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整顿交易场所利好股市 欧债危机切勿拖累经济复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8 02:35 来源: 证券日报

  ■ 董少鹏(微博)

  目前,投资者最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交易场所整顿,二是欧债危机的救助进程。

  早在1998年至1999年,我们曾经对一些场外交易场所包括省一级的交易场所进行过一轮集中整顿,直接效果是场内交易更规范、更有吸引力,更加得到投资者信任。

  这次对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是郭树清出任证监会主席之后的一次重大行动。此次行动由国务院统一领导,证监会牵头多个部门参与,联席会议日常办事机构设在证监会。这让人联想到1997年周正庆出任证监会主席后的那次清理场外交易场所行动。

  客观讲,除了经国家批准的沪深证券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商品期货交易所、产权交易所,各方对多层次交易场所仍有一些需求,所以,对于不断涌现的形形色色的交易场所,我们也不能简单的以“死灰复燃”来概括。一些交易场所是应运而生,但同时也是乱象丛生:交易不透明;规则不统一;监管不到位;甚至在审批方面也非常的混乱:有的由地方金融办公室审批,有的由地方商务部门审批。还有的不叫“交易所”,叫“产权信息登记中心”,但也在搞类似交易所的交易活动。另外一个突出现象是文化产品交易所一夜之间遍布中国。有些艺术品未必能实行证券化的分割,但却在从事类似的交易。有的交易所是公司制,个别股东把自己家里的藏品拿到交易所交易,违反了交易所作为一个公众交易平台的原则。同时,目前各类不规范的交易场所在连续报价的后续监管和后台监控方面是比较弱的,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警示制度和停牌制度都不完善。

  从布局上讲,我们需要多层次、多品类的交易所,包括农产品的、金融产品的、艺术商品的,但显然不会需要300多家交易所。无论从国家管理的层面还是从市场需求的层面来讲,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布局,不能任由地方政府仅仅依据一时的某种需要,有一个点子就“制造一个交易所”。

  现在着手整顿场外交易场所,有利于合法的场内交易,包括即将开通的新三板,有利于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整顿交易所,除了从规范金融秩序着眼,也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交易场所合理布局的意图。

  中国要建成强大的资本市场,合理布局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布局不合理,我们的市场就无法生成合理的市场化的价格,在国际上也就难以获得相应的定价权。在哪里定点设立交易所,无论证券交易所、商品期货交易所还是一些窄众的交易所,都要慎重抉择。否则,交易达不到合理规模,必然自生自灭,造成资源浪费。

  整体看,集中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将有利于场内交易秩序,有利于资金回流股票市场,有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

  现在,欧债危机已变成了一个“祥林嫂”式的问题,天天在讲怎么办,但是没有结果。记得在2008年下半年,国务院领导提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目前,一些人对过去两年集中投放4万亿投资提振经济有质疑;但我认为,当时的这个决策还是非常英明的。如果我们出手不快的话,不知道经济会滑落到什么地方去。最近一段时间,国务院也在进行政策微调预调。我们远望欧洲危机的救援,很为欧盟的政治协调能力感到焦虑。

  从德国和法国来讲,现在就是要进行金钱的转移支付和信用的转移支付。比如现在讨论中的“统一筹债”,有三个方案,一是废除各国国债,二是替代一些国家的国债,三是只发一些特定的统一债救助特殊困难的国家。不管怎样,都是用借贷的方式起到转移支付的作用。短期来说,信用程度高的国家确实要牺牲一点,把信用贡献出去一点。发统一债,实行统一担保的话,就是将德国等强国的国家信誉转移给信誉比较弱的国家使用。

  目前,欧债危机又开始向东部蔓延,人们担忧IMF以及欧盟委员会还有多大的资本来买单。问题非常急迫,越早解决越好。在救助欧洲问题上,国与国之间的谈判必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交换,上周俄罗斯提到可以救助“欧洲朋友”,但要在互惠的条件下。

  德国总理默克尔强调被救助国家要付出代价,要对其有所惩罚。这是对的,事实上希腊在被救助时,也接受了一些惩处。但是,大国也要明白,对被救助国惩处的力度要适度。如果总是谈不成,拖延时间,出手不快,力度不够,后果会越糟,演变成“祥林嫂式”的问题。德国最有实力,是欧洲最大的靠山,任何方案最后都是要德国等富国买单。

  目前,欧元区经历的是历史上最大的挫折,原因就在于财政不统一。后果只有两个,要么财政协调统一,要么欧元区瓦解,无非就这两个出路。欧洲各国特别是主导国家对很多备选方案表现出犹豫不决。

  概括说,欧债危机因欧盟主导国家犹豫不决而不断拖延进度,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困扰。我们呼吁欧盟领导人拿出政治智慧和决断,加快危机解决的进程。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