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杂谈:吴晓灵不当行长一身轻

2011年06月03日 23:31 来源:华夏时报

  程凯

  6月1日儿童节,报社金融部主任决定过一个更有意义的节日,主动请缨通过《华夏时报》官方微博(http://weibo.com)直播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演讲,等了一下午,结果没有等来周小川,等到的是前央行副行长、现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

  微博内容如下:#记者在线#【吴晓灵:美联储金融危机以来采取的措施是对的】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说,美联储量化宽松是对商业银行的替代。美国M2只有一个多百分点,低于经济增长率。美联储只对美国的经济负责。另外,她对中国央行提准备金率遭到批评感到遗憾!

  在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金融学科发展论坛上,这样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场合,又是早已卸下副行长重担的吴晓灵女士,讲得很多很细很用心,直抒胸臆。

  140字的微博,倒也能抓住吴晓灵讲话的要点,但碎片还是取代不了深度阅读的快感;所以,事后我们还是要找来吴女士的演讲全文,好好体会她“不当行长一身轻”的感觉。

  我们来把微博中吐露的信息放大,关于美联储的功过是非,吴晓灵的原话是这样两段:

  第一,“我个人认为,自从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的操作没有错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对商业银行不放贷的一种替代。到现在为止,美国的信贷增量是负的,美联储创造的货币M2只不过1%点几,低于它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数字。多余的美元不是现在创造的,是危机之前创造的。对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误读造成了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严重预期。”这话说的是客观技术上美联储货币政策没问题

  第二,“美联储只能够对美元负责,只能对美国经济负责,不可能也无法对全球经济负责。但是它又是一个国际结算货币,又有极大的外部效益,这就是一个难题。我们怎么样创造一个合适的国际货币体系,现在有很多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这话说的是主观态度上美联储也没错,大家不要有情结,以为美联储要照顾所有孩子。

  这样两段直接评论,在国内主流舆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批评声一片的背景下,别说是周小川行长,任何一位中国央行的现任官员都不可能说得出来,就算他们中间的确有人是这样考虑的。因此,对于不再是央行货币政策执行者的吴晓灵来说,她既是代表她本人的讲话,也可以代表一下现在还在岗的前央行同事们的心声。

  吴晓灵为什么要替美联储说话?我相信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情,并无其它意图。作为曾经的政策执行者,她对无论中国央行还是美联储的决策难度都有深刻理解,而且她举出的具体数据以及认定职能上美联储只是美国央行,都是客观事实,这一点上吴女士无可辩驳。

  不过,就像一位新浪微博里的粉丝所说的,“吴晓灵女士的潜台词是人民银行的政策也没错!”我觉得,这样的评论合情合理,但再进一步说,吴女士那是真心觉得央行没有错,并无理亏狡辩的意思。

  只可惜真心实意并不代表准确客观。我们的货币政策是怎么来的?学习西方主流经济学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又是怎么来的呢?西方货币经济学大致又是和美联储的发展同步循序渐进的。所以,和吴晓灵一样的央行官员,如果真正在学术水平上是和世界水准一致的话,他们的理论和政策就不应该和美联储区别到哪里去。

  本来就是一家人,当然要说一家话。

  其实,在6月1日那天,吴女士还有一席话情真意切,她说,“我在担任人民银行副行长主持货币政策工作以后,深深感到货币银行学的落后对监管当局、政策当局带来的压力、误解,那种痛苦。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应该进行专业的研究,黄达老师谈到了整个金融体系,我们在研究生的时候可以在任何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不可能替代货币银行学的基础。否则的话,咱们的股市,中央银行一动存款准备金率股市就下降。”

  所谓“压力、误解,那种痛苦”,到底有何所指?吴女士是说国内学术水平落后难以指导实践,还是说对现有学术的理解不够导致政策困难,还是说理论根本就不可能成熟到解决实践中的两难问题?吴女士心中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我们却可以有无数的疑问?

  否则,要如何理解“咱们的股市,中央银行一动存款准备金率股市就下降”这句话呢?难道吴晓灵女士是在说,市场参与者对货币银行学基础理解不够,因此也就对央行的货币政策理解不够,结果本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无碍股市的,但正是由于对政策的理解不够反而导致了股市下跌!

  吴女士的话听起来像是在埋怨大众,其实,吴女士埋怨的不仅是中国市场上的大众,她还埋怨了全球市场上的大众,我们在上面已经引用过她的一句话了,“对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误读造成了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严重预期。”

  又是误读!中国股市误读了中国央行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全球市场则误读了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理论虽然可以指导实践,但是理论最终还是来自于实践,并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的,否则“神马都是浮云”。

  如果真是对量化宽松的误读造成了通胀预期,那本质上也是量化宽松造成了通胀预期,这句话可能有点绕,我要说的是,所有的政策都是要针对大众制定的,要考虑到大众的反应,这就是“理性预期理论”,这一拿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吴晓灵女士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一个政策不考虑市场对这项政策的预期和反应,就不可能是有效的政策。

  这不是大众的问题,还是政策的问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