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陈和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6 23:01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杭州车改只是一个折中方案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公车改革是个难题。在过去十几年中,不少地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试图破解这一难题。其中,比较出名的是杭州车改。
杭州公车改革源于2009年,其基本理念是“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所谓单轨制就是车改单位不保留一辆公车,所有人都参加改革。即使是局长、副局长,车改后都没有专车。涉改单位和个人公务用车一律自行解决,或通过新组建的杭州市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叫车解决。
货币化是指向公务员发放“车贴”,将普通公务员至局级公务员分为300元到2600元9个档次,交通补贴每月直接打入公务员市民卡,可以用于乘坐公交车、打的、加油等各项交通事务支出,但不能取现。
市场化是指成立公车服务中心,将留用车辆进行市场化管理。为了保障政府部门正常公务用车的需要,杭州市设立了公车服务中心,公务员借用公车与打的一样,有偿计价使用,计价方式完全市场化。
此次车改涉及100多个单位,分3批进行改革。截至目前,除了市级4套班子领导,公、检、法及3个驻外办事处以外,其他党政机关、参公单位、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初步完成了车改。杭州市政府的公车数量从1200辆缩减到400辆左右,总量减少了2/3,一年节约财政支出30%以上(3442万元)。
有媒体对杭州的改革倍加推崇。《检察日报》称之所以要搞公车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减少行政开支,以换取更多的民生投入。在这点上,杭州车改也许谈不上彻底成功,但至少是卓有成效的。
不过,杭州车改绝非尽善尽美,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杭州车改尽管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有一定的成效,但并不能就此视为成功,以车补替代取消专车只是一个折中方案,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车特权的思维模式。”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陈和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陈和午认为,杭州车改并非完美,采取的是以补贴来赎买公车特权,虽然开头看起来还好,但是真正推行下去如何还很难说。毕竟,“官本位”的思想还没有被打破。
比如,杭州的车补有点类似于变相的集体加薪。“更为重要的是,车改的成本节约并没有透明化,财政补贴也并未受到社会的监督。这3442万元到底是不是实打实的,还是存在多少水分,社会大众都无从而知。”陈和午说。
包括公车在内的“三公消费”令人质疑,质疑的原因也不是不应该存在。因为每一笔是否都用到了实处,并没有向社会公开。“如果每一笔账目都让纳税人清清楚楚,每一笔钱都花得干干净净,三公支出再多,纳税人也不会有什么异议。”陈和午说。
陈和午认为,我国各地车改失败的原因在于财政预算的不透明,并且没有硬性约束。要想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可能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