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点评:银广夏重组被指沦为套现工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7 09:5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赵锋

  *ST广夏亦即资本市场大名鼎鼎的银广夏。

  12月9日,宁夏中级人民法院正式批准了由宁夏国资委主导*ST广夏的重整计划。根据这一重整计划,宁东铁路或毫无悬念地“借壳”银广夏。银广夏作为宁夏当地为数不多的壳资源将再次复活。

  然而,从上市之前的利益腾挪,到重组过程中历任大股东们的减持套现,银广夏上市以来中小股东权益不断遭侵害的事实一直没有改观。

  上市之前的股权腾挪

  命运几番波折的银广夏从其上市前就开始了股权腾挪,并在此后的时间里不断演绎,从未停止。

  据银广夏当年的招股说明书显示,1993年11月,银广夏由广夏(银川)磁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广夏微型软盘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广夏”)、深圳广夏录像器材有限公司合并改组并吸收其他六家发起人共同发起成立。

  深圳广夏成立于1989年7月,注册资本2970万元。其最初是由深圳广夏文化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深圳广夏文化实业总公司)与宁夏电子计算机开发公司、香港登宝山磁制品有限公司(下称“香港宝登山”)合资经营,股权比例分别为65%、10%和25%。

  根据银广夏招股说明书披露,1993年11月8日,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深圳市外商投资企业变更通知书》确认,深圳广夏股东与持股比例发生重大调整。其中,中国深圳广夏文化实业总公司持股7.08%。

  由此可见,作为银广夏最主要资产的深圳广夏,在银广夏未上市之前,便经历了一系列的股权变化。股权变化期间,深圳广夏原第一大股东深圳广夏文化实业总公司名义上持股已由65%稀释到7.08%。

  随着股权的腾挪,银广夏的盈利也猛增。公开数据显示:银广夏1991年销售收入2016万元;1992年9016万元,1994年猛增10625万元,而净利润从1991年的区区241万元猛增到1994年的2181万元。

  事实上,银广夏的创始人,亦是深圳广夏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广夏(银川)磁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川,其不惜稀释股权而引入上述股东,是为确保银广夏上市财务报表过关的利益交换。而其自身也获得了数千万元资金。

  重组沦为套现工具

  1994 年银广夏上市。当时的银广夏曾因其虚构的骄人业绩和诱人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但银广夏内部并没有停止利益的腾挪。

  其时,银广夏通过各种造假手段,虚构巨额利润。据后来证监会查实,银广夏虚构利润7.45 亿元,其中1999年虚构1.78亿元,2000年虚构5.67亿元。

  虚增利润一事曝光后,银广夏的资金链也随之断裂。在2001 年年报中,银广夏亏损额高达3.94 亿元。与此同时,多家银行集体向银广夏逼债。

  为了摆脱困境,重组便成为银广夏唯一的选择。尽管宁夏国资委为了将壳资源留在省内,绞尽了脑汁引进重组方,然而其引进的重组方不断变换,不断减持,不断掏空其资产的过程,不禁让人扼腕。

  2001年10月深圳市发特实业有限公司托管银广夏16.04%股权,并拟展开重组。但在了解银广夏面临的巨额债务窟窿后,深发特中止了转让托管协议,当年年底就退出银广夏重组。银广夏2001年中报显示,银广夏总资产22亿元,负债已超过16亿元。

  2002 年2月,在宁夏当地政府的主导下,中联实业股份公司(下称“中联实业”)收购并托管银广夏15.18%的股权,成为实质性重组方。然而,中联实业以零成本进入后,重组银广夏方面毫无进展,与此同时却通过减持大肆套现。

  2007 年7月2日当其所持股份解禁后,就迫不及待地大幅减持。短短5个交易日,中联实业就将已解禁的流通股全部抛售一空,持股比例也从最多时的10.39%降至4.83%。到2009年11月20日,第五次减持后,中联实业已经退出大股东行列。

  据估算,入主银广夏8年,中联实业不仅带走超过3亿元的减持成果,而且上市公司唯一经营性资产广夏( 银川)贺兰山葡萄酿酒有限公司被中联实业廉价拍得。

  虽然中联实业此举遭到了银广夏中小股东的指责,并受到了深交所的公开谴责,但其却通过5次减持获得了3亿多元的真金白银。

  随着中联实业的不断减持,原来持股比例仅为3.64%的第二大股东浙江长金实业有限公司被迫上位。2009年,浙江长金谋划通过定向增发股份方式购买广西象州新兴矿业有限公司股权及广西象州县水晶乡、鹿寨导江乡的矿业资产。但由于其中利益难以协调而导致重组流产。

  直至2010年9月启动破产重整程序前,银广夏的相关获益方基本已经全部隐退。期间,由于重组故事不断演绎,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银川培鑫投资有限公司等机构股东亦在市场的热炒下,先后减持套现总计超过5亿元。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