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风电:做智慧企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5 13:13 来源: 《能源》声称要做智慧型企业的远景风电,在人才选择上,走上了一条精英化的路线,最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
文|本刊记者 范珊珊
在风机制造商中,远景实属低调又另类的黑马。与金风、华锐这样的老大哥相比,这个由前巴克莱能源金融工程师张雷一手打造的企业正在试图改写风电行业的游戏规则,寻找一条精英化发展的路径。
来自人的“灵活”
2006年,30岁的张雷离开英国伦敦金融城,回到家乡江苏江阴创业——筹建远景。得益于其在巴克莱以及道达尔的工作经验,这个年少轻狂的年轻人选择进入风电领域。
那时也是中国风电行业起步阶段,一些制造商纷纷从国外购入图纸进行风机生产,张雷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路——独立研发。获得几千万投资的张雷,开始招募各路精英,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成员大多来自全球知名的风能企业,研发中心负责人安德斯(Anders)曾在全球第一大风机制造商维斯塔斯任技术总监、第二大风机制造商歌美飒任全球技术副总裁。
2008年4月,远景风能自主设计的1.5MW风机下线,张雷将其送给龙源电力如东风电场进行试用。也就是第一台样机打开了远景的销售之门,亚洲最大的风电运营商龙源电力成为迄今远景最大的客户。风机制造的低门槛催生了远景更多的竞争者,资本对于大风机和海上风机的追逐更是高涨。而张雷却另辟蹊径:降低风电的度电成本,根据不同的风资源情况定制设备。
2010年,远景针对低风速区的1.5MW风机下线,拥有当时同等功率风机中直径最大的风轮,长达87米。彼此,维斯塔斯、苏司兰以及GE的风机直径也不过82米。
除此之外,远景还设计针对各类气候环境如严寒、高海拔等风场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根据风场不同情况调整技术参数、叶片大小等。这和张雷为远景设定的基本战略如出一辙——Smart(灵活)。
2010年,远景能源完成全球4个中心的布局:上海研发与商业运营中心、江阴制造与工程基地、丹麦奥尔胡斯的全球创新中心和芝加哥的北美商业运营中心。4大中心的确定也是张雷实现企业另一基本战略——国际化的又一途径。
接触过张雷的人,都称其是野心和气场极大的人。这个深受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影响的管理者,也尝试把风电企业外的管理和生产经验进行移植。在远景的生产流程中,引入了汽车企业丰田的精益生产体系(TPS),“像丰田制造汽车一样制造风机”。
而在发展模式上,张雷更青睐轻资产,其对供应商的要求颇为严格。也正是这一点,运营商更加看好远景风机的质量。在其供应商的名单上,可以找到很多各个零部件领域最为优秀的企业——叶片来自LM,齿轮箱和双馈异步发电机是Winerey,主轴承来自SKF。
无疑,对于供应商的严格筛选推高了制造成本。在风电市场逐渐回归理性的背景下,张雷的选择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虽然远景风机每瓦价格比国内其他大的制造商高出300元,但是我们两个5万千瓦的风场还是购买了他们的设备。”大唐新能源工程部主任赵宗林在看过远景风机在龙源一些风场的运行数据后选择了远景。
在去年上半年的海上风电大会上,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炮轰国内某风机制造商质量不过关。在后来的媒体采访中,他表示:“在江苏如东潮间带运行的8家企业54台机组中,表现最好的是一家小企业,叫远景能源,两台1.5MW的机组,年利用率达到了98%。”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龙源将其列为国内机组供应商综合排名第一。而在张雷看来,对于远景而言,资产不是设备而是人才。
远景和“理想者”
在百度里搜索远景能源,很难搜到这家公司的官方网站,可是其2012年校园招聘的信息却铺天盖地,口号是寻找梦想的“偏执狂”。与其他一些整机制造企业库存较多,停产裁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景正在高调扩张。
毫无疑问,张雷正在寻找和他一样的“偏执狂”。几乎很少在风电大会等场合抛头露面的他,9月份专门到北京大学做了一场讲座,该讲座被看成是其校园招聘启动的热身。
不同于风电设备的大佬们,张雷的用人方式较为特别。2011年底,远景能源的招聘和宝洁、GE等跨国企业一样走进了中国最著名的几大高等学府,北大、上海交大、同济等,在这几大高校的BBS上都能找到求职者对远景的讨论。在Frost & Sullivan能源电力部门咨询经理曹寅看来,对于基层员工招聘,远景更青睐应届毕业生,而不是有经验者。而对新入职者的培养方式,也和知名企业一样,从管理培训生做起。
而细数远景的管理层,不难发现除了研发团队来自知名的风机制造企业,来自摩根斯坦利、麦肯锡、西门子、通用汽车等一批高级管理人才竞相加入。
张雷称希望带领这支精英化的团队打造“全球化智慧型的企业”。张雷在给应聘者《致理想者》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们渴望创造一个伟大的中国企业,一个代表中国人尊严和智慧的企业,一个不再利用中国人廉价双手,而是中国人的智慧夺取全球产业链高端的企业。”
用智慧的人才打造国际化企业是张雷信奉的精英主义路线。在几年前,风电疯狂大跃进式的进程中,以价格为主要标准的市场比拼,是远景不得不面临的天花板。而在2011年后,一直走在高端市场的远景因为市场理性的逐渐回归找到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
也许,规模上远景无法与大佬们比拼,毕竟精英只属于少数,然而只有“挑剔者”才能理解“挑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