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6日 17:13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调查称,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当前中央部门“三公”费用的公开情况。突出问题包括:对公布结果的真实性存疑、对逾期不公布的部门缺乏问责、只公布数字,缺少详尽解释。
超八成中央部门已公布“三公”费用
随着司法部、公安部在7月26日公布三公经费2010决算和2011预算,98个中央部门中,已有80余个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
援引《21世纪经济报道》7月25日报道,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达21亿元,目前位列全国第一;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最低的是国家信访局,为98.25万元;2011年预算最低的是国务院扶贫办,为148.29万元;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比2010年决算涨幅最高的是体育总局,其2011预算额为1.82亿元,相比上年决算额增加了1475.8万元。
自6月底财政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公开汇总201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决算之后,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成为广大市民热议的话题,目前仍有近两成的中央部门未公开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情况。
细节不明惹争议
《京华时报》7月25日报道称,有专家指出,三公经费的公开的细化程度不够,导致人们很难对这样的三公支出进行有效的监督。
例如,海关总署的“三公经费”中有4.5亿多用于“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并且 “车辆大部分为执法执勤用车,不同于一般公务用车,是开展执法执勤工作的必要保障。”
有关专家在分析这一数字时指出,执法用车并非专门为官员服务的一般公务用车,需要区别对待。只公布执法执勤用车的花销,公众就无法对官员用车花费进行有效的监督,笼统地公布公车花费意义不大。
此外,尽管一些单位如公安部、司法部在公布“三公经费”的同时进行了解释说明,但大部分单位仍存在数字笼统,不够详细的问题,如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中国民航局、国家林业局、中央党校、中国工程院、国家邮政局等多家单位的“账本”就被指过于简单。从“精炼”的表格和简短的注释中,老百姓仍然看不出钱到底是怎么花出去的。
8成以上受访者不满意公开情况
《中国青年报》7月26日报道称,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对5424人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当前中央部门“三公”的公开情况,仅6.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86.1%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中最不满意的三大问题分别是:公布结果的真实性存疑(72.0%);对逾期不公布的部门缺乏问责(65.5%);只公布数字,缺少详尽解释(61.6%)。其他问题还有:公布的不够细致(61.3%);公布的部门太少(61.0%);公布的速度太慢(49.9%);缺乏统一的公开格式和标准(41.2%)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吕艳滨副研究员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将公众的迷惑归因于目前“三公”公开的标准、内容、范围、方式方法等没有统一和规范。
“这样的公开还不能让公众清晰、明了地判定该部门经费支出的详细核算标准、开展有关活动与本部门履行职责的关联度、必要性和实际取得的成效,因此也就很难判定这些经费的支出究竟是否真的合理、是否真的取得了应有的绩效。知情的目的没实现,势必遭到公众的质疑。”在这样的公开状况下,公众只能“看个热闹”。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