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组安信五年迷路:信托业苦候IPO破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0 12:02 来源: 机构投资文│机构投资 Institution Investment 黄梅
“大家都盯着安信信托的重组项目呢!”某信托公司副总裁对《机构投资》玩笑道,“转机,或者没有转机,难说。还需要再观察。”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重组项目的重启承载了整个信托行业的期盼:大家都在等待一个信号,用以确认监管层对信托企业IPO的态度——放行,抑或继续关闭?
我国IPO的大门,对信托企业已经关闭得太久了。1994年安信信托上市后,再无一家信托公司获准上市。
长长的17年间,信托行业的总资产规模扩张10倍以上;公司数量却萎缩近8成。
据可查的数据显示,1999年前后,我国信托行业总资产约为6000亿元,当时约有信托公司239家;而截至2011年9月底,4万亿元的高度已经被轻松越过,公司数量则缩减为56家。
扎堆“鸵鸟”
“上市?能上肯定要上的!”某大型信托公司副总裁毫不犹豫告诉《机构投资》,“只要有一家过了,后面肯定跟着上。”
比如,去年有消息称,西南证券考虑将自己的第三大股东重庆信托的资产纳入旗下。这既可以把西南证券往“金控”的道路上推进一步,也可以满足重庆信托将其资产证券化的需求。
不过,今年12月26日,媒体爆出西南证券副总裁季敏波由于在2009年2月到2011年6月间通过“老鼠仓”获利2000万元,已被依法逮捕的消息。
高级别风控漏洞的曝光,为西南证券的“金控”计划以及吸纳重庆信托的项目增加了未知的变数。而重庆信托CEO、西南证券董事长翁振杰仅以“谢谢关心,欢迎指导”八个字予以含糊回应。
除了中信集团重组安信信托的项目重启外,更普遍的情况是,在2007-2008年纷纷宣布进入上市辅导期,或号称开始筹备上市的信托公司,如今一片沉寂,对外仍是一副按兵不动的“鸵鸟”姿态。
中海信托2008年就高调宣布已进入上市辅导期,并由中信证券负责辅导。近日《机构投资》联系其信息披露部门时,相关人士说,“之前有上市计划,但目前不准备上市了”。当记者追问细节时,该人士则称不是很清楚上层在IPO方面的计划。
同在2008年就开始上市辅导的华信信托,也不愿意涉及这个话题。华信信托内部一人士私下表示,“已经很久没有关注这事了”。华信信托研究发展部相关人士则回应称:“上市的事情一直在做,但无法对外公布目前的进程。”
上海信托相关人士以“目前没有进展”来回应咨询。此前市场曾风传上海信托将借壳爱建信托上市。
此外,华润深国投在2008年积极剥离非金融资产,放风要为IPO铺路。
还有中融信托、华宝信托、重庆信托等公司均不同程度地传出筹备上市的风声。
然而,这些动作似乎在一夜间消失殆尽,鲜见下文。
据悉,多家信托公司的上市方案仅为暂时搁置,甚至部分公司考虑“曲线救国”,放弃直接IPO,转而寻求吸收合并等路子。
相关信托人士表示,此前信托公司的上市计划突然停滞,主要原因并非出于公司自身。
“之前监管层对信托公司上市并不认可,认为信托公司没有固定的盈利模式,行业变化剧烈;甚至有人认为信托公司做的是无本生意,根本无需上市募资。” 百瑞信托研究发展中心高志杰也指出,这是妨碍信托公司上市的根本原因。
苦等破冰
“2011年出台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管理资产需要有相应规模的净资本做支撑,这从根本上回答了原先业界的疑问。”前述信托公司人士表示。
这意味着信托公司跟银行、保险等公司一样,规模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因此上市融资是正常的发展需要。
《办法》的出台,让安信信托重组的项目获得松动、破冰的机会。
根据2010年9月银监会正式颁布的《办法》,2011年12月31日便是大限之日,此日期之前各信托公司必须达到净资本各项指标要求。
不过此间一年,没有一家信托公司尝试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来增强资本实力、扩充资本。
接近监管红线的信托公司,要么伸手跟大股东拿钱,增加资本金;要么出售股权,引进战略投资。
比如净资本缺口高达16亿元的中融信托,今年10月变更股权、调整股权结构从而进行增资,使其注册资本从原来的14亿元增加到14.75亿元。
陕国投则向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定向增发2.2亿股股份,募资21.23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充实资本金。
另外,兴业信托的大股东兴业银行向其增资不超过20亿元;爱建股份也对其全资子公司爱建信托增资20亿元;中海信托的资本金从11亿元增加到25亿元;还有东莞信托等,也表示将增资。
高志杰表示,单从目前来看,信托公司即使不上市,其资金状况也能支持其业务发展的需要。但由于产业发展的急速扩容,仅通过增资扩股的渠道,很难满足企业未来的资金供给。
“与国外信托业相比,我国的信托业实在太小了。国内多家信托公司绸缪上市,其着眼点还是在于潜在的、亮丽的未来。”高志杰指出。这个观点得到多位信托人士的支持。
现实顾虑
对信托公司来说,一个更现实的顾虑是,证监会新主席刚走马上任,监管层内部人员大换血。“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上海一家信托公司老总如是说。
在此背景下,冒进上市被否的几率极大,还不如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高志杰表示,对国内信托业而言,更紧迫的问题并不是怎么融资、融资多少等问题,而是自身业务模式、资产结构的不健康,而这事关企业的盈利根源。
“国内信托业目前正经历一些结构性变化。但与国外信托业相比,这个变化仍处于较浅的层面。”高志杰说。
此外,国内信托业的客户群体仍处于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客户群体规模发展起来,业务才好做。
“国外信托业很大程度是当作私人银行在做,起步门槛可能要1000万美元以上,而国内门槛则要低得多——显然,我国信托客户群体还未发育成熟。”高志杰补充道。
华南某信托公司的人士表示,我国信托业的业务结构积重难改,并不是一年半年就能实现扭转的。
该人士认为,信托业的发展,与客户结构有很大关系。“理想中的信托发展模式需要高素质的、成熟的客户群体,然而我国目前距离尚远——这也是我国信托业盈利模式改来改去都没什么大进展的主要原因。”
(文/机构投资 黄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