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伪市场化顽疾 郭树清遭遇挑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5 07:52 来源: 华夏时报文/古月
尚福林走了,郭树清来了。
新官上任,市场各方均寄予厚望,更有不少人建言献策,为郭主席支招。其中,有一种声音强调,证券监管不应背上指数包袱。
这种观点,听上去很耳熟,细读相关报道就不难发现,不过是前些年那种近乎原教旨主义的市场化观点的翻版。持此观点的人,往往非常推崇美国前些年奉行的那套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几乎否定任何外部调控,主张一切都靠市场调节。
事实证明,这种看上去非常正确的极端市场化观点,在现实操作中往往行不通。进入新世纪以来,每当这种原教旨主义的市场化思路占上风时,就是资本市场遭罪之时,也是投资者倒霉之日。
想当年,周小川主政证监会时,正值这种原教旨主义市场化思潮盛行之时。当时,股市被视为赌场,打破政策市,推行市场化监管,成为最时髦的名词。当时有两个举措,让市场各方至今记忆犹新,一是从香港请来史美伦,掀起运动式的监管风暴;二是强制推行大小非市价减持。第一项措施姑且不论,第二项则是搞得“天怒人怨”,最终不了了之,只不过成就了许小年“千点论”的名声。
按照这种所谓的市场化思路,既然是上市公司,每股就应该同权同价,按市价减持天经地义。当时的财政部部长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这样宣称。这种看法,罔顾中国股市实为融资而设计的先天不足,不承认流通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发展的历史贡献,更不考虑股权分离造成的一、二级市场各行其是的现状,强行要求同股同价,看上去公平交易,实际上就是强迫接受。结果是,上证指数从2245点反复下跌,一直跌到998点。在此期间,除了被特殊保护的公募基金外,其他没有见机而退的投资者,不论是机构还是散户,从资本意义上说,大部分都被消灭。
尚福林上任后,接的就是这个乱摊子。难得的是,他当时能倾听各方意见,最终以非流通股股东让利于流通股的方式,一举解决了这个看似无解的资本方程,也因此奠定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地位。
遗憾的是,近几年来,这种原教旨主义的市场化观点再占上风,最令人诟病的就是新股发行。IPO类似一条生物链,上下游之间讲究的是你情我愿,互利共赢,这才是正常的金融生态,也是市场化的真谛。但这两年在市场化的旗号下,IPO沦为抢钱游戏,创业板、中小板三高发行甚嚣尘上,PE腐败近乎公开,中介作假明目张胆,而相关惩治办法却约等于零,曾经公开承诺的退市制度,迟迟没有消息。尤其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却高调宣称要推出国际板,更是给人一种急功近利的印象。
事实上,资本市场本来就是一个博弈平台,而股指作为反映市场各方情绪的最直接的晴雨表,其涨跌当然应该为监管者所关注。这本是常识,现在却被某些人视为监管的包袱,简直是匪夷所思。
虎头蛇尾,这是不少人对上一任证监会工作的评价。而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主政者脑中,不同时期、不同的监管思路占上风的结果。
因为曾经比较看好国际板前景,很多人都认为,国际板将成为郭树清上任之后的“三把火”之一。果真如此,那可就悲莫大焉!国际板能推吗?当然能,但不是在眼前。新主席上任后,当务之急应该是将前任没有健全的各类监管法规与制度尽快完善起来,三高发行应尽快纠偏,退市制度要尽早破题,集体诉讼法规加紧制定,惩治信披违规、打击内幕交易、防范大股东恶意套现的有效措施,也应该及时出台。一句话,将以往的乱象整治得差不多了,再推国际板,我相信,市场大多数投资者才会真心欢迎。
证券市场既然是多方博弈平台,主政者就应兼听而非偏信,单方面强制推行缺乏制衡的举措,不是短命的,也会“血流成河”,让市场大伤元气。而尤其要警惕的是,这类举措往往都会披着市场化改革的外衣。
要敢于清除这种伪市场化的顽疾,这可能是郭主席上任后最大的挑战,也是避免虎头蛇尾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