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遭疑 专家建议缩短调价周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1 13:11 来源: 国际商报成品油定价机制:易涨难跌?
作者:王肃宁
10升4降,自2009年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运行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经历了14次调整。其中,8次调价明显滞后,3次调价与国际油价变化趋势相反,且14次调价中只有2次降价的幅度与国际油价变动相当。
最近一次调价距今已有4个多月。其间,国际油价跌宕起伏,国内成品油市场却是铁板一块,并未受到国际油价大幅暴跌的影响。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在本月初表示,暂未达到下调的边界条件。
市场对定价机制的滞后性则表现出不解:明明国际油价下跌,为什么国内成品油价却一路上涨?
“透明”的数字标签
“22+4%”,简单透明的两个数字标签,框住的却是中国上百亿的成品油销售市场。
国内成品油定价依据的是国际市场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价格。当上述三地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正向或负向超过4%时,国内油价可相应作调整。该机制运行两年多来,一直被市场抱怨为“跟涨不跟跌”。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毅军分析说:“定价机制的初衷是减小国内市场波动的幅度,但保持定价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正确判断国际油价走势。如国际油价处于下行周期时,对于国际油价短期的波动不予跟进,但其中出现的滞后性则成为定价机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对记者表示:“成品油定价机制之所以设定为22个工作日,目的是避免国际市场油价剧烈波动导致国内油价频繁调整。但经过两年多运行,我们发现调价时间越长,弊端越多。”明显的案例是8月国际油价的高台跳水,而近一个月的平均跌幅仍未带动国内油价的下调。
除过长的调价周期外,4%的魔咒也紧紧箍在定价机制上。“自4月7日以来,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现货价格并没有连续22个工作日下跌4%,虽然8月初时国际油价大幅震荡,但其加权平均跌幅仅在1%~2%,没有达到调价要求的变动幅度。”国内大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金银岛石化市场部的王贞贤对记者说:“现行机制造成了涨价更容易。”
由于计算基数不同,假设每桶原油100美元,油价上涨4美元则可达到上涨4%的调价门槛。反之,当油价从104美元跌至99.84美元时,才能到达下跌4%的条件。
标杆溢价以何为准
隐藏在数字标签背后的,还有国际油价标杆变化对国内油价的影响。
一直以来,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和北海布伦特原油是全球最为重要的油价基准,两者相伴同行,基本上同高同低。布伦特原油品质不如WTI,一般情况下价位稍低。
我国参考的3个国际基准原油价格主要以布伦特油价为主,而市场普遍关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价格。今年以来,两大国际油价指标背离,出现了布伦特对WTI溢价的罕见情况,价差突增至十几美元。在WTI油价连续下跌了两个多月后,布伦特油价下跌的幅度还不到2%,距离4%的调价目标相去甚远。“一旦达到-4%,国内油价就会向下调整。”分析人士认为,“但这已不太可能。尽管国际油价最近一直徘徊在95美元/桶左右,但在欧债危机、美元走软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国际油价可能很快回涨,或保持震荡平盘。”
市场同样需把WTI价格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4月7日调价时,WTI原油期货价格为108.83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为122.30美元/桶。至8月9日,WTI原油期货最新报价78.47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盘中跌破100美元/桶大关。“若把WTI价格也考虑进去,或许国内油价会有更合理的参照标杆。”上述专家表示。
改革定价机制可先缩短调价周期
缩短现行国内油价调价间隔时间,既可以避免因价格机制引发市场投机行为,也可以使国内成品油价格更加贴近当期市场,解决调价滞后问题。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说:“政府需要抓住大家对调价的期待以及国际油价的下跌时机,改革定价机制。种种迹象说明,国际油价稳定的时代或不复还,今后我们面临的更可能是油价经常性的大幅度波动,成品油价格机制的天数缩短和幅度缩小就是为了使成品油价格机制对短期油价波动更敏感,更加适应国际接轨的基本原则。”
对于调整的方向,林伯强表示:“改革考虑把天数缩短为10个工作日,幅度缩小为2%或者3%,使之成为自动调整过程。这样基本可以保证每10个工作日小幅度调一次价。如果政府认为油价大幅度上涨会使消费者难以承受,可以减免油价中的消费税(目前汽油价格中有2元是税收)和对油价上调设上限,比如,每个月最高可以上调多少。”
而国家发改委内部人士日前透露,政府正在加紧改革目前试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内部讨论中承认了目前定价机制的不成熟,将调价参考周期的22个工作日缩短为10天的呼声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