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2日 11:40 来源:南方周末
《世界新闻报》是英文报纸里销量最大的“小报”,但其老板默多克的理念并不被老牌欧洲媒体认同。
《卫报》、《纽约时报》等对《世界新闻报》的丑闻穷追猛打,这是一场典型的媒体自律。
作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董伦
2011年7月10日,《世界新闻报》出版了最后一期报纸。头版正中间,是醒目的“谢谢您,再见”几个大字。
几乎从不报道世界新闻的《世界新闻报》用一场“窃听风暴”,把自己变成了世界上最轰动的新闻。
“这是我这辈子最卑微的一天。”2011年7月19日,垂头丧气的默多克出现在英国国会,出席议会听证会,他这样告诉议员。为了能让更多公众旁听这场全球瞩目的听证会,英国国会特别在外面辟出额外的空间。广播、电视、报纸……各路记者全面出动。
听证会进行中,有人突然冲向默多克,坐在默多克身后的邓文迪(微博)仅用一秒时间就做出反应,这位前排球队员像是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扣杀,只不过这次扣杀为的是保护她深陷麻烦的丈夫。
内幕不断揭开,警察局长辞职,报料人意外死亡,还有层出不穷的窃听事件……大半个7月,《世界新闻报》和它的老板默多克就这样牢牢占据了欧美几乎所有媒体的显赫位置。
“报道每天甚至每半天就得更新一次。因为这事儿天天都有新进展。”BBC前任制作人、主播康艺说“窃听门”已经形成了媒体轰炸,“到处都在说,躲都躲不开。”
接到南方周末的采访邀约,欧美各路人士都表示得非常谨慎。“窃听门”的主角《世界新闻报》的一位重要记者回复迅速,委婉的拒绝同样迅速。
最早挑开这次“窃听门”的英国《卫报》成了另一个热门。《卫报》每天接到六十余个采访申请,已经安排该报副主编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但一波又一波的新闻让具体时间无法最终敲定,“窃听门”部分受害者也表示希望过段时间再谈……
最后一期
最后一期的《世界新闻报》没怎么谈窃听的事,即便全英国乃至全世界的媒体都在揭它的丑:它的记者为获取新闻,战胜同行竞争,采用窃听电话的手段,而许多人都认为这种做法也肯定得到报社高层的默许甚至鼓励。
“168年,750万读者,我们最后悲痛但却自豪地说一声再见。”
“我们从恋童癖者手中救出了儿童,揪出二百五十多个坏蛋。”
……
它努力着用不多的版面,试着最后唤起人们对这份报纸的美好回忆。
“谢谢您救了我的命。您真是个超人,是个英雄,把我从这个邪恶人的魔爪中救出。”这是最后一期报纸中的一句话。那来自英国一位13岁小姑娘写给该报记者的信。这封手写的信镶在镜框里,挂在记者马霍莫德的桌子上方。因为已经过去了19年,蓝色的墨迹已有些褪色。
1993年,因为马霍莫德锲而不舍的调查和追踪报道,英国一对有恋童癖恶行的夫妇被送上法庭。
这对夫妻得到地方政府许可,开办了一家孤儿院。可是,夫妻俩却利用照顾这些孩子的机会百般虐待和凌辱他们,甚至录下性侵犯孩子的场面,供闲暇时“享用”。这位13岁的女孩是其中一位受害者。正是《世界新闻报》提供的证据成功将他们定罪。
马霍莫德在《世界新闻报》最后一期上写道:这封信给了我巨大鼓舞,每次看到它都使我感到自豪,对我来说,这封信比我在《世界新闻报》服务20年里得到的所有奖励都更有意义。
马霍莫德说,“对我来说,这封信最能体现《世界新闻报》的使命,也说明了为什么关闭这家报纸会留下一个巨大落差。”
《世界新闻报》1843年10月1日创刊,只在星期天出版,是英文报纸里销量最大的“小报”,鼎盛时期每天能卖出七八百万份,关门前销量仍超过300万。《世界新闻报》几乎从不报道世界新闻,除了报道社会新闻外,最喜欢揭露丑闻,特别是性丑闻,尤其是名人性丑闻。
1969年,在澳大利亚组建自己媒体帝国的默多克,成功的把《世界新闻报》纳入麾下,把足迹拓展到欧洲。虽然其理念并不被老牌欧洲媒体认同,但这并不妨碍默多克在欧洲摧城拔寨,《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太阳报》……上升的势头一直延续到《世界新闻报》关闭之时。
从窃听威廉王子开始
英文媒体称此事为phone hacking(窃听电话)。英国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手机网络服务商为每个用户提供了语音留言信箱服务。信箱的初始密码大都是1000,用户被告知开始启用信箱时需要修改密码,很多人会把它改为1234或0000,即便是这样也很容易被识别。小报记者得到一个人的手机号码后,给你手机打电话。如果没有人接听,语音信箱自动启动,键入1234或0000,往往就能听到信箱里的留言录音,从中找到新闻线索。《世界新闻报》记者被揭露就是用这种方法获得某些新闻。
根据英国法律,这种窃听行为是违法的。
《世界新闻报》窃听露馅缘于威廉王子。2005年,《世界新闻报》曝光了英国威廉王子膝盖受伤的新闻。因为王子受伤只有王室内部少数几个人和威廉王子的助手知道,王室随即报警。2年后,警方终于锁定了《世界新闻报》专门采访报道王室的记者古德曼以及一名私家侦探,证实他们窃听王室成员在手机语音信箱里的留言。古德曼被判入狱4个月,私家侦探被判6个月徒刑。结果,古德曼遭《世界新闻报》解雇。《世界新闻报》当时的主编库尔森也被迫辞职,但是他却一直辩解说自己不知道古德曼窃听王室电话的事情。
到了2009年7月,英国《卫报》首揭窃听丑闻。《卫报》称《世界新闻报》记者窃听电话的问题远比人们最初认为的要严重得多。遭窃听电话的受害人可能多达三千人,包括副首相和伦敦市长,这些人大多都是名人,包括政界人士和体育明星,而且窃听电话事件都是在库尔森任主编时发生的。
同年9月,英国警方证实“窃听门”的可能受害者包括英国王室成员、政府高官、警方甚至军方人士。
2010年9月,曾在《世界新闻报》供职,后来为《纽约时报》爆料的记者肖恩·霍尔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说,《世界新闻报》记者进行电话窃听是家常便饭。他说,库尔森在担任《世界新闻报》主编时曾亲自要他去窃听别人的电话。
出了这样的指称后,英国议会下院决定调查《世界新闻报》记者窃听议员的电话是否等于蔑视议会。
以后,“窃听门”时续时断,直到2011年7月4日《卫报》再次投下“重磅炸弹”。
“超过了公众容忍限度”
2002年失踪后遭杀害的英国13岁少女米莉,最终成为了“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
《卫报》说,米莉失踪的消息一传出,《世界新闻报》记者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了他们的惯常做法:雇私人侦探,偷听手机通话。
米莉失踪后,她的朋友和家人在她的手机语音信箱上先后留言,要她赶紧和家人联系。与此同时,《世界新闻报》也在偷听和记录着语音留言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
但是《世界新闻报》很快遇到一个问题:米莉的语音信箱满了,不能继续接收新的留言。
渴望得到线索的《世界新闻报》动手了,他们删除了米莉失踪后最初几天的留言。《卫报》引述消息人士说,当米莉的家人再次拨通米莉的语音信箱时发现里面的留言被删除时,他们就此认定这一定是米莉干的,因此断定她还活着。但是此时的米莉已经遭杀害了。
米莉失踪时,她的家人曾接受过《世界新闻报》的独家专访。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给他们造成米莉还活着错觉的,正是采访他们的这张报纸。
英国警方在因《世界新闻报》雇用被判入狱的私家侦探那里缴获了上万张文字材料,从中发现了米莉语音信箱遭侵入的证据。
窃听米莉电话的丑闻成了“窃听门”的转折点。在这之前,人们以为小报记者只是偷听和刺探社会名流的隐私。而揭露名人隐私也满足了小报读者的猎奇心。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因为米莉是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她遭遇的不幸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有评论人士说,这已经超过了英国公众的容忍限度。
首相卡梅伦在得知这个消息时说,“这确确实实让人感到震惊,如果这是真的,实在是令人发指的事。”
接下来的几天,“窃听门”的范围越来越大。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阵亡的英国军人的家属,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遭恐怖攻击中死亡的受害者的家属,他们的电话也曾遭到《世界新闻报》的窃听。
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宣布停止在《世界新闻报》上刊登广告。
7月7日,《世界新闻报》的拥有者新闻集团主席默多克突然宣布关闭《世界新闻报》,7月10日为最后一期。
然而,默多克此刻的果断看起来更像是壁虎断尾以求自保。
默多克终于道歉了
媒体帝国的扩展让默多克愈发重要。英国政界人物都特别在意要与默多克搞好关系,因为他的支持被认为对拉选票至关重要。据说,布莱尔(前工党首相)在大选前曾亲自飞到澳大利亚,希望得到默多克支持。
现任首相卡梅伦据说也与默多克关系密切。在2009年大选的最后数月,正是《太阳报》的全力支持,使得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最终把工党赶下台。
《世界新闻报》前总编库尔森因窃听丑闻辞职后,却得到时任反对党保守党领袖的卡梅伦起用,聘他担任新闻主管。卡梅伦当上首相后还把他提升为首相府新闻主管。库尔森2011年初才迫于压力辞去这个职务。此外,卡梅伦还应邀到默多克另一位得力门生、负责主管默多克在英国报纸的瑞贝卡·布鲁克斯家里做客。这都成了卡梅伦政敌攻击他的弹药。为应对这场危机,卡梅伦甚至提前结束在非洲的访问回国。
“窃听门”丑闻后,英国三大党的领导人和主要人物都公开拉开了与默多克的距离。
“窃听门”也暴露了英国警察是否廉洁和尽职的问题。许多年来,警方对米莉案件的处理招致不少人的批评。他们指警方不愿意深入调查,因为警察自身与媒体的关系太近。有指称说,一些警察接受了《世界新闻报》记者贿赂,向他们提供消息。警方已经有数位高级别官员先后辞职。
“窃听门”事件让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默多克终于谦卑地向英国公众和丑闻受害者道歉。2011年7月19日,默多克和他儿子詹姆斯·默多克在伦敦接受英国议员质询时说,他们无保留地向窃听电话受害者致歉。
《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布鲁克斯在“窃听门”丑闻中一直是最多遭曝光的人物。在默多克的保护下,布鲁克斯直到上星期才迫于压力,辞去新闻国际首席执行官。
到了现在,“窃听门”还出了悬念,前《世界新闻报》记者肖恩·霍尔突然被发现死在家中。霍尔曾揭发《世界新闻报》窃听电话丑闻。警方已经展开调查,但是现在只能把他的死亡定为“无法解释”。
从悬念回到现实,应该说“窃听门”事件更使人们关注英国新闻从业者操守问题。
“我们为什么从事新闻”
1962年加入英国广播公司的马丁·贝尔(Martin Bell)在英国新闻界算是“老前辈”。1997年他离开BBC后,以独立身份成功竞选进入议会,担当议员一直到2001年。因为不代表任何党派,贝尔在重大问题上直言不讳,赢得公众的尊敬,使他的言论和看法具有很大分量。就“窃听门”事件,他接受《卫报》采访时说,他把过去三十多年称作“默多克时代”,在这三十年中记者们为报纸的盈利而宁愿牺牲新闻报道质量。
贝尔说:“最近几个星期,人们终于醒悟了,看到了记者们的弱点,特别是在其操守方面。许多年来,我们并不相信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和在广播中听到的消息,但是我们愿意相信消息都是通过诚实的方法获取的。现在(英国)发生了一连串事件,比如默多克迫于压力放弃并购英国天空电视台,窃听电话丑闻。可能还有其他报纸也有不轨行为,比如《独立报》就处分了一位涉嫌抄袭的专栏作家。我还可以提供我长期从事电视和广播新闻时的一些经历。的确,新闻这个行业特别吸引那些有野心和做事不留情的人,他们相信牺牲别人的利益就可以成功。”
贝尔说,新闻业的竞争使人变得残酷无情,“他们相互竞争,有意思的是,这有点像政治家的竞争,当然他们不是要与其他政党的政治家而是与自己的同行竞争。如果我是BBC的记者,我就会想与我的同事竞争,一定要在同事中出类拔萃。”
“窃听门”是否会而且是否应该导致对新闻媒体更严格的管制?对这个问题,贝尔接受BBC采访时说,“我认为,最近几个星期发生的一切是个非常健康的发展过程,因为人们现在真的必须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我们为什么从事新闻这个行业?新闻记者就是要报道事实。我真的希望编辑们将来严格管理记者,避免出错。”。
贝尔说,“如果现在这个丑闻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新闻自由受到压制,那将令我非常伤心。我们(英国)长久以来就有揭发社会丑陋面这个令人自豪的传统。我们决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我不认为我们(新闻业)需要外边的人用高压手段来管制。”
(作者为英国资深媒体人士。李梓新、王尔山、李惠普亦有贡献)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