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温州民企不务正业 推倒多米诺骨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3 14:10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红周刊》特约作者 王亮

  有钱!是外界对温州的第一印象。然而,民间借贷危机,把温州推向了风口浪尖。这里是全球房价最高的城市之一,以现价计算,城镇市值4.5个亿,足够置换10个曼哈顿。这里是全球高端红酒消费最高的城市之一,进口的红酒占到全国比重的30%。这里还是全球豪华汽车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宾利车就超过100辆,各类豪华车保有量接近全国的5%。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富得流油的地方,资金链却出现了断裂,这不得不得让人深思。

  中介非法集资是危机诱因

  温州民间借贷由来已久,大部分温州民营企业都是依靠民间借贷的支持发展壮大的。温州过去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城市,民间借贷的“润滑剂”作用功不可没。这从温州本地报纸的“月末存款专做”的特色广告可见一斑。

  在温州民间借贷中,中介扮演着重要角色。中介是指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温州现有48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和188家非融资性担保公司,30家小额贷款公司,另有400多家无照经营的担保公司。按规定,担保公司只能收取3%的年担保费,小额贷款公司只能贷不能存。可这些公司“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违规操作,否则就赚不到钱。且这些违规操多在公司账外,很难监控。

  中介非法集资,违规放贷是本次危机的直接诱因,更是重灾区。现在温州最怕的是中介跑路,因为不知道后面的窟窿有多大。“救温州就是救中介机构”,这话虽有失偏颇,但确实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事实。

  民间借贷危机的路线图

  2008年4万亿方案出台后,很多温州民企大量贷款大举投资。可到2010年银根一紧缩,让一些企业措手不及。尤其是一些项目周期长的房地产和光伏产业。前段时间跑路的大老板胡福林,资金链断裂就是因为大举投资光伏产业,而其眼镜主业经营一直正常。

  此外,2010年以来,由于国家房地产调控,在外的温州房地产企业也把融资渠道转向了民间借贷,占用了大量的温州本地资金,又加剧了钱荒。

  这里银行的角色也不光彩,出于种种原因“骗还贷”,也是导致企业资金危机的原因之一。比如,银行承诺到期还贷后2周再发新贷款,但企业举债还贷后银行却不再发放贷款或延期。

  钱荒加剧,违约增加,民间借贷机构只得提高“利率”对冲风险。而“炒钱”的财富效应又吸引了更多民间资金介入。危机爆发前,87%的温州家庭涉及民间借贷,甚至有不少人用房子抵押放贷。

  不仅如此,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以主业为名借贷,实际却大搞副业。比如企业注册资本500万,年销售额2000万,却从银行贷款8000万,民间借贷1个亿。刚开始几个小老板跑路后,负面效应还不明显。但王晓东、胡福林等案子曝光后,大家开始恐慌,甚至上家利息都不要了也要逼债。比如龙湾区的一个老板,企业经营正常,就因出国参加了儿子的毕业典礼,5天手机打不通。银行上门、上家上门、下家上门,厂房被封,设备被卖。老板夫妇回来就傻眼了,只得报案。

  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延伸思考

  截至目前,温州共有82家企业的91个老板跑路,被劝说回来的12个,重新取得联系的15个。危机还导致7家银行出现17.6亿的不良贷款,而民间资本可能的损失估计300亿~400亿,远大于前者。

  “他没钱了,打官司赢了也没用。报案了,人抓进去或者跳楼了,1分钱也拿不到。如果不报案,让他缓口气,也许还能拿回一部分。”这是一些放贷人一种典型心态。还有像王晓东案之类,涉及20多亿,多数公务员放贷收不回来也不敢报案,干吃哑巴亏。

  不过,温州人历来有农历年底清账的习惯,因此温州人对年底前事态是否会进一步恶化表示忧虑。此外危机后温州房价出现了约20%以上的下跌,考虑到温州房产抵押率很高且房价泡沫明显,倘若房地产泡沫迅速破裂,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也将迅速上升。

  其实,温州民间借贷危机本身并不复杂,对本地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很容易控制。以当地6000亿的工业总产值,3000亿的流动资金足够应付,而温州的存款余额达6000亿,仅民间借贷的规模就达2000亿,最多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危机也许对温州在外投资的房地产项目影响更大,这才是真正的“城门”。相对于资金紧张,持续提高的要素成本、巨大的产业规模和相对弱势的品牌和技术水平,人才和创新匮乏,才是温州制造业面临的根本困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