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株洲千亿产业集群发力 以三大转变助推产业升级

2011年06月28日 15:03 来源:潇湘晨报

  同样一条女裤,在株洲芦淞服装批发市场开价100元,如果贴上标牌挂到高档商场的橱窗里,价格就会飙升到800元。“这不是商场乱标价,而是品牌效应带来的经济收益”,在株洲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刘剑飞看来,不仅是纺织服饰产业,株洲的化工、重装制造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了。而从高碳到低碳、从黑色到绿色、从制造到创造,这三大转变将为株洲产业升级提供助力。本报记者李柯夫 株洲报道

  “千亿产业集群”助力株洲

  青藏绒业集团董事长刘云强,上世纪末还在衡阳一个小镇做杂货店老板。2003年,敢想敢做的刘云强来到株洲做起了羊毛衫批发生意。然而,芦淞市场的批发商户上万家,如何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困扰刘云强的难题。最终,刘云强决定打造属于自己的羊毛衫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通过落实品牌化发展战略,创新商业运行模式,目前,其品牌已设立分公司13家,加盟店近千家,销售网络遍布全国,还获得了“湖南省著名商标”的荣誉。

  株洲至少有3000家以上的服装加工企业,国内女裤七成以上发自株洲。通过培育本土品牌,建造产业基地,株洲做大做强了服饰产业。这种通过建立国际化标准厂房的工业园区,提速服装加工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之路,为发展壮大“千亿产业集群”提供了经验借鉴。

  株洲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包括,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航空技术装备产业集群、服装加工产业集群、陶瓷加工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轨道交通产业可成为株洲首个过千亿的产业。

  去年底,空军司令部向省人民政府复函同意设立株洲通用机场(临时起降点),这标志着株洲将结束无机场历史。所谓通用航空,是指除军事、警务、海关缉私飞行和公共航空运输飞行以外的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矿业、建筑业的作业飞行和医疗卫生、抢险救灾等方面的飞行活动。

  不仅机场即将亮相,株洲还将制造飞机整机。投资达250亿元的株洲航空城,是株洲航空千亿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包括了株洲通用机场、山河智能通用航空产业项目、中航通用航空发动机等重点项目。刘剑飞表示,通用机场的建设,将使株洲航空产业实现由航空发动机制造向飞机整机制造的历史性飞跃。不久的将来,株洲制造的飞机将在株洲的机场上自由起飞,翱翔在无际碧空中。

  产业提质 从高碳到低碳

  株冶从2006年开始,投资40多亿元,全面更新铅、锌冶炼工艺和装备,大幅提高资源综合回收率,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工厂”。目前,该企业资源综合回收率达73%,居国内同行业之首。智成化工实施的中成碱法回收烟气及烟尘治理项目,实现二氧化硫近乎零排放,水循环利用率达95%。

  从粗放的传统生产方式到零排放生产,株洲冶炼、化工产业,走的是循环经济之路,选择的是最能体现“两型”要求的发展模式。目前,株洲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生产集约、环境同治的循环经济“株洲模式”。

  刘剑飞介绍说,去年全市“两高一资型”产业比重降低为44%,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株洲还计划突出培育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620亿元。

  产业转型 从黑色到绿色

  熟悉株洲的人再次来到株洲会明显感到株洲城区林立的烟囱消失了很多,城市也更干净靓丽了。“近几年我们拆了100多根烟囱,今后还会继续拆下去。”株洲市财政局局长谭可敏说。

  “十一五”期间株洲共关停污染企业12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13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9个,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00多个,限期治理工业废气污染项目183个。先后选择了华升雪松、中盐株化等14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对千金药业等28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自愿审核。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0.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两年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也由2005年的298天提高到352天。株洲着力发展物流、文化创意、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株洲产业朝低碳、绿色方向迈进。

  新兴产业 从制造到创造

  依靠技术革新、科学创新、产业更新,“株洲制造”正在一步步向“株洲创造”转变。能耗高、产出低的老旧企业纷纷退出,高端的新兴产业相继崛起。风电装备、电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株洲未来经济的主力军。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张良荣介绍说,近30年来,公司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8%投入到科研开发。2005年以来,其在科研开发、项目改造等方面投入资金29亿元,建立了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试验和制造基地。

  如今,自主创新已成为株洲的新“名片”,成为株洲企业的共同追求。全市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7家、省级技术中心21家。全市每年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超过20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44.4%。

  “我们要想不成为‘世界工厂’,必须从株洲制造向株洲创造转变。”刘剑飞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