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晒三公被指低估百姓智商

2011年07月26日 13:17 来源:济南时报

  “三公”从幕后走向前台,始于科技部。截至23日,98个中央部门中,七成多的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逐一亮相。然而,两个月以来,各部门“精炼”的表格和简短的注释,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不清楚相关背景和标准的普通百姓而言,不啻于深奥、难懂的“天书”。

  【公开概念】 此“三公”非彼“三公”?

  官方公布的“三公”与民间关切的“三公”概念不同,又无具体细化说明,渴望知情的公众感觉不解渴。

  对“三公”的关注源于民间。人们想探究“一盒烟一壶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坐着一座楼”的现实版本———每年政府到底花掉了多少钱?民间关注的“三公支出”指的是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对于三公的探究源于最基本的知情需要。

  作为公众知情权的守望者,媒体对三公有着持续的关注。近日对中央部门三公支出的持续关注可见一斑。3月23日,国务院定出时间表,要求各部门6月公开支出情况。按照国务院要求,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

  4月14日,科技部率先公开三公经费预算。这一“吃螃蟹”的举动,使得三公支出从幕后走到前台。但同时,将三公“打包”,公布总数的方式也引来“看不懂”的质疑。尽管7月15日,科技部在仅有的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总数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但从科技部开始,陆续公布“三公”均为:中央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以及公务接待费,并非民间所关注的三公支出。

  有关专家呼吁,不要低估老百姓的智商,他们当然知道政府也有正常开销,只是希望能够把不该花的留下来,把能节省的省下来。官方公布的“三公”与民间关切的“三公”概念不同,渴望知情的公众感觉不解渴。

  【公开目的】 三公支出为公开而公开?

  纵观陆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三公”数据,有的部门公开得细致,有的公开得粗略,有的有相应的解释,有的则没有。

  经历了从单个缓慢公布到周末集中公布的转变,目前公布的单位已占大半。最初的目的是否实现?

  继科技部和中国工程院后,国家文物局在其官网上公开了“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情况。数据显示,去年公务接待费的财政拨款决算数是48.32万元;今年这项费用的财政预算为151.85万元。“公务接待费”的预决算相差103万元,增加两倍多。一直提出要压缩三公经费,为何越压越多?公务接待费用呈两倍增长,其必要性在哪里?这些问题无法从一张短表上找到答案。

  经过此番质疑,此后尽管一些单位在公布“三公经费”的同时进行解释说明,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中国民航局、国家林业局、中央党校、中国工程院、国家邮政局等多家单位仍被指过于简单。从“精炼”的表格和简短的注释中,老百姓仍然看不出钱到底是怎么花出去的。

  在诸多不满的情绪中,面对部分单位的“三公”解释说明,公众提出了“是否能够相信”的疑问。缺乏权威部门把关,“自说自话”的数据难逃选择性公开的命运。

  【公开实效】 面对质疑不予回应?

  对于公众的质疑声,多数部门基本上未予回应。与此同时,很多部门“吸取教训”,苦心选择周末扎堆公布,避免引起过多的注意。

  计生委因公出国费用比例高引发质疑。在计生委的“三公”账本中,2010年的实际花销、2011年的预算数都逼近500万元,超过“三公经费”总额的五成。

  当人们从这些公开的信息中看出了“不解”和“疑惑”的时候,“过于笼统”“支出总额过高”“公车占比过高”等质疑不断出现———“三公”公开在民间自然而然地进入第二环节:知情之后的监督介入。但现实状况是,相关部门多数未回应。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指出,面对舆论批评,有关中央部门现在除了第一轮的说明以外,应该有第二轮的实质调整。并且伴随工作的推进将相关信息对社会公布,让人们看到监督实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指出,公开只是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下一步的监督和制约需要审计、问责等配套措施。

  (据《京华时报》)

  【专家观点】

  “三公”公开或推进预算法修订

  针对目前“三公”经费公开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财税专家叶青指出,现行《预算法》只赋予财政部公开全国的决算、预算以及全国“三公”经费的权力,没有赋予财政部公布每个部门的部门预算和“三公”数据的权力。因此,今年出现了财政部公布全国的“三公”经费,各部门公布自己的“三公”经费的情况。公众的很多质疑,都要归因于相关法律的空白。

  叶青说,规范国家公共财政收支的《预算法》的修订历程曲折,几经推延。这部法律的修订曾经列入两届全国人大五年立法规划,但至今仍未出台。

  知情人士透露,原本有消息称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要讨论《预算法》的修订,后来推到6月,至今不见动静。

  现在已然到了7月底,叶青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大规模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或将对这部法律的修订形成推动,8月或者10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将对此进行讨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济南时报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