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玩不转抵押贷款证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1 10:19 来源: 法治周末摩根大通玩不转抵押贷款证券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中国多家银行正在试点此类业务,而美国第二大金融服务机构———摩根大通近年来却因此类业务被屡屡告上法庭
法治周末记者 马树娟
摩根大通(俗称小摩)因为抵押贷款证券业务再次被投资者告上了法院。
近日,全美银行(USBank)在曼哈顿向纽约最高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摩根大通银行在2005年发行的、由贝尔斯登(贝尔斯登曾是美国第5大投资银行,成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后第一个倒下的投资银行,随后被摩根大通收购)担保的抵押贷款证券中存在虚假陈述,要求摩根大通赔偿9500万美元。
近一年来,摩根大通在包括抵押贷款证券业务在内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上屡遭诉讼。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此前向投资者表示,摩根大通至少有总值54.9亿美元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受到指控,预计这一数字还将继续上升。
小摩频频被诉
全美银行并不是第一个就抵押贷款证券向摩根大通银行提起诉讼的机构。仅在2011年,就有两家机构投资者起诉摩根大通。
2011年年初,曾是美国第二大债券保险商的Ambac公司起诉摩根大通。Ambac此前曾起诉贝尔斯登旗下的EMC抵押贷款部门存在虚假陈述,后者目前隶属于摩根大通。Ambac要求对该诉讼案增加一项欺诈指控,摩根大通作为贝尔斯登的新东家而位列被告。
2011年12月底,德国北方银行也对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提起诉讼,称其在证券文件中存在对抵押贷款的虚假陈述和信息遗漏,导致自己在抵押贷款证券中损失达2.93亿美元。
抵押贷款证券全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ortgage-BackedSecurity,简称MBS),是资产证券化(AS)的一种。通俗而言就是指金融机构将自己持有的缺乏流动性、但具有稳定的未来现金流的住房抵押贷款汇聚打包成债券,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出售,以获取融资,其最大作用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抵押贷款证券兴起于美国,至今已有30余年历史。目前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内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占到美国债券市场流通量的3成,在规模上远超其他种类的债券。
摩根大通屡屡被诉仅是众多金融机构身陷资产证券化业务泥淖的一个缩影,包括高盛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信贷银行、房利美、房地美等知名金融机构屡屡因此坐上被告席,或者成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对象。
2010年4月,SEC就将高盛集团诉至法院,指控高盛及其一位副总裁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陷入衰退时欺诈投资者,在一项与抵押贷款证券有关的金融产品的重要事实问题上向投资者提供虚假陈述或加以隐瞒。这次诉讼在当时被视作美国政府打击金融危机期间金融衍生品欺诈的一次关键行动。
虽然当时高盛强势回应称,该指控“在法律上和事实上完全没有依据”。但2010年7月,高盛同意向SEC支付5.5亿美元以求和解,其中的2.5亿美元返还给了遭受损失的德国IKBy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RBS)。这也是当时美国证交会对金融机构开出的最大一笔罚单。
之后SEC更是对金融机构发行和销售信贷资产证券的违法行为展开了调查。
2011年9月,SEC陆续对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信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就问题抵押贷款展开调查。
2011年12月19日,SEC起诉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融资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六名前高管在两家公司有关的次贷业务中存在欺诈行为。
信息披露惹的祸
是什么原因导致摩根大通这家美国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屡屡在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上遭遇诉讼呢?
1月9日,法治周末记者致电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其企业传讯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摩根大通目前在中国没有开展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对美国公司处于诉讼中的案件不便发表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徐孟洲认为,包括小摩在内的美国众多金融机构频频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上惹上官司,多是信息披露惹的祸。
徐孟洲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信息披露是证券交易的基石,尤其对资产证券化业务来说。作为一个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必须对其基础资产的质量、流动性等相关的信息进行真实、及时、全面的披露,不能对投资者进行误导性陈述,尤其是对于产品投资可能出现的风险要进行充分的揭示。
“对发行人而言,包括程序在内的其他方面,几乎都是天衣无缝的,一旦出现问题,投资者以这个案由来起诉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徐孟洲说。
监管的弱化则被认为是导致风险的又一制度原因。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军表示,美国证券监管部门对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实行的是备案制,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被弱化。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价值和风险完全由投资者来判断,如果信息披露不完备、准确,即使是专业的投资者也未必能识别其中的风险。
在摩根大通惹上的一系列官司中,起诉摩根大通的也均为机构投资者,全美银行、Ambac公司均是美国知名的金融机构。
不过戴蒙却辩称,摩根大通认为公布的抵押贷款文件十分清晰,风险很小并且已作出真实的陈述。他表示:“大多数的投资者都十分精明,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陈述。”
刘少军认为摩根大通的辩解并非没有道理。“在美国发展了30余年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为何只在最近一两年才频频曝出官司?这源于此前美国经济包括房地产市场都处于上升周期,风险被掩盖了,大家都赚钱了,所以也就不吭声了。而一场金融危机使得资产证券化蕴含的风险暴露无遗,巨额的亏损也惊醒了很多投资者的美梦。”刘少军说。
中国谨慎前行
可以说美国人发明的资产证券化赋予了传统的金融资产流动性,解决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面临的再融资问题,也给了我国银行业不小的启发。
2005年起我国开始试点资产证券化,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首批试点银行。2005年12月,两家银行分别试水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发行了“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和“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这标志着资产支持证券正式在国内面市。
除此之外,证监会也于2005年开始推动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先后批准了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莞深高速公路计划等项目。
不过,同美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占据债券市场1/3的规模相比,我国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试点到2008年末,共发行56只产品,规模总计只有667.83亿元,在国内债券市场的份额还微不足道。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并在全球蔓延开来,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反思也越来越多,我国监管层在资产证券化方面表现得更为谨慎,我国资产证券化也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不过,为了规范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于试点之初,央行、银监会就先后颁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和相关公告,要求做好基础资产池的信息披露。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发起机构、受托机构或者其他证券化服务机构应保证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
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出现虚假陈述、重大遗漏等诉讼。刘少军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尚属于试点期间,发行信贷资产证券需取得监管部门的审批;再者是因为目前进行证券化的多为优质资产,其市场风险大为降低。
近来呼吁我国资产证券化扩容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刚刚召开的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上,就有代表提出为了弥补银行资本金缺乏的需求,呼吁重启资产证券化。
在这种背景下,徐孟洲指出,由于资产证券化涉及到银行、证券、信托、评级机构等多个市场主体,待资产证券化规模再扩大一些后,要考虑出台一部统一的《资产证券化法》以解决目前规范性文件法律位阶较低的现状。
借鉴美国次贷危机和诸多金融机构在资产支持证券业务上屡屡被诉的经验教训,徐孟洲说:“我国监管部门应当承担起市场监管的职责。同时,市场参与各方要深知信息披露的意义,降低这一金融衍生品的市场风险。”
摩根大通小传
摩根大通集团(JPMorganChase&Co),业界俗称细摩或小摩,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总资产20360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银行的美国第二大金融服务机构,业务遍及50多个国家。
摩根大通作为全球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由大通银行、J.P。摩根公司及富林明集团在2000年完成合并。
合并后的摩根大通主要在两大领域内运作:一是在摩根大通的名义下为企业、机构及富裕的个人提供全球金融批发业务;二是在美国以"大通银行"的品牌为客户提供零售银行服务。其金融服务内容包括股票发行、并购咨询、债券、私人银行、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私募、资金管理等。
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的悠久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1909年,JP摩根担任湖广铁路债券的承销商。上世纪20年代,大通银行在上海和天津开设了办事处,为当地及外国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摩根大通与新中国的关系始于1973年,当时担任大通银行主席的大卫·洛克菲勒带领第一个美国商业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大通银行当年就成为中国银行首家美国代理银行,并于1982年成为首家在北京开设办事处的美资银行之一。
2003年10月,摩根大通得到中国证监会批准,取得了QFII资格。这是摩根大通进军中国金融市场的又一重要步骤。目前,总部位于北京的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拥有6家分行,分别是北京分行、上海分行、天津分行、广州分行、成都分行和哈尔滨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