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民企倒闭潮不实 银根紧缩难逃融资难之困

2011年06月03日 14:17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历来有民间资本“风向标”之称的浙江温州,近日接连有三家“知名”中小民企倒闭,引发社会关注,有关“钱荒”“倒闭潮”等议论突然升温,有财经界评论员甚至称“温州民间金融泡沫接近崩溃”。

  真相究竟如何?“银根紧缩”会成为压倒中小民企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小民企生存困境在哪里?民间关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又有哪些期盼?“新华视点”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追踪调查。

  迷局初现:

  “倒闭潮”真的来了吗?

  经记者多方证实,此前浙江温州确有三家较大的民营企业倒闭,企业主出逃。分别是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波特曼咖啡、乐清三旗集团。

  “这三家企业倒闭是个案,主要是其自身原因。”温州市银监局主监管员周青冥介绍说。经营多家公司的波特曼咖啡企业决策失误、战线拉开过长导致资金链断裂;主营电线电缆的三旗集团公司则由于盲目跨行业经营、恶意拉多家企业担保、向银行骗贷等原因造成企业主出逃。

  在温州,官方并未将这3家企业与广大民企画等号。温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一些企业出现“关停并转”,是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正常现象,不能简单理解成民企出现危机的先兆。温州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私营企业注销户数534家,同比减少14.56%。

  中小企业“倒闭潮”的“传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5月20日,中国银监会与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专程赴台州、温州等地调研。记者从温州市银监局获悉,调查组初步认为,中小企业生存确有主客观困难,但“倒闭潮”的说法“立不住”。

  记者在广州了解到的情况与温州基本相似。尽管有一些中小民企反映面临经营困境,但业界普遍承认,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效应。如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行业结构转型升级、融资成本偏大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说:“企业融资难度有所上升,但总体仍在宏观调控可控范围之内。不可简单地将企业融资难与‘银根紧缩’相挂钩。”

  困局依旧:

  中小企业难逃融资难之困?

  “倒闭潮”的论调可谓“言过其实”,但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却不可忽视。融资难、贷款成本高,以及民间借贷风险大等,依旧是困扰中小民企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去年10月我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以来,央行已4次加息,8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直至21%的高位。银行“惜贷”“嫌贫爱富”又有抬头。

  一份来自温州市经贸委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当地企业普遍遭遇融资难和融资成本提高的考验,规模以上企业中近一半感觉资金面吃紧,中小企业状况则更严峻。

  记者走访温州当地金融机构、企业时发现,许多企业对当前宏观紧缩、贷款抽紧、利息“步步高升”的局势感到不堪重负。当前在温州企业界流行两个字:“等贷”,即等待贷款。谁能贷到钱,就是“抱着老虎也笑”。

  一些银行开始主动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或成本,实现“以价补量”。目前温州的银行利率表面上是基准上浮30%,实际上各家银行通过变相收取管理费、咨询费、“扣存放贷”等方式,使利率上升至月息1.2%左右,超过原利率的1倍多。

  大中型金融机构贷款难催生了民间借贷的盛行。然而,这种融资方式贷款成本巨大,且风险高。一些中小企业坦言,一旦通过这种方式融资,企业就如“走钢丝”。

  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高层表示,随着银行信贷收紧,广东民间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往年的民间融资利率在10%至20%,现在到了30%以上,而且还在不断走高。来自温州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单季上涨11.9%,环比涨幅高出8个百分点。

  亟待破局:

  重压之下如何“突围”?

  “融资难、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走高……”一系列长期存在和可预见的挑战正在不断挤压中小民企的生存空间,企业如何在困难中“突出重围”?

  专家认为,在国家为管理通胀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更应有效管理银行资金,照顾中小企业发展;企业自身则应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

  张文魁认为,在合理收缩信贷规模的同时,应当落实好“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特别是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除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不应“一刀切”外,还需进一步畅通中小企业贷款渠道。目前大量民间资本无法通过合理渠道进入实体经济,亟待鼓励金融创新。

  “‘倒闭潮’虽立不住,但也为诸多中小企业发出了严峻的信号。”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陈俊说,“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倒逼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应当将企业‘找’资金,转变为资金‘找’企业。”

  首先,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中小企业应积极引进专利技术,培育自身的研发人才和研发体系,在创新领域的差异化竞争中占有先机。其次,企业在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时,需要善于借鉴“外力”。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一套政策调节工具,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扶持力度,对于科技、三农、服务、制造业等不同领域的小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创新难题,促进产、学、研、生产一条龙机制的有效运作。

  新华社记者 黄深钢 刘敏 张和平 付航

  (据新华社杭州6月2日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