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破壁垒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2 14:13 来源: 《财经》杂志《财经》记者 张鹭 王延春
“到了2004年,再重新翻看吴宇波、陈燕新的卷宗材料,那种感受,真是难以形容。”一位曾代理远华走私系列案的海关律师对《财经》记者感慨。
这两名官员,分别是厦门海关东渡办事处船管科原科长、福建石油总公司原总经理,因深度卷入远华集团的成品油走私案而获死刑。远华系列案中,共计12名官员被判处死刑。这个数字背后,是600多名被审查的涉案人员和300多名被追究刑责者。
让上述律师感慨的,并非系统性的腐败行为,而是短短几年内,与此案密切相关的某种结构性变化——随着中国进一步降低关税总水平,走私套利的收益不断缩水。
这种变化源于中国2001年加入WTO,融入全球贸易体制。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得以真正开始对外开放。
远走加拿大的赖昌星,无缘亲身见证这一变化过程。对于自己案情的深远影响,他显然也无法理解。2009年,赖昌星潜逃整十年之际,《财经》记者曾探访其财富轨迹。在上世纪80年代,赖昌星曾拥有效益颇佳的纺织厂等实业,产品远销全国。进入90年代,在边贸重镇石狮的零星走私中发现暴利的他,毅然将事业的重心由实业投向了走私,由此成为标志性人物。
“如果赖昌星是处在‘入世’后,市场更加开放的中国,他的走私还有没有可能做得这么大?”这位海关律师问道。
壁垒与走私
作为走私者的对手,一位海关总署前高阶层人士仍记得当时的无奈,“财政部给的征税任务,我们征不上来。日本和中国的海关统计,仅小汽车一项,对方出口和我国进口的差额最高可达30万辆。但每走私10万辆汽车,就得从我们手指缝里走了100个亿。”
关税流失引起了当时高层的关注。据央视《焦点访谈》披露,在远华集团活动频繁的厦门,1996年到1998年厦门海关征收的关税、增值税等总计只有50.88亿元,而几乎是同一时期,厦门关区走私偷漏的应交税款仅被查实的达300亿元,是厦门海关征收关税总和的6倍。
1998年7月,高规格的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召开,对走私的铁腕打击拉开序幕。同年,对湛江走私受贿案和远华案等走私大案的查处同时推进。
一位证券分析师发现,这次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汽油、化工、纺织原材料、钢材、胶合板、感光材料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一汽等公司,甚至将打击走私作为完成全年利润指标的重要砝码。
从贸易全球化的角度,诱发走私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高关税。以远华集团走私最盛的汽车为例,上世纪90年代,汽车的关税税率最高时曾达到250%,而2002年这个数字下降到43%。
在奖出限入和进口替代政策背景下,高关税并非这个进出口体制中唯一的“壁垒”,与此配套的是非关税壁垒——配额许可证制度。
“刚谈判复关的时候,我国有1200多种商品由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着。”上述前海关总署人士介绍,计划经济背景下,每年底,原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都要在一起制定一个进口计划,上报国务院,由领导画圈。在内部分配上,原国家计委、经贸委会将计划变成配额,由各省来“切块”。哪个企业有幸拿到了指标,就赶紧去外经贸部换进口许可证,海关凭许可证放货。
他分析,汽车走私,除了关税高,也与国家允许进口的数量太少有关。“入世”前夜的2001年,中国生产汽车数量为230万辆,进口配额只有约5万量。外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量不过2%-3%。“面对如此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人家就有动力走私。”
上述海关律师指出,“入世”后,海关对于产品分类标准、估价、税基的计算方式与国际接轨,各国海关间的国际合作更为密切。这些都有利于在技术层面加强对走私的打击。
这些看似细节的层面,作用却不可忽视。
走私“利”“害”
1998年后,海关总署发生了很大改变。
上述海关律师注意到,夜视仪、缉私艇等缉私装备的配置,一扫此前缉私船对于走私艇无能为力的颓势。一批国际贸易、海关等专业的高校学生,被充实进海关队伍。
另一隐性变化是,海关的刑事侦查权也得到落实。1998年,海关总署和公安部联合组建走私犯罪侦查局,实施双重领导,但设在海关总署内,海关这才有了自己的缉私警察。
而将这一切翻转过来,几乎就是海关总署此前的状况。“以前的人力、物力都跟不上,虽然已经有《海关法》,但各种配套的制度很落后。”这位律师评价。
这种制度配套的缺失,不仅体现在缉私工作的前沿,同样贯穿于整个流通环节。“比如销售环节,走私货脱手很容易,走私进来的汽车,当时在车管所找个人就能上牌照。”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武长海回忆。
上世纪90年代,武长海曾在北方某省贸易相关部门工作,他并不讳言,“即使是国有单位,我们的下属公司也抵挡不住走私的诱惑,因为利润太大了。”
这几乎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秘密。以海南汽车走私案为代表,政府和军队亦参与走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政府部门之所以如此,固然有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政绩的动机,但也部分与当时改革大背景相关。
当时流行的改革模式是“不给资金给政策”,而且公务员正常工资增幅,远远落后于通胀幅度和其他社会阶层收入增幅。领导要“找米下锅”,设法给下属创收以免军心涣散,沿海一些地方于是想到走私。适逢那时军费压缩,要求军队经商创收,导致有些军队背景的公司参与走私。
但这份诱惑背后所需要支付的代价,却并非那么显性。
梅新育分析,走私进口的大宗基础产品、燃料、香烟和汽车等大件商品,都是高利润高税收和财政上缴产品,大量的进口通过冲击国内相关产业,进而进一步减少了税收。由于税基缩小,当时国家财政负担又很沉重,财政虚弱,占GDP比重持续大幅度下降,难以减税,导致税负不成比例地进一步集中到了守法经营企业和居民身上,形成了逆向淘汰机制。
他补充说,同时,由于走私收益丰厚,资本和人力大量涌入,正当经营反而被不屑一顾。这一时期走私最猖獗的潮汕、湛江、厦门不是没有得到优惠特殊政策,汕头和厦门都是最早一批经济特区,但由于走私风气所致,结果这几个地方还不如不是特区的地方发展好。
此时,梅新育尚在读大学,对电视播放的缉私艇开炮击沉走私船的镜头感受强烈。他仍记得朱基总理当时对缉私部队的鼓励:“除了航母我没法给之外,你们需要什么装备我就给什么装备。”
在他看来,打击走私并非孤立的举动,而是一系列高层部署的延伸。1998年7月,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这样一来,从制度上断绝了军队与走私之间的联系。”
开门抑“私”
缉私风暴堵上了关税流失的黑洞,更值得关注的则是背后制度的力量。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按照国家贸易规则开放市场,关税逐年下降抑制了走私的猖獗。
从远华走私的汽车来看,1985年以前,中国整车进口关税为120%至 150%,2002年起,发动机排量在3升以下的轿车,关税从70%降到43.8%,3升以上的从80%降到50.7%,到2006年,进口汽车关税下降到25%,零部件平均关税降到10%,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
入世十年间,中国平均的关税从15.3%降到了9.8%。自2010年起,中国与东盟自贸区九成以上的商品实施零关税,全面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此外,中国还将继续对老挝、埃塞俄比亚等41个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商品实行特惠税率,其中绝大多数商品实施零税率。
进口关税的税率大幅降低,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使可走私的空间逐渐变窄。而十年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的商品也大幅度减少了。
贸易壁垒降低后,中国商品出口总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2000年为2492亿美元,而2010年达到15779.3亿美元。2010年末的外汇储备余额,亦达到28473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
“入世”后,中国能如约从容地降低贸易壁垒,梅新育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本国产业在进口壁垒保护下跑赢了走私,有条件松动进口管理体制了。”
开放的进程远未结束。为进一步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自今年7月1日起,中国大幅下调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进口关税。此次降税共涉及33个税目商品。
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一位人士表示,进口关税下调使得走私油利润少了。关税没下调前,走私柴油的价格一般比走正常渠道的每吨要低上五六百元,但下调关税后,利润将缩减至一二百元。
而奢侈品关税下调也正在酝酿中。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6月15日曾表示,包括部分中高档商品的关税将下调。知情人士透露,这次降税有望涉及化妆品、高档烟酒等品种。
十年前,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震惊中国,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的走私犯罪案件。十年过后,孕生类似赖昌星走私大案的开放秩序和制度土壤已经改良。
“降低关税在消除走私诱因方面是有局限性的。关税减了,增值税和消费税并没减。2001年,海关征税总额达2400亿元,其中关税只占三分之一。”上述前海关总署人士提醒说,“我们在走向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必然会减少诱发走私的一些因素。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我们入了世,打击走私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