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限制车辆 车位或与牌照捆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8 16:38 来源: 解放日报限制车辆?增加车位?
——关于上海“停车难”问题的思考
本报首席记者 陶健 本报见习记者 刘锟
“停车难”已成为很多城市都需面对的现实难题。在上海,汽车总量快速增长,历史上车位配建不足,停车矛盾已经非常严重,“增加停车位”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对此,交通专家表示担忧:一旦车位宽裕了,原本被抑制的需求就会释放,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还会大幅增加,到时车位依然不够用,道路交通也将变得更为拥堵。停车位要增加,但必须与车辆增速保持一个动态平衡。
有限资源多方挖潜?
从本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数据来看,尽管近年来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供应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仍滞后于急剧增长的停车需求。截至去年底,上海的汽车保有量已达200万辆,其中120万辆集中在中心城区。由于停车的“潮汐”特征明显,居住区夜间车位缺口达到27.2万个;而白天商务、商业楼的车位缺口在10万个左右。近期,市建交委牵头相关部门制订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中心城区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15年力争在中心城区新增配建停车泊位60万个”的目标。对于内环线内的新建居住区,未来的停车配建指标底线可能会提高到1车位/户;而对于一些原先没有配建车位或者车位较少的老居住区“停车难”,则将通过新建专业公共停车场来缓解,未来5年上海中心城区新建的专业公共停车场将达80个到100个,车位1万个左右。
市民也为缓解“停车难”献计献策。有市民建议,将现有的小区地面停车位改建为立体停车库,以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停车量;有市民提出,小区可通过建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方案,在“绿意”不减的前提下,腾出部分的绿地空间来解决停车问题;有市民提议,不妨利用一些地下空间,在一些有条件的老居民区附近开挖地下车库。另外,还有市民提出了“错时停车”设想,商业设施和商务设施的停车场,夜间大多处于空置状态,能否以较低价格向附近居民开放?交通主管部门认为,这些建议都有一定道理,但在操作性方
面还需要相关法律、政策、资金等予以支持。
车位与牌照“捆绑”?
“停车难”是一种城市病,它在困扰上海的同时,也困扰着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为此,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用来缓解停车难的问题。如今,在东京街头,基本看不到因车辆无序停放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现象。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张戎教授告诉记者,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就立法,规定个人或单位在买车时都必须出具拥有固定车位的证明,这种固定车位既可是自有的也可以是长期租借的,车位必须在离单位或住所500米至2000米的范围之内,否则交管部门将拒绝给新车上牌照。车辆购买后,停车位证明标志必须贴在汽车后挡风玻璃的左上角或右上角的醒目之处,以便有关方面随时检查。这一规定既限制了汽车数量的大幅增加,又较好解决了停车难问题。
专家认为,从目前各国缓解停车难的实践看,车位与牌照“捆绑”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核心是通过车位的提供量来控制车辆的增量,其前提是必须进行立法规范,并制定严密的登记程序。对于已经处于停车难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