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科龙财务造假出难题 数学教师启用维权公式求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7 02:21 来源: 证券时报网

  若要书写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时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简谱,顺德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个音符。这片弹丸之地,神奇地诞生并哺育众多驰骋全国乃至全球的企业,美的、格兰仕、科龙、万家乐、万和、康宝等。当然,若要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成人礼撰写一篇长诗,顺德同样是一个不可轻描淡写的章节。当年科龙财务造假东窗事发,不仅让这片热土深深蒙羞,也让彼时介入其中的股民大受伤害。

  证券时报记者 唐立

  财务造假,宁有理乎?面对科龙设下的投资陷阱,受伤股民不约而同地揭起维权旗帜。在这众多的维权股民之中,有一位来自顺德当地的数学教师,他的维权故事以及他对维权的独特理解颇值细述,他就是廖照文。

  与科龙初见即为邻

  廖照文是顺德大良某小学的一位数学教师,证券时报记者约访他的当天正值周一。由于一天都有教课任务,廖老师显得很忙碌。但性格爽朗的他牺牲了午休时间,在家中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提起时隔多年的维权往事,廖老师谈笑自若地开了头:“当年要是没错过深发展那只牛股,也就不会有后来关于科龙电器的麻烦事。”廖老师所指的是,在他最初接触股市的1996年6月左右,深发展时价才5块多,此后一年时间内却出现了翻倍的疯涨。虽听朋友推介而看好深发展,但因为当时慑于学校禁止教师炒股的规定,他最终没能坐上这只牛股的轿子。按照他后来将资金一股脑投入到科龙电器上的做法,若先前搭上了深发展,或许后来真没有他针对科龙维权的事情。

  不过,这世上的很多东西往往能与人们轻易地擦肩而过,唯独巧合却很难。廖老师与科龙电器的碰撞,其实就是一件很巧合的事情。廖老师原本是广东河源人,祖孙三代均从事教师职业。1994年,二十出头的他听朋友说顺德发展形势不错,于是慕名前来并于当地某小学顺利谋得教师职位。当时就住在科龙电器旁边的廖老师,并未对这个邻居有太多直观的印象。后来在多次的学生家访中,他才知道很多学生的家长原来都在科龙公司上班,这时的科龙电器也渐渐引起了他的关注。由于对股票投资深感兴趣,廖老师主动地跟一些家长了解起科龙公司的情况。加上每次家访途中看到科龙公司大门前总有工人忙于装货的景象,他得出科龙电器是一家值得投资的上市公司的判断。

  这个邻居不太善

  随后,廖老师寻机介入科龙电器并浅尝甜头。不过,事情在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入主科龙电器之后埋下败迹,而这个顾雏军麾下公司早就对科龙电器觊觎已久。2001年11月,刚刚入主科龙电器的格林柯尔急不可耐地提出了以顾雏军为首的八名新董事名单,完成了科龙电器清洗式的高层大换血。从那时起,顾雏军手执科龙股票,在二级市场上不断玩出移花接木的资本游戏。

  据廖老师介绍,2004年他再度购进科龙股票时,正值科龙2003年年度报告公告不久。当时科龙的财务状况是,持续盈利上亿元人民币,这令他相信这个一度落魄的邻居持续反转向好。因此,廖老师也把自己几乎所有的积蓄都押在了科龙电器身上,并企望以一次性买入的这几万股股票博出好彩。

  岂料,在廖老师购进科龙电器1个月后,科龙董事长顾雏军因涉嫌财务诈骗被警方逮捕,导致科龙股价大幅下跌。2005年,科龙的财务造假黑幕被全面曝光。科龙股票从最高时25元左右价格,一路跌到2005年7月20日1.41元“仙价”。此时,廖老师为科龙股票所投下的10多万元,转眼即缩水至几万元,超过一半的金额蒸发匿迹。

  谎言见光,梦想破灭。上当受骗后的廖老师深感这个邻居,并非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友善。

  加仓!加仓!

  其实,在步入科龙财务陷阱的初期,廖老师也有过逃生的机会。但来自各方面信息使他误判了形势,最终愈陷愈深。

  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在复旦大学发表一次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揭露顾雏军在收购活动中如何席卷国家财富,并将矛头瞄向了格林柯尔。这次演讲在直接挑起了郎顾之争的同时,也警醒了相当部分的科龙电器股民。但由于随后顾雏军仰仗当地政府之名,大打公关太极,声称要追究郎咸平的诬陷责任。其言之凿凿状,令占有地缘优势的廖老师不自觉地投出信任票。

  另外,廖老师还特别介绍称,当时科龙电器的审计师为德勤。这家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科龙的年度财务报告时出具了没有异议的无保留意见,这使得他更对科龙一方的言辞深信无疑。

  在“双保险”模式的引导下,廖老师不仅于科龙股价连跌之时放弃出逃机会,而且还逢跌加仓。那时候,他每个月的薪水除去必要开支,几乎全部为加仓所用,以至于早先起好的房子都没舍得装修,水管、电线等都自行拉设。但可惜的是,科龙财务造假的事实最终并没能以廖老师执着的加仓意志为转移。2005年5月9日,中国证监会进驻科龙电器公司,正式对科龙电器公司的虚假陈述行为展开立案调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廖老师顿然醒悟,原来科龙电器在格林柯尔入主后,所奉上的连年盈利不过是几张看上去很美,却不堪食用的“画饼”!但此时加仓不可为,割肉亦不甘。面对已半空的账面,他又该如何是好?

  反复确认 找到律师讨说法

  辛苦编织多日的投资梦想一朝破灭,许许多多的投资者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往往会感到惊愕不已乃至无所适从。但教书多年的廖老师在惊醒之后并未慌乱不已,通过几番冷静思考,他决定从自己当初认为的所谓“双保险”处寻找出解决办法。对此,廖老师仍记忆犹新:“当初我就是因为听信了科龙的郑重言词以及德勤的审计意见,所以才会不断买入科龙股票。但结果证明科龙和德勤有意隐瞒真相,诱导投资者受骗上当。也就是说,由于科龙财务造假以及德勤审计把关不严,才给诸如我这样的投资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科龙和德勤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抱着上述想法的廖老师,决定向科龙公司讨要说法。由于孤身一人难免势单力薄,加上平时授课繁忙,其讨要说法的进程随后陷入僵局。直到有一天,素有读报习惯的廖老师在某报刊上发现一则告示函,内容是关于股民向科龙电器索赔投资损失的征集和代理。该则消息由广东经天律师事务所登出,后附事务所郑名伟律师的联系方式。

  看完这则消息之后,廖老师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损失赔偿有救了。但前期失足的投资经历却仿佛在提醒他,这会不会又是一个陷阱呢?带着满心的狐疑,廖老师拨通了郑律师的电话。尽管郑律师在电话里头耐心地给他做了很多的释疑工作,但挂完电话他仍然没法做到十分放心。后来,廖老师还亲口托付在深圳工作的叔叔,让他帮忙查看郑律师及其事务所的办公环境和证件状况。不久,在得到叔叔的肯定答复后,廖老师终于决定前往该事务所与郑律师面谈委托诉讼事宜。

  维权就是一次再投资

  当廖老师和郑律师谈到委托诉讼的事宜时,新的问题又出现。廖老师说,当时律师方提出预收3700多元的前期代理费。若胜诉,还会收取法院判决科龙所赔付金额的20%。按他当时提出7万多元索赔额预算,两项合计接近2万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的金额。

  “我当时确实很认真地掂量过近2万元钱的轻重。若官司赢了,我收回的就算再少,总比把7万多元扔水里、却听不到任何回响强。不过,要是官司输了,我很可能得再损失几千元。还好郑律师最后打消了我的这种疑虑,他说此前的东方电子案、银广夏案等类似案件中,维权股民最终都获得胜诉。通过分析研究,科龙电器案至少有80%的胜诉把握。听了郑律师一番话,我想为什么不尝试一博呢?我就当是再进行一次投资又何妨?况且这个过程也不需要我特别劳心费神。”谈及当年决定竖起维权大旗的细节,廖老师声情并茂地说。

  不过,在科龙电器后来索赔进程中,廖老师却有意做了一番劳心费神的事情。2008年10月30日,科龙电器案第一批案件在广州中院开庭审理,廖老师作为郑律师的代理原告之一,是唯一一位到庭并坐上原告席的维权股民。回想起当年自己的紧张心情,廖老师现在觉得很有趣。他说,当时法庭置放的科龙案件资料至少有1米高,但郑律师在翻阅时却举动从容。加上郑律师答辩时有理有据的样子,让他对维权的成功充满了希望。而能亲身参与这样的维权第一现场,也成为廖老师无法忘怀的人生片段。

  采访最后,记者请廖老师总结自己的维权经历,他说:“相对于投资不正当损失而言,维权实际上就是一次再投资。尽管再投资存在风险,但因为这个环节里基本上有法可依,所以风险相对要小。投资者若要充分地降低自己的投资损失,应当了解维权,树立维权意识,并建立起足够的维权信心!”

  背景链接

  2004年4月:在科龙电器公布2003年年度报告之后,廖照文购入该公司股票。

  2004年8月至2005年5月:在科龙电器股价连续下跌期间,廖照文不断加仓。

  2005年5月:中国证监会进驻科龙电器公司,正式对该公司的虚假陈述行为展开立案调查。

  2006年7月:廖照文委托律师向科龙电器提起赔偿诉讼,被广州中院受理。

  2008年10月:中小股东诉科龙电器及其原董事长顾雏军虚假证券信息纠纷案件于广州中院正式开庭审理。

  2009年6月:科龙电器案在广州中院举行集中调解会。按照法院确定的损失额,股民得到100%赔偿,至此该案宣告结束。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