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银行均表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可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2 12:12 来源: 经济日报在四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半年报新闻发布会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成为媒体记者和分析师频繁发问的话题。从四大银行目前情况来看,平台贷款总量适度、现金流覆盖充分、地区分布合理、风险可控。
□平台贷款监管更加审慎,上半年四大银行平台贷款增长6000多亿元
四大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四大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总计约258万亿元,其中:工行9310亿元、农行5301亿元、中行5315亿元、建行5890亿元;比去年底分别增加2814亿元、1351亿元、1515亿元、490亿元,总计超过6000亿元。
四大银行均表示,平台贷款余额的上升主要是因为银监会采取了更为严格的统计口径。与去年相比,平台贷款监管标准发生变化,分类更加严格,标准调整后,有一部分非企事业法人单位,比如交通厅、公路局等过去不纳入平台的被纳入平台核算,导致平台贷款余额上升。
尽管上半年工行平台贷款增幅位居四大银行之首,但工行行长杨凯生表示,剔除统计口径调整因素,上半年平台贷款减少了260亿元。中行行长李礼辉也表示,如果按照去年底的口径,中国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总量是减少的。
尽管统计口径调整后,四大银行平台贷款余额上升,但平台贷款在整个贷款中的占比适度,均在10%以内。工行的贷款占全部平台贷款比重仅为8.7%;农行平台贷款占比低于10%;建行占比为9.7%;中行占比为8.7%。
建行表示,为有效控制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建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准入标准,严控新增授信;实施名单制管理;贷款主要投向省、市级客户;逐户逐笔现金流分析、审慎计提拨备、加大风险排查和清理整改。建行上半年通过整改共有1400多亿元贷款从平台移出,有800多亿元进入公司类贷款统计;通过贷款回收、压缩贷款额度,减少600多亿元。建行今年上半年新发放平台贷款仅100多亿元,且现金流全覆盖,实现了“降旧控新”。
□平台贷款现金流覆盖充分,结构合理,风险可控
根据审计署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约为10.7万亿元,其中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80%。为加强平台贷款风险控制,银监会采取了“解包还原”、“降旧控新”等措施。随着银监会加强平台贷款风险防范,银行业对每个平台逐户落实现金流,对自身经营不足以用现金流偿还贷款的,加紧落实新的现金流、落实抵质押物和担保等,化解风险。
由于对平台贷款采取了更加审慎的态度,并考虑到平台贷款占比不高,且现金流覆盖较充分,大多投向发达地区,因此,平台贷款产生大面积不良的压力不大。
现金流覆盖率一般是指项目产生的现金流是否能覆盖相对应贷款本息的程度,揭示项目现金流对贷款的偿还能力。银监会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的偿还程度采用现金流覆盖率的“四分法”,即现金流完全覆盖、现金流基本覆盖、现金流半覆盖、现金流完全无覆盖。如果现金流没有全覆盖,则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补充现金流,用于偿还债务。
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黄志凌介绍,建设银行通过对平台贷款的重新梳理,发现过去现金流全覆盖、基本覆盖的数据不够谨慎,并根据新标准进行了调整,新的数据得到地方政府、监管机构和银行三方的认可。建行目前平台贷款现金流全覆盖和基本覆盖类贷款占比93.2%,其中全覆盖为84.3%,依靠自身经营,不依靠财政兜底就能偿还银行贷款。建行目前平台贷款中不良贷款有35亿元,不良率为1.1%,今年7、8月各有72亿元、54亿元平台贷款到期,没有一笔不良贷款。
中行现金流全覆盖和基本覆盖类贷款占比90%左右;工行现金流全覆盖的贷款达到80.79%,全覆盖和基本覆盖的平台贷款达到94%以上,而现金流无覆盖的仅为3.8%。
对于人们关心的平台贷款的质量,四大银行也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工行目前的平台贷款不良率仅为0.25%;农行在1%左右;中行仅0.17%;建行为1.1%,拨备覆盖水平326%。
从贷款投向看,四大银行平台贷款主要投向省一级或地市级以上的平台,投向县一级的很少。中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省一级的占比是66%;对县一级的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只有7%,且基本上都是对东部发达省市县一级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在投向方面,82%的贷款投向交通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路桥建设、土地储备建设,以及保障房建设。
农行表示,农行的平台贷款总体情况良好,因为匹配了足额的担保抵押和还款来源,农行平台贷款总体风险可控。
四大银行同时表示,会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管理。建行行长张建国表示,从建行平台贷款期限结构来看,到2013年底建行将迎来第一批债务到期高峰,对此,建行“格外谨慎”。建行同时对平台贷款采取了更加审慎的态度,对一些目前正常还本付息的客户,考虑其可能受宏观调控或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未来不确定性增加,建行对其贷款评级作出下调。(赵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