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石化海外征程待续 专注上游资源

2011年05月09日 21:11 来源:《财经》杂志

  以国际化闻名于业界的傅成玉,会否为已经提速的中石化国际化战略带来新的思路

  《财经》记者 李晨蕾

  “中石化将会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企业,不仅大而且强。”4月25日,首次以中石化集团董事长身份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傅成玉说。

  这是傅成玉第一次向媒体发表对中石化的展望。4月8日,傅成玉的办公室从北京东二环朝阳门的西侧搬到东侧,其职务则从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变为中石化集团董事长。此前一周,中石化集团原总经理苏树林由商转仕,赴任福建省省委、常委、副书记。

  伴随此次人事调整,中石化增设集团公司董事会,而傅成玉则成为中石化集团第一任董事长。

  1951年出生的傅成玉执掌中海油七年,始终致力于中海油的“走出去”战略,其中以2005年对当时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的收购最为著名。这笔高达185亿美元的交易最终虽因政治原因未能达成,但傅成玉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业内视为中国油气公司国际化的形象代言人。

  中石化国际勘探公司原总经理周玉琦认为,相较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的国际化“在规模和目标聚焦程度上还有差距”。也正因为如此,业界对傅成玉转任中石化普遍抱有期待。

  傅成玉治下的中海油曾于2010年3月斥资31亿美元收购阿根廷油气公司Bridas Corporation (下称Bridas) 50%权益,此交易被业界视为“有聚焦、有区域”的国际化范本。交易达成后,中海油很快通过该合资公司于2010年11月及2011年3月收购BP及埃克森美孚在南美的多项资产,已显现区域效应。

  迟到的国际化

  2010年10月,中石化以71亿美元入股西班牙公司Repsol在巴西的石油资产,是当年中国石油公司国际化扩张中的最大手笔。

  但在刚刚卸任中石化国际勘探公司总经理的周玉琦看来,“与中石油相比,我们甚至晚了十年”。他向《财经》记者表示,中石化的国际化“得从2004年算起”。

  2001年1月,执行中石化国际化战略的国际勘探公司成立。在此之前,中石化的工程队伍已经“走出去”,目的是“为国内富余的工程队伍找活儿干”。本世纪初,中石化下属的一些油田尝试在海外寻找投资项目,以此输出工程队伍的劳动力。

  这个阶段被周称之为“放羊式投资”。2003年8月,中石化对国际勘探公司进行重组。同时,该公司被明确为中石化对外合作、投资以及对外经营管理的唯一窗口。

  “这是转折点。”周玉琦说。在他看来,重组的首要成就是制定了集团公司对外投资决策制度,建立了项目信息筛选、评价、可行性研究、专家委员会咨询、董事会决策、重大项目上报中石化党组等一整套决策流程。

  这标志着中石化的国际化战略正式启动。2004年3月,中石化以1.53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国际石油公司(American First International Oil Company,其资产位于哈萨克斯坦),自此得到每年20万吨的海外权益油。

  幸运的是,中石化刚一远航就得以参与沙特阿拉伯王国石油史上的第一次对外招标。这次弥足珍贵的经验同样获得于2004年3月,当时包括中石油在内的所有中国油气公司在中东尚无像样的投资。

  这次招标涉及三个区块,普遍被认为是进入沙特的敲门砖,因此欧美石油巨头们纷至杳来,中石化和中石油也参与其中。

  由于是首次对外招标,沙特做足了准备,条件极其苛刻,只开放天然气而不开放石油。

  这意味着中标者如果在勘探过程中发现石油,沙特政府将在补偿勘探费用后收回资源储量和产量。只有发现天然气,勘探者才有权分享资源,但必须先以极低的价格满足沙特国内需求后,富余产能才可出口。

  但招标方式却极其简单透明,所有公司都可以投标,标书现场投进箱子里,当场开标,不需要技术方案,谁承诺的工程量最多、要求的回报最低,谁中标。第一区块很快被俄罗斯Lukoil拿走,这并不出乎意外,但中石化和中石油不能接受空手而归的结果,双方约定,如果第二区块再次失利,将组成联合体对第三区块投出强标。

  次日,第二区块竞标开始。就在将标书投入箱内前的一刻,中石化为求稳妥,临时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一口井的作业量,成本多出大约四五千万美元,但中石化因此中标,也没有再参与第三轮招标。以一口井的作业量之差中标的,还有西班牙Repsol和意大利ENI的联合体,他们在第三轮招标中以此险胜中石油。

  唯一遗憾的是,中石化拿到的标的,与其他两个标的一样,至今未有商业性勘探结果。但至少,后来者中石化因此熟悉了国际化的竞逐。

  专注上游资源

  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至2007年,原油对外依存度首度过半,达50.5%。在石油产业链中,原油开采的利润最为丰厚,但中石化却一直贫于上游资源而长于炼油业务。2007年,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炼油业务亏损136亿元人民币。重压之下,中石化国际化的定位转向“在产油田资产、有一定储采量规模的上市公司”。

  但这一策略却面对着油价高企对收购机会的挤压。2008年1月2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全年首个交易日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至7月11日,纽约油价创下147.2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

  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爆发,国际油价开始急速回落。2008年末,纽约原油价格一度在盘中跌至35.35美元。机会终于来了。

  在周玉琦看来,国际金融危机为世界油气资源的重新分配打开了缺口。首先,部分中小型油气公司在金融危机中资金链断裂,需要出售资产以偿债。其次,金融危机迫使部分大型油气公司进行资产优化,出让非核心资产。第三,为维持经济增长,资源国也提高了对外开放程度。

  2009年3月初,中石化国际勘探公司向一家关注已久的油气公司发出“意愿全盘收购”讯息。

  这家名为Addax Petroleum Corporation(下称Addax)的公司在加拿大和英国两地上市,总部设于瑞士,在西非和中东拥有油气资产。截至2008年底,Addax石油探明储量为5.36亿桶,年产原油5110万桶(约合700万吨/年)。五个月后的8月17日,该交易以72.4亿美元达成,创下中国能源企业的单笔收购纪录,但亦有业内人士批评其代价过于高昂。

  “如果放到现在,120个亿都不一定拿得下来。”比对当前再次突破110美元/桶的国际油价,周玉琦向《财经》记者称。

  这次收购的成功,拉开了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油气行业海外并购的序幕。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油气业海外并购累计投资额为109亿美元, 2010年上半年,这一数据即被刷新至116亿美元,中国油气企业成为国际油气资源市场上最活跃的角色。

  国际化新解

  既然是机会,就不会持续很久。

  根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统计,至2010年末,中国已从2009年能源资源国际并购的第一把交椅上跌落。“这并非因为中国的交易活动出现降温,而是被其他国家的交易活跃性赶超。”安永中国能源行业主管合伙人吴国强解释说,巴西、印度、俄罗斯再次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强劲对手。

  这种竞争态势,增强了资源国的资源保护主义。“即使是资源国开放,也是一边打开门,一边把门槛提高。”周玉琦说,“这让投资人一只脚跨进去了,另一只脚跟进却有些犹豫。”

  目前,许多资源国提出在油气资源投资之上附加炼厂、电厂甚至化肥厂建设等要求。更为苛刻的是,资源国正将产品分成合同修改为服务合同。在这种合同之下,投资方无法分享资源,只能按自己开采出的油量拿低廉的桶油回报金。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签订这种合同,已经违背了出去找资源的初衷。

  接近可自由交易的资源,是中石化应对上述改变的方式之一。

  2010年10月,中石化与西班牙Repsol在巴西成立合资公司。在该交易中,中石化以71亿美元入股Repsol在巴西的资产,形成一个股权比例为40∶60的合资公司。

  Repsol最初并不期待与竞争对手合资。“他只是想融资。”周玉琦说。交易主要标的分布在资源最为丰富的Santos和Campos盆地。Repsol原计划将这块资产在巴西上市,但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在同期也将上市,因此巴西当局对Repsol作了限定——须在巴西石油上市之后才可启动上市流程。“资本市场容量有限,况且巴西国家石油要筹集400亿美元,这对Repso的融资能力影响很大,于是我们就抓住这个机会跟他谈。”周玉琦回忆说。

  该交易的另一价值在于,拥有Repsol的跨国公司背景,可为中石化建立在南美发展的海外平台。“在一个地区,一个团队管一个项目也是管,几个项目也不会增加太多成本。”周玉琦印证,中石化的目标正是“在资源富足区域滚雪球,将规模做大”。

  这种手法,中海油已有先例。2010年3月,中海油同样以收购方式建立了Bridas平台。交易达成后两个月,傅成玉对媒体表示,“这个公司未来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平台,用来在南美和其他地区发展,比中海油顶着一个国家石油公司的帽子出去要更容易。”

  傅的话在此后应验。2010年11月末,中海油通过Bridas以70.6亿美元自BP手中收购了阿根廷Pan American Energy(泛美能源)60%的权益。2011年3月,经由泛美能源、中海油与埃克森美孚签署协议,收购后者在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的部分资产。

  但中石化的效仿目前只是“貌合”。“神离”之处在于,傅成玉认为,中国能源企业的国际化本就不应直接与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挂钩,“我在当地卖了油、拿了钱,可以再进口。

  世界石油市场是开放的,中国需要油,可以从市场上买。”这种能源的“贸易安全”观是一种全球化思维下的能源安全观,在西方国家早已成为共识,但在中国却仍显超前。

  事实上,依靠海外收购、国际合作获得权益油来保障中国仍在攀升的能源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中海油总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表示,“中国所谓的海外权益油,能运回来的,也就10%。”

  在傅成玉看来,国际化的目的应是建立竞争力,而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通过技术与合作,开发更多的油,增大供应量。世界石油需求的总量是平衡的,中国企业在A地市场增加了供应量,在B地市场就可获得更多的贸易量。

  中石化的资产是中海油的2.5倍、营收是6倍、员工数量是20倍,目前,傅成玉履新中石化刚刚足月,外界尚不清楚,他将如何在中石化推行他的国际化理念和能源安全观。

  由于大部分央企尚未按国资委要求建立董事会制度,传统上,央企的一把手是总经理。这一次,随着傅成玉到任,中石化集团董事会浮出水面,而苏树林离任中石化集团总经理后,新的总经理人选至今尚未宣布。但在中石化集团的网站上,董事长兼党组书记傅成玉确已名列公司管理层榜首。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