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9日 21:01 来源:《财经》杂志
靠“蓝帽子”争上石油、化工、钢铁等重型产业项目,争夺央企一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般热烈,方兴未艾的“海洋经济热”能否走出科学开发和产业转型升级新路
《财经》记者 陈燕 实习生 黄岩
2011年无疑是中国的海洋经济元年,从中央决策部门到东部沿海诸省,规模、侧重不一的多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纷纷亮相,海洋开发与区域竞争迅速升温。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这是“海洋经济”作为产业体系中一个单独的组成部分首次写入五年规划。
据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已征求完有关部门意见,近期将上报国务院。该规划设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目标是,到202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并逐步形成六个到八个海洋主体功能区域板块。
按未来十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7%左右的年均增长率计算,2020年中国的GDP规模应在75万亿元左右,其中占比达两成的海洋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
环视沿海诸省份,谁将在如此巨大的产业前景中占取先机并分得大利?
三省“山海经”
当前,沿海地区经济领域最热的词非“海洋经济”莫属,无论是已经获批的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还是即将获批的广东海洋经济规划,无不浓墨重彩地“渲染”自身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及战略意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规划中写道,“山东半岛是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六市及部分县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2009年区内总人口3291.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5万元。
与长三角唇齿相依的浙江,则在规划中强调“浙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包括浙江全部海域和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岛的陆域总面积约0.2万平方公里。2009年区内人口约2700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万元。
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则把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与“对台交往”挂钩,“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根据该规划,海西区范围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温州、衢州、丽水,广东省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省上饶、鹰潭、抚州、赣州,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该区域人口约为6000万-8000万人,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2.3万元。
实际上,海洋开发的热潮已不是第一次涌现。早在上世纪80年代,辽宁就提出“建设海上辽宁” 的口号,山东省借鉴辽宁的做法,提出“科技兴海, 建设海上山东”的口号,广西(自治区)则制定了“蓝色计划”。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年这些规划无一不强调科学有序开发,但最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除了依旧在传统海洋产业上低层次无序竞争外,还令海洋生态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日前指出,“十二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任务之一是,“努力实现经济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新一轮海洋开发势不可挡。此次能走出科学开发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吗?
“争蓝”还是“抹黑”?
曾先后担任中海油办公厅主任以及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现任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对《财经》记者说,现在被广泛议论的海洋经济,概念还比较笼统,口径也不尽一致,有些地方把沿海地区经济、滨海城市经济都统称为海洋经济,长远一点的设想是还有开发锰结核、可燃冰等海底矿藏。
“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很遥远。现在现实的就是海洋石油天然气、渔业和运输,这是现在的主打产业。”王一新向《财经》记者表示。
综观各省产业规划,虽均挂名“海洋”,实为临港、临海产业集群。从产业构成上看,各省均以大钢铁、大化工等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的重型产业为主。
资料显示,从2003年开始,重化工布局沿海趋势已很普遍,各地重化工业比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左右。随着2009年《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开始实施,沿海地区更是纷纷启动海洋化工基地建设项目,沿海经济带俨然已变成了重化工业带。
作为典型资源型省份,山东重型产业占比较大,发展海洋经济,强化沿海重型产业布局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重中之重则是加速打造以鲁南临港产业区为代表的重型产业基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对《财经》记者介绍说,青岛港、日照港先天具有深水大港和腹地广阔的优势,从优化调整全省钢铁产业结构角度出发,适宜整合济南钢铁和莱芜钢铁两家钢铁企业资源,在鲁南集中建设精品钢铁基地,“这样比把矿石从港口拉到济南炼出钢后再拉回港口运输成本每吨省200元,这种优化产业结构的做法不但做到了节能环保,而且带动了鲁南经济带及广阔腹地经济发展。”
浙江省同样把石化、能源、钢铁等临港产业作为本省海洋产业发展重点。在浙江“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新格局中,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作为“一核”,其重要地位显而易见。
宁波市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工业带,集聚了石化、能源、钢铁等临港产业群。
宁波市发改委规划和区域发展处处长刘兴景对《财经》记者说,宁波有全国最大的炼油厂,全国接近三分之一的原油进口量也在宁波,“这样的一个地方搞石化是最好的,也是国家规划中全国最重要的一个石化产业基地。”
尚未正式公布的《宁波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更是把石化和钢铁作为临港工业重点行业,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战略影响、石化产业增加值过千亿元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以及“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新兴的钢铁产业基地”。
据介绍,浙江省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赵利民在总结2009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成果时指出,石化、船舶、钢铁等临港产业发展重点“日益强化”。
赵利民解释道,石化行业方面,“宁波和嘉兴乍浦石化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温台地区的石化园区正在规划和论证,中石油在台州黄礁涂的大石化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钢铁工业方面,“明确把发展临港钢铁工业作为全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完善建设千万吨级宁波大型临港钢铁基地”。
刚刚正式获批的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亦提到加快石化基地建设,形成全国重要的临港石化产业基地等相关内容。在已锁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十大重点经济区域中,其中一半以上区域将以石化产业为特色。
更早些时候,福建即已开始有意识地倾力临港重化工业,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苏树林担任总经理时中石化参股的福建联合石化公司旗下的炼化一体化项目。该项目的前身福建炼油厂是央企在福建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总投资近400亿元。
该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后,福建联合石化公司炼油产能位居全国第八位,乙烯位居全国第七位,在2010年产值达600亿元,入库税收收入达68.4亿元,同比增长81%,荣升福建纳税第一大户,福建也从“无油”省份一举跃居为石化大省。
大型冶金企业、机械工业和石化工业加速向沿海沿港周边聚集,已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曾公开指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沿江、沿河、沿海规划布局了大量石油、化工、钢铁、能源、造纸等重化工项目。
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规划室副主任尹震调查发现,目前重化工业加快转移的局势还没有完全结束,“十二五”期间还有相当多的产业,包括电力、矿石、钢厂、炼油企业还在向沿海港口布局,例如像原油加工产业,预计未来还有3亿吨的规模向沿海转移。
沿海争上重化工,令各地对于围填海工程热情高涨。从环境承载力方面来看,由于受围填海工程及临海工业发展的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明向《财经》介绍说,“从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围填海面积都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截至2009年底,我国围填海确权面积570平方公里。围填海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沿海很多重化工项目都是中外合资的,外商利用中国沿海基地生产重化工产品一半多用于出口,等于向国外输出财富,把污染留给了自己。尽管中国承接重化工业转移是世界产业转移规律不可避免的阶段,但这样大规模发展重化工带来的弊端需要深刻反思。
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坦承,尽管浙江近年来通过制定出台《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等规划和意见来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但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今年2月履新的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在接受《财经》记者访问时指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发展重化工业,“就拿深水良港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深水都要去做港口。”
因此,他认为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来决定是否倾力重化工,而不是互相攀比,国家海洋局将会从科学实施区域规划的角度来严格用海审批。
大即为美?
随着重化工加速向沿海布局,沿海省份亦打响了“央企争夺战”。
2011年3月14日,广东省与中央企业战略合作座谈会暨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广东与70家中央企业签署了204个合同协议项目,总投资20852亿元。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国务院国资委以及115家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在这轮央企入粤潮中,仅位居三线城市的揭阳一市,就在与中石油超千亿元合作项目后,又引入中国五矿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等央企发展资源、能源、重化项目。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央企综合实力突出,产业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和根植性强,是广东招商引资要重点招引的“金凤凰”。
此前于2010年12月9日,福建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合作洽谈会在北京举行,洽谈会共签约27个项目,总投资3740亿元。据悉,当日现场签约的项目,只是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参与此次洽谈会的项目共计123项,总投资额预计超过8000亿元。
福建省省长黄小晶表示,中央企业是各个行业的领军者,规模大、实力强,是推动福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石化原总经理苏树林履新福建,亦被业界解读为与补足福建工业短板有直接关系。
在业内人士看来,苏树林的任命与当年中海油董事长卫留成出任海南省委副书记“异曲同工”,都是为了统合当地的石化企业。苏树林在央企负责人任上积累下来的各种人脉资源对福建今后石化工业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价值。
以央企促沿海产业发展已成为各省加速发展“海洋经济”的不二法门。2010年1月,“2010日照(北京)鲁南临港产业区暨日照国际海洋城推介会”在北京举行,共吸引中石化、中粮油等300余家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会。
眼下,在山东发展海洋经济规划中,央企的地位和作用更被放到突出的位置。
在“优化发展第二产业”章节中提到,“加强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规划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优化盐化工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地方盐化工骨干企业与中盐总公司等央企合作”等内容。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章节中,则写道:“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各类优势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以海洋产业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今年“两会”期间,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接受《财经》记者访问时表示,浙江要继续大力推进 “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建设,作为四大建设的主要载体,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先后落户浙江。
刚刚过去的4月,温州国资系统派出豪华阵容代表团飞赴重庆参加“温州国企学重庆”活动。据温州市国资委综合处处长王可训介绍,温州是民营企业的海洋,98%的企业都是民营资本企业,国有经济不强。温州国企要学习重庆国企做大做强,通过银行贷款和融资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学习重庆政府融资担保经验。
事实上,自本世纪初以来,温州主政者就“嫌靠民营企业发展太慢”,冀图以大外企和大国企来提升发展速度。
2005年,温州市提出实施发展工业“12345工程”,即用三年时间,力争全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十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0%以上,拥有销售产值超10亿元大企业大集团30家以上,拥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40个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
而在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阎勤看来,民营企业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并不是无所作为。阎勤向《财经》记者列举了民间资本参与宁波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企业建设的事例:“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总计140多亿元投资,雅戈尔联合另外几个民企组建投资公司成为大桥投资方之一;宁波宁化公司虽然是国企背景,但也有民营资本在里面;杉杉参股宁波市商业银行等等。”
阎勤认为,国有资本具有公益性和强制性特点,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外商资本运营较规范,能从不同侧面弥补民营资本的自发性和短视性。宁波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以及外商资本结合较好,三方形成优势互补,“今后发展海洋经济要继承这种做法,这是宁波未来发展要坚持做好的一件事情,也是宁波和山东等地相比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
港口竞争
展开中国地图,不独山东、浙江、福建,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江苏的沿海产业带、辽宁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无不彰显沿海省份对发展临海、临港经济的热望。
作为临海、临港产业集群的枢纽,各地的港口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彼此间的竞争亦节节升温。
青岛港、大连港和天津港争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已有多年,近年来,各港口均加大了对新型集装箱码头、大型原油码头和矿石码头的建设力度,促使竞争不断升级。
此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获批,令青岛“如虎添翼”,大连是否产生了新的危机感呢?
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向《财经》记者表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同为国家战略,两者在概念上没有很大矛盾,只是侧重点不一样。大连在沿海经济带中发挥龙头和核心作用,产业布局方面都是面向海洋经济,比如港口、物流、临港工业,这都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与大连是兄弟城市,发展相辅相成,青岛的发展会为大连今后发展提供更多的外部支持。
类似的港口竞争在长三角同样存在。
宁波舟山港从自然条件和地理属性上来说实际上是一个港,靠西是宁波港,靠北是舟山港,货轮进港的航道都是一样的。
打破港口的行政分割,推进宁波-舟山港规划、管理和服务体系的一体化,是此次浙江海洋经济规划的亮点之一。
而实际情况是,宁波是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舟山财政则归浙江省管辖。“很多客观问题没办法解决,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宁波市发改委规划和区域发展处处长刘兴景向《财经》记者表示。
舟山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张翼也有同样的感触:“打个比方,绍兴货船若要从宁波港出关的话,会比别的港口多一道手续,即先通过杭州海关,到达宁波港的时候再向宁波海关申报,因为杭州海关和宁波海关是平级单位,不是上下级关系,这种行政干扰不可避免。”
如此一来,宁波舟山有关领导虽都有“合作共赢”理念,但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很可能会不了了之。他举例说,虽然宁波舟山港提出统一管理和统一建设,但是在开发时序选择上双方利益诉求存在差异,比如宁波舟山合作开发金堂,舟山希望宁波尽快与其合作推进港口工程建设,宁波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全属于自己的梅山保税港区建设上,原因就在于金堂港口宁波只是参股开发,开发带动的很多地方利益并不在宁波。
期待真正海洋经济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明认为,中国海洋科技主要投入在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四大传统海洋产业,而在新兴海洋产业领域应用较少,导致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缺乏新兴产业的带动。
何为真正的海洋经济,其核心意旨究竟是什么?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高会旺对《财经》记者分析指出,山东提出“蓝色经济”概念,应充分利用山东海洋自然资源与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主推低能耗、高产出产业,“对海洋的保护性开发应该是蓝色经济的特征”。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平瑛对《财经》记者表示,现在海洋产业最大的问题不是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整合发展现有产业的问题。
“我们讲渔业,我们国家渔业发展的规模其实是很大的,但是在世界上来讲,渔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都很低;我们讲交通运输业,上海已发展成最大港口了,但是信息咨询等相关配套服务行业是否跟上?发展海洋产业需要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像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把高新技术转化运用到海洋产业中。”平瑛强调。
此外,各省临海经济区还面临着如何与本省内陆地区协调发展的问题。山东科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丙垠对《财经》记者表示,各地通过设立海洋经济区这种方式争取财政等政策支持可以理解,但不应忽视同一行政区划内贫困地区发展问题。
比如山东发展蓝色经济区,省内其他内陆市的很多大学为了享受政策红利都搬到青岛去了,“名义上是支持蓝色半岛经济区建设,但没法同步搬走的这批学生怎么办呢?”他呼吁加大蓝色经济区和内陆区资源整合力度,避免因发展蓝色经济扩大地域差距。
如何统筹海洋经济的发展亦是待解难题。
国家海洋局原局长、中国海洋大学顾问王曙光指出,尽管海洋管理有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两种管理方式,但总的趋势是往相对集中这个方向发展,最近几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不少国家建立了一个“国家海洋委员会”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海洋重大事务决策,比如美俄日。
王曙光表示,“我国应该随着国际潮流建立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建立一个正部级机构专门管理我国的海洋事务。”
在刘明看来,中国不仅国家层面上的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涉海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不明确,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地方上的海洋管理格局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地区海洋局归国土部门管辖,称为“国土海洋局”。有的地区海洋局跟渔业局挂同一个牌子,统称“海洋与渔业局”,同时归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管辖。
“我们去调研的时候,发现一个办公楼里被截然分成两个部门,一边是海洋部门,一边是渔业部门,他们是同事,但是负责的内容不一样,穿的制服不一样,收入也不一样,心理差距很大。”刘明说。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