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2日 14:21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中国物价连续创新高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双双如预期小幅回落,而与PPI关联甚高的大宗商品近期也出现了回调。作为最不可控的因素,月初大宗商品价格大跌会否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物价上行压力是否减轻?
调控见效物价涨幅回落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上涨了5.3%,PPI同比上涨6.8%,双双较上个月的5.4%和7.3%略有回落。
物价回落的背后是持续的宏观调控。“PPI环比增幅已从2010年四季度以来持续下滑,这体现了紧缩政策的效果。”高盛高华证券分析师指出。
今年以来,国家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证供应、改革流通以及加强监管等全方位入手,对稳定价格作了全面部署,受到影响,包括进口、实体经济增速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放缓。
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目前,部分大宗商品进口已逐渐回落,主要大宗商品进口数量的增速已远远落后于金额的增长,其中在4月份,包括铁矿石、废铜、成品油等商品进口量较3月份一度回落了近20个百分点。
持续的政策调控也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回调,除了本月初包括原油、黄金等商品由于多方位因素引领的暴跌,实际上,新兴市场集体的收紧使得与制造业关联较高的金属价格从2月中旬开始已震荡回调。“市场担心持续的紧缩政策打压需求。”分析人士表示。
不过,大宗商品的回调让市场紧绷的神经有所放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加上食品价格下降,近期我国的通胀压力会有所缓解。”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研究员付兵涛认为。
大宗商品价格难言拐点
此次大宗商品暴跌前,市场还“热火朝天”。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市场担忧新兴经济体政策持续收紧,以及发达经济体越来越警惕油价推高通胀率,大宗商品价格是否就此迎来拐点?
澳新银行大宗商品研究亚洲总监诸蜀宁表示,事实上,市场的回调并没有伴随基本面的变化,未来包括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城镇化仍会推动价格走高。
渣打银行宏观经济师李炜也表示,长期来看大宗商品市场不会由于资金紧张而价格下跌。“尽管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即将到期,会否续推第三轮仍不确定,但全球市场并不缺乏流动性。美国若是不再推出新的量化宽松政策,说明其对经济复苏充满信心,反而会助长大宗商品的走势。”李炜说。
对国际油价影响较大的机构高盛分析说,油价近期的下挫很大程度上已去除了此前因为中东北非等因素蕴含的风险溢价,未来进一步下行空间很可能有限。
南华期货能源化工部高级总监杨光明则指出,当前原油市场已是市场供应受到冲击后的基本面,在利比亚减产超过了100万桶后,沙特的增产却寥寥无几,而二季度是第一大消费国美国的用油高峰季,加上另一推高油价的天气因素也面临不确定性。“夏季是飓风活动频繁的季节,炼油厂常常受到影响。”杨光明说。
“事实上,大宗商品市场可能正翻开一个新的篇章,本·拉丹被击毙后,美国市场的信心逐渐回升,以苹果为代表的创造力经济显示出新的动力,加上中国等新兴市场逐渐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大宗商品市场逐渐在进入一轮更健康的通道。”诸蜀宁认为。
输入型通胀压力仍在
“PPI中大宗原材料占比达到70%,因此,大宗商品价格的涨跌对PPI的走势起到直接影响。”李炜表示,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大跌短期可缓解我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但资源、人力等成本上行会持续一段时间,成本上行带来的涨价预期仍然存在。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家陈克新表示,实际上,上半年制造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更多受到去年四季度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很可能会在下半年逐渐显现,制造业进入高成本时期,企业通过涨价传导上游价格的压力难以改变。
对此,众多专家指出,政府仍应加强市场调控,同时适当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全方位应对输入型通胀带来的成本压力。
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认为,强势人民币有助于减少通胀输入。鉴于输入型通胀压力不断增大,中国货币政策应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升息和量化紧缩之外,应该更多使用汇率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降温,以此来控制通胀。
根据澳新银行的研究,由于国际商品以美元计价,因此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于减少输入型通胀。人民币对美元10%的升值会导致PPI指数在中期内下降3.2%,非食品CPI指数在中期内下降0.64%。
经济学家李稻葵则指出,在通胀压力蔓延全球、各国刺激政策退出、北非和中东危机、日本地震等错综复杂的国际因素影响下,我国应将汇率、利率、准备金率等政策搭配使用,全方位应对通胀压力,并可以考虑在短期内减免受通胀影响部门的税收,加快人民币资本账户下的可兑换步伐,允许个人出国投资。
(据新华社上海5月11日电)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