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小长假中那些烦心的事:景区涨价黄牛倒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14:21 来源: 法制日报

  导读:目前,中国半数5A级景区门票价格达到100元,黄山门票10年来由80元涨至230元,翻了近三倍。山东曲阜称,自己与同类景区相比收费较低,仅收150元,不涨票价就丢身价。据悉,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年收入1.5亿元左右,全部上缴了地方财政,但景区维护成本从未公开(5月2日央视)。

  今年春运之后,火车票“实名制”又迎来了“五一”小长假的考验。但在北京、山东、贵州等地火车站车票“实名制”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漏洞。如一些“黄牛”随身带着十几张亲友的身份证,参与违法倒票或使用他人身份证,提前在网上将票源紧张的火车票预订,一旦有乘客需要,就以高出三分之一甚至翻倍的高价出售,卖不出去的票就在火车出发前以5%的手续费退票,仍可赚到差价(5月2日《新京报》)。

  景区涨价,垄断让经营“占山为王”

  乔新生

  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通知,规定我国旅游风景区的门票价格调整间隔不得低于3年。经过2008年全国主要旅游风景区大幅度调价风潮之后,今年正好是解禁之年。因此,主要风景区开始报复性地价格调整,一些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超过60%。新闻媒体在分析这一现象的时候认为,我国主要旅游风景区门票价格之所以大幅度上涨,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摊子太大,保护性资金缺口非常严重,部分旅游风景区已经出现债台高筑的现象。如果不允许这些旅游风景区调整价格,那么,当地经营部门将难以为继。

  从表面上来看,这样的分析似乎符合逻辑,但仔细研究人们就会发现,我国旅游风景区门票价格之所以大幅度上涨,不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也不是因为环境资源保护需要,更不是所谓控制人流的问题,而是因为在垄断经营的体制下,出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轮番涨价内在动因。

  依照我国物权法规定,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由于自然资源实行属地管理,地方政府为了攫取经济利益,将本来属于国家所有也就是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圈占起来,打着保护自然景观、开发旅游资源的幌子,将自然资源变成政府垄断经营或者政府授权企业垄断经营的资产。普通游客要想进入这些旅游景区,必须购买门票。为了提高旅游景点门票的价格,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授权经营的企业在部分旅游景点修建一些人造设施,以此增加自己的经营成本,减少企业的利润。新增加的旅游设施不仅可以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以为企业未来提高价格做好铺垫。这种在垄断经营体制下形成的经营模式,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普遍出现。因此,如果只是从成本核算的角度禁止旅游景点轮番降价,那么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滋生出新的问题。一些旅游景点为了增加涨价的正当性,会拿出各种各样的成本清单,以此来要挟价格主管部门,迫使他们必须接受旅游景点的涨价方案。

  所以,如果不改变现有的旅游景点经营模式,彻底打破我国自然资源垄断经营的局面,单纯从限制价格上涨周期上做文章,那么,根本无法解决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格依照我国物权法的规定,禁止地方政府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限制地方政府圈占自然景观的行为,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大规模地拆除自然景点设置的各种人造设施,取消旅游景点的门票收费项目。

  将旅游景点收归国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绝大多数旅游景点本来就属于国家资源,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将这些旅游资源纳入市场经营的范围之内。普通公民劳作之后,利用自己的休闲时间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不应该额外增加负担。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帮助公民规划旅游路线,提供各种免费的旅游服务,而不应该把旅游当作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些年来,围绕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一些学者认为,将自然景观包装经营,不仅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品质,而且可以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旅游企业主要收入应当来自于服务,而不是占山为王或者自然景观的垄断性经营获取巨额暴利。如果把属于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据为己有,利用自然资源独一无二的特性轮番涨价,那么,不仅会损害游客的利益,而且会损害国家的利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把属于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变成地方政府或者少数企业的资源,以垄断经营的方式牟取巨额利益。旅游企业可以在旅游景点设置各种各样的饭店、宾馆和游乐设施,但是,旅游企业绝对不能把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变成企业的资源,并且通过收取门票的方式赚钱。这样的经营方式不仅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同时也违反了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国家反垄断部门应当针对我国旅游景点垄断经营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治理整顿的方案。

  主要旅游景点大幅度涨价只是表象,而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国家自然资源的垄断经营。今后国家应当出台专门的旅游法,禁止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授权的企业将一些名山大川圈占起来,通过收取旅游景点门票的方式获取垄断利润。企业必须在旅游服务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垄断经营方面做文章。

  购票实名,制度给“黄牛党”留下多少空间

  吴学安

  从2003年开始,有关火车票实名制的呼声就越来越强烈,尤其是每当“春运”等火车运力吃紧的时刻,呼吁火车票实名制的声音往往达到高潮。面对乘车需求和运力不足之间的矛盾,面对“黄牛党”、“关系票”等管理不善带来的问题,“火车票实名制”无疑给寒冬里期待回家过年的人们增添了旅途暖意,让老百姓看到了破解“购票难”和“回家难”的希望。或许,火车票实名制有两项预设的目标:首先就是为打击非法贩卖火车票。试想,在实名之下,黄牛党们已经没有可操作获利空间,可见实名制实施之日,也该是黄牛党“金盆洗手”之时。实名制另一个益处在于令网络购票、多点售票成为可能,从而解决买票难等老大难问题。

  尽管火车票实名制曾受到公众高度关注和热切期待,并被寄予了厚望。但是,火车票实名制能否根除积弊,能否治愈老百姓“回家难”的陈年心病,仍然许多难题亟待破解。譬如,每年“春运”、“五一”、“十一”期间,一票难求,“黄牛”猖獗,根本原因在于火车客运能力的不足。而短时间内,要铁路运输部门进行大规模的运力扩张是不切实际的,何况平时维持如此大规模的运力又会造成大量的运力闲置;而中国人“回家过年”和节日“扎堆出行”的传统精神需求却是强烈而难以撼动的。这就使得旅客对铁路客运的需求较平时变得缺乏弹性。而实名制对此也无能为力。

  回过头来看,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无疑是今年春运之后,火车票“实名制”迎来的又一次大考。但从记者暗访来看,虽说实名制增加了倒票的难度和成本,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从一些地方车站游走叫卖的黄牛和不时成功的交易,也说明阻击“黄牛党”之路绝不容易。内部有熟人、从退票的人手里拿票倒卖,也为票贩子得票留下了口子。而乘车时只是抽检身份证的做法,更为票贩子的生意成功提供了保障。

  尽管火车票实名制对打击“黄牛”,减少“关系票”、减少“持票待购”以及打击和追查犯罪分子都将起到显著改善作用,但其所面临的巨大难题也让人忧心。作为一种制度,实名制存在漏洞并不可怕,如果制度链条上的其他环节保持着高效严密地运作,黄牛党也断不至于如入无人之境。令人遗憾的是,从售票到检票,实名制的题中之义都被架空。“检票环节完全被忽略”的事实,让最后一道阻遏黄牛党的壁垒轰然坍塌。的确,在打击倒票、破解买票难的过程中,实名制尽管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手段,但是也绝不是一试就灵的万能解药。可以说,实名制PK“黄牛党”需要各项措施的有效配合和各方协同的精准打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