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市公司存货额升至历史峰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7 14:25 来源: 南方日报

  担忧通胀猛囤原材料和在产品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22日,在剔除金融类公司及不可比因素后,1246家上市公司今年6月末的存货合计达到1.42万亿元,同比增长38.2%,比今年初增长18.9%,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手持存货11.4亿元。

  不过,存货的增加主要是原材料和在产品,而产成品反而趋于下降。有分析人士认为,此轮存货增长并非“滞销”,不能简单解读为经济衰退的信号。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存货猛增主要反映了宏观经济处于下行的阶段,而原材料存货的增加体现了企业对原材料价格上行即通胀的担忧。

  据了解,建筑建材、交运设备、电子元器件、公用事业和商业贸易是存货同比猛增的“重灾区”。

  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上市公司的存货总额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去年6月末,上述1246家公司存货总额为1.028万亿元,随后四个季度,这些公司的存货总额逐季攀升,季度环比增幅在7%—10%之间。

  Wind统计数据显示,2182家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账面存货金额合计高达3.5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有可比数据的1833家上市公司一季度存货金额为3.49万亿元,同比增长35.3%,环比去年四季度则增长了9.6%。

  在经历一轮补库存之后,到今年中期,上市公司的存货总额再次达到峰值水平。据统计,去年中期以来,共有984家上市公司的存货出现同比增长。其中,367家公司存货的同比增幅超过50%,147家公司存货的同比增幅超过100%。

  但从结构上看,本轮上市公司存货的增加主要是原材料和在产品,而产成品反而趋于下降。Wind数据显示,剔除不可比因素后,1246家上市公司原材料存货总额达2232.41亿元,同比增长38.8%,占同期存货总额的比重为15.7%,同比上升1.24个百分点。在产品总额达1283.36亿元,同比增长37.5%,占同期存货总额的比重为9.08%,同比上升0.04个百分点。而产成品总额为443.49亿元,同比下降4.5%,占同期存货总额的比重为3.1%,同比下降了1.03个百分点。

  出厂价不如原料价涨得快 库存增长负面影响已显现

  “每个经济事件的背后必然反映了该国宏观经济的态势与微观主体的行为,此次的上市公司存货猛增,正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缩影,主要反映了当前宏观经济处于下行的阶段。”李大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分析说。

  回顾2011年上半年,PMI从1月份的52.9%、3月份的53.4%连续回落至7月份的50.7%,向下趋势明显。李大霄表示,“采购减少了,企业自然就面临困境,存货也会随之增长。”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龙头,广东省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上半年广东工业生产者购进指数(IPI)增长了7.5%,比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高3.7%。出厂价格不如原料价格涨得快,企业的利润必然受到挤压。从这两项数据中,多少能找到上市公司存货增加的解答。

  长江证券策略分析师邓二勇认为,8月、9月、10月三个月有可能是一个去库存加速的阶段。

  考虑到7月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较6月回落0.54%,且7月消费品零售额环比增速下降0.17%,招商证券认为库存调整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步显现。

  企业应对的态度也有了转变。现在的企业不是积产品,而是在积原料和在产品。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原材料库存的增加主要是体现了企业预期未来原材料会涨价。而在产品则主要跟销售有关,这要看具体哪个行业,主要反映了企业预期未来产品会有涨价空间,或者是企业当前由于需求减弱导致在最终产品需求的减少,在产品库存自然就增多了。”

  可以肯定的是,眼下企业对于未来经济发展并不乐观。李大霄告诉记者,“现在什么东西都在涨价,企业害怕原材料涨价会造成利润的进一步减少,原材料库存的增长反映了企业对通胀的担忧。”

  连平表示,存货增加反映了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预计三季度还会进一步减缓,而对于个别企业而言,他们对于未来的展望更如一团迷雾。

  ●南方日报记者 高国辉 

  实习生 林亦旻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