身边。
看海思科的利润表,确实可以看到这种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以下两张表,是海思科主导产品采购和销售的简单对比。
这是主导产品的采购表:
下表是其销售金额,由于采用“生产外包”的模式,海思科作为独家总经销,只是中间过一下帐,其赚取的中间利润便高得让人乍舌!我们来对比一下。
以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为例,其08年采购2650万,转手就卖了7805万。09年采购的3790万转手卖了1.14亿。利润达3倍!再看转化糖注射液,08年采购2395万转手卖了8903万,09年采购3165万,转手卖了1.03亿,其利润超过了3.5倍!你看着这两张表,想想自己是患者,恐怕是寝食难安。
其实,国际成熟医药市场的非专利药仿制多在原研专利药的基础进行了剂型、制备工艺的创新,力求在专利药保护到期后尽快推向市场,其平均净利润率是在20%以上。
而海思科的主导产品,超出这一水平3倍,可以说是很暴利!这些处方药,最终都是通过医院销售给广大患者买单。
2010年,这些主导产品的保护期已经结束。海思科的产品价格也在逐渐下滑。而我们看到,海思科主导产品的采购价格,呈现出不断上涨势头;
而其销售价格,环比看在不断的下滑中,拳头产品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09年下滑7.56%、10年再次价格下滑7.41%。
另一个主导产品注射用夫西地酸钠,2011年1-6月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4.83%,系因国家发改委2011年3月2日下发《关于调整部分抗微生物类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其中规定统一定价药品注射用夫西地酸钠500mg、125mg 规格最高零售价格分别为 115 元/支、39.8 元/支,较之前市场零售价格大幅下降。
海思科采购价格上涨以及销售价格下滑,导致公司毛利润明显下降,目前的毛利较之两年前,已经普遍下降接近10%。
按照仿制药的经验,当首个非专利药进入市场时,其价格仅比专利药略低,保持了较强的盈利能力;而当第二个非专利药上市时,平均价格仅为专利药的一半。
看来,能否再度准确仿制,对于海思科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