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6 23:00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惠州车改成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者”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惠州市曾因整体推进公安系统车改成为了广东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公车改革的惠州模式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惠州的公车改革于2004年上半年启动。惠州市16个市直单位和大亚湾区作为试点单位率先实行公务用车改革,目前先后完成了市直机关、大亚湾区、惠城区、惠阳区和仲恺高新区的机关单位的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
7年多来,全市公车经费开支总体水平下降22%,总体公车数量下降约56%,其中市直机关单位原有公车600多辆,车改后,只剩约200辆。
惠州车改最有名的是第五次车改,惠州市直接把车改之刀砍向了公安系统。具体做法是压缩机关车辆,配强基层车辆,取消干部专车和非警务用车,按职级不同每人每月发放500元至2800元不等的公务交通费。其中,正处级2800元/月,科长1300元/月,科员500元/月。
经测算和论证,车改完成后市局机关警用车辆保有量将裁减59%。压减下来的212辆车,41辆做报废处理,156辆车调整给基层警队(所),15辆调整给市直车辆缺编单位。
据悉,惠州作为地级市整体推进公安系统车改,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谈及车改成功经验,惠州市纪委常委、市车改办主任张以新认为主要有3点:一是领导的认识到位;二是坚定的改革决心;三是足够的财政作为支撑。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惠州市车改的成功之处在于由适当补偿个人利益和截断团体利益入手,加大了对公车改革的支持力度,使公车改革的动力更强劲。
李胜茂认为,从惠州车改的效果来看,大幅减少公车留有量将逐渐转变公车使用惯性,从而致使公车改革走向正规。从利益分配来看,车补满足了私人用车的需求,从而减少了直接占用公车的行为。
但由于其先天不足,惠州车改并不完善。李胜茂直言,惠州车改还存在很大的监管漏洞。一方面,用车主体获得了既得车补利益。如果监管不到位,那么公车改革将成为空话,从而加大了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全面推广需要政策的共性,从惠州车改的本质来看,“优化满足个人需求,从而降低公车使用恶习”,事实上这没有改变原有的思维惯性。
李胜茂指出,惠州车改是一种积极的信号,具体的改革模式还要全面完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进一步优化监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