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宏威:养奶种菜抢外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6 07:16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邓 圩

  联想、宏威的共同特点是经营的跨国性,他们的海外市场占比都超过50%。这些外向型企业不仅有自主的核心技术而且有自主品牌,但是,即便是这样的企业,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同样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和市场增速放缓的压力。

  这些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如何才能摆脱增速放缓的困境?联想、宏威用自己的实践为我们做了回答:对全球行业发展趋势作超前判断,并制定清晰的战略;继续坚定地在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使技术实力成为最大的竞争力;精确把握海内外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通过高效、低成本的运作体系,快速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抢占市场。

  这几家行业龙头企业的成功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在国际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环境下,可供征战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借鉴。

  光伏产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外需市场萎缩,有人说光伏产业的寒冬来了。但走进光伏设备制造商宏威集团,记者却没有感受到寒意。

  宏威集团负责研发的副总经理孙满龙告诉记者,公司去年投资建设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首期工程正要投产,订单合同早就签好。  

  这个投资131亿元的项目将分5期建13条生产线,建成年产能可达1560兆瓦,预计实现年度营业收入150多亿元,利税50多亿元,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硅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依赖“智力资本”,不顾一切研发核心技术

  2008年,经过潜心研发,宏威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面积、高产能、全自动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随即,宏威在河南安阳创立了新能光伏有限公司,打造薄膜太阳能电池大型产业化基地。由此成为全国最大、世界第四的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供应商,同时又成为太阳能电池产品生产商。成功进入光伏产品上下游,形成垂直整合发展模式。

  这种垂直整合发展模式,用宏威集团董事长范继良的话来说是“养奶牛、种蔬菜”。企业要在产业上游占领核心技术,随后在中游通过大规模生产,为行业低谷期和下一步发展准备投资资金。先研发、后制造,犹如找好“奶牛”和“菜地”,源源不断喂养自己,使自己成长壮大。

  道理说得容易,做起来却得靠“不顾一切”的投入。宏威的首席技术官杨明生说,宏威对研发的狂热与投入,简直可以用“恐怖”二字来形容。

  公司450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了一半。多年来,公司高层坚持“花钱”而不是“分钱”,把发展、创新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2011年,宏威公司实现销售额12亿多元。公司投入研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15%—20%。早在2004年就在新加坡上市,股市收益、公司销售收入都是宏威“智力资本”的源泉,公司85%以上的资本投在研发和设备,做的是“烧钱的项目”。

  能够在海内外市场一帆风顺,宏威靠的正是“智力资本”。

  现在公司拥有国内外专利技术516项,发明专利323项。先后与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持续合作。为了招揽人才,宏威还在国际金融海啸之际,在美国、德国等机械产业实力雄厚的国家设立办事处,利用高端留学人才,承接国外技术制高点。

  低能耗、高效率,硅薄膜“逆市”抢占海外市场 

  近两年,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几乎占了全球70%的产量,但贸易壁垒随之而来。外需不振,我国光伏企业遭受重创。

  据了解,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主要分为两类——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在提炼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并排放污染物,因此列为被政策限制发展的产业之一,也是海外设置贸易壁垒的主要对象。

  宏威进入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时候,则选择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孙满龙介绍,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时能耗是晶硅产品的1/5、原料是1/100,发电效率性能稳定性也更好。

  现在,宏威生产的太阳能硅薄膜电池初始光转化率可以达到9.53%,光衰稳定后仍然可以保持7.5%以上,技术处于领先水平。当国外市场对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形成制约的时候,宏威凭借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依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据了解,宏威今年已经在泰国、印度和罗马尼亚等市场拿到了200兆瓦的电站项目订单,目前订单基本饱和。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