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民间游资横流 实体经济喊渴

2011年06月30日 23:45 来源:广西日报

  本报记者 周红梅  导读:

  一边是民间流动性过剩引发的资本炒作,先是炒房、炒大蒜、炒绿豆,然后是炒黄金、炒白银、炒文化产品,民间游资为寻找投资机会“上蹿下跳”在全国流窜炒作;一边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喊“渴”,融资成本相比以前大幅提高,一些企业家开始放弃实业搞起资本运作。民间游资的“横流”与实体经济的“喊渴”,映射出实体经济经营困境与民间资本的投资迷途。

  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广西,对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如何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创造更多投资机会,引导民间资本滋润广西实体经济的发展?近日,记者就这一问题走访企业、银行、金融监管部门,采访业内专家、学者。

  融资成本高

  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大

  “从银行找钱太难了,现在不仅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下个月我们可能连贷款额度都拿不到了。”6月22日,记者在南宁国家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采访时,广西申能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宗光表现出对公司资金缺口的担忧。

  这家专业从事IC卡和生物智能识别自动控制系统的高科技企业,早在1997年就入驻南宁高新区。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及稳定的客户资源,公司每年都能和银行达成授信协议,但是今年由于货币、信贷政策的逐步趋紧,银行的放款速度明显趋缓。“近几年,我们开始在节能环保以及矿资源回收领域进行产品开发,目前技术研发、产品推广都需要资金,但现在即使利率在基准利率之上上浮70%-80%,都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杨宗光表示。

  广西新方向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主要进行特种肥的研发与生产,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在产品研发和原料储备上需要大量流动资金,每年的资金缺口约有4000多万元,虽然今年2月份与交通银行达成了3500万元的贷款意向,但是直到今年6月才到账500万元,后面的资金能否到位现在还是未知数。

  受银行信贷紧收影响,企业融资成本骤然上升,目前银行贷款利率一般是在基准利率之上上浮10%-30%,加上抵押物登记评估费用、担保费用等等其他各种融资费用,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都在10%以上。即便如此,一些企业还是在金融部门求贷无门,只得转向民间借贷。

  “我已经是走投无路了,由于没有固定资产作抵押,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给我们,我今年是通过人脉和个人信誉向私人借了几百万,虽然利率是银行的几倍,但总算让公司暂时渡过难关。”一位经营电气自动化工程的业主向记者大吐苦水。

  商业银行银根收紧催生了民间借贷的火爆。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今年以来,广西各民间借贷利率监测点借贷发生额呈现迅猛增长势头,一季度民间借贷总额超过4亿元,增幅达144.24%。民间借贷利率持续走高,4月份监测数据显示,个别房地产中介公司融资利率高达60%,企业通过民间融资偿还贷款的融资利率高达72%,部分地市民间借贷利率最高已达100%。

  进入门槛高

  民间资本“收编”难度大

  在实体经济中,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广西财经学院副院长唐拥军认为,除了与国家宏观的信贷政策有关外,根源在于在市场挤压下,投资利润率高的市场很多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领,中小企业生存的实体经济领域投资利润率低;另一方面是目前大的市场环境所致,比如政府的行政管制较多,各种税费多,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与此同时,庞大的民间资本在全国苦寻投资方向。资料显示,仅温州就有8000亿元左右的民间流动资金散布国内各地。自治区金融办副主任李正友认为,让小额贷款公司“收编”民间资金,规范民间借贷,是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广西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最好方式。

  李正友说,小额贷款公司是金融领域真正对民营资本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目前广西有110家小额贷款公司,今年投向中小企业等微型主体的贷款余额已超过50亿元。目前,民间资本争先申请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热情高,地方金融主管部门也在政策措施上给予小贷公司积极鼓励和市场引导。

  但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并不乐观。业内人士认为,只贷不存,资金来源不足,税负过重,以及无法进入银行征信系统导致的经营风险扩大等,都是困扰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现实问题。同时,国家对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村镇银行设立的门槛过高,且必须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等限制,都成为民间资本未来在金融领域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拦路虎”。

  一些专家表示,要想真正打破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种种“玻璃门”、“弹簧门”,关键是实行金融监管分权,让地方对微型金融机构的监管获得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

  政策导向

  让更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金融资本总是向“政策洼地”流动,近年来,广西从资本净流出转变为年均净流入超过200亿元,正是得益于广西激励性的金融政策导向。当前,广西正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政策引导下的一些朝阳产业对吸引民间资本产生强大“磁力”。

  “往年广西市场建设一年有20个亿的投资就很不错了,今年是翻了几番,前5月就已投入了近40亿元,今年86个市场建设项目第一期将投入136亿元。”自治区商务厅一位分管项目建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大量的来自区内外的民间资本涌入广西商贸服务业,与今年政府加大力度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导向密不可分。

  据悉,今年广西专门制定了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优先保障服务业用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等11项政策措施,鼓励服务业的发展,支持力度之大、优惠政策之多前所未有。

  业内人士介绍,从传统工业“出逃”的民间资本开始向风险更小、收益更加稳定的第三产业逐利,并且不像以前小投入建单级市场,而是大手笔建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大型商贸体系,寻求附加值更高、收益更加长远的资本回报。据悉,“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建5家年交易额100亿元以上、10家年交易额50亿元以上、30家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大型商品市场,这为吸纳更多民间资本开辟了广阔领域。

  此外,节能环保产业的诸多空白也使得民间资本蠢蠢欲动。广西一家专门承接政府污水处理工程、废气治理及园林绿化工程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从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到税收优惠等,行业发展环境比以前宽松了很多,但广西这方面的企业实力和竞争力都还不强,引进民营资本发展的潜力很大。

  有关专家指出,当前中国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变化契机,地方政府可制定特殊政策,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门槛,从而形成资源配置的激励导向,让资本真正回归到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实体经济领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