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夫市集:社区居民趋之如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4 22:14 来源: CCTV《经济信息联播》北京:“农夫市集”悄然兴起
社区居民趋之如骛
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一种农产品销售的新模式“农夫市集”。近期一种名叫“有机市集”的新兴组织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亮相,农户们将自己种植的蔬菜等农产品拿到城市里的居民社区直接出售,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跟随记者到北京的农夫市集上去看一看。
“我们农夫市集又带着蔬菜、鸡蛋、米酒、杂粮等各种好吃的回来啦!时间:本周六10点到2点。地点:朝阳公园东边石佛营地区的泛海商街一底商。”这是一条来自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微博(http://weibo.com)。
今天上午九点半,我们的记者来到了这里,虽说离开市还有半小时的时间,但走进大厅,一家家店铺早已在自己对应的招牌下热闹开张。绿色新鲜的蔬菜、鲜活农产品、手工制作的糕点果酱,各种有机食品随处可见。数百位“赶集者”,已经纷纷围在摊位前,挑选自己想要的食品。
顺义农户陈艳红说:我今天带来了鸡蛋,蔬菜还有萝卜,还有鸡,是别人预定的,就没摆上来。
记者:能看一下您的鸡吗?
可以。 记者:鸡卖多少钱?一百五一只。
记者:您这个可都不便宜啊 是,都是自己养的,菜是自己种的,有市场贵一点,但我们都保证不用化肥,农药,看这萝卜,直接就可以吃的,
陈艳红告诉记者,自己是顺义区李桥镇沮沟村的一位农民,原本种的产品都是自家人消费,后来经上大学的侄子介绍过来,没想到越卖越火。而在农夫市集摆摊的很多商户,情况基本都和她一样,卖的都是自家种植或者生产的产品,保证都是有机的,且不使用农药。但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这些被冠以“有机”头衔的食品比超市和菜场贵了不止一倍,却依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而有机农夫市集没有固定的地点,主要通过微博发布信息,每次开集都能吸引数千人参加。
顾客说:
我是一星期来一次,基本一次买够一个星期的,看今天买了十多种了。
顾客说:
价钱我觉得还能接受,健康是最重要的。
顾客说:
经常来,我们之间都是老顾客了,大家双方都比较信任。
据了解,农夫市集是由一群关注生态农业和“三农”问题的消费者发起,旨在搭建一个平台,让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能够和消费者直接沟通、交流。
常天乐
北京农夫市集组织者说:
我们会到农户家里考察他是如何种植的,农户和农户之间也有一个相互监督的机制,因为对农户来说做一个认证在经济上他们承受不起。
#常天乐告诉记者,虽说是“有机”市集,但这个“有机”其实并没有得到第三方认证,对农户的选择上只是建立在组织者与农户之间“感性认识”+“理性技术考察”层面上。
农户代表说:
会有消费者到我们农场参观我们怎么种植。。。
顾客说:
我觉得双方之间就是信任,因为我不可能去坑害朋友。
农户代表说:
我们没有认证,大家都是用良心,是一种信任。
就在我们记者走访的期间,不少农户的摊位前已经销售一空,有的已经开始撤摊。
比利时农户说:
我准备走了,今天带了60罐果酱,现在已经卖完了。
顺义农户陈艳红说:
也买的就剩这些了,以前也是,来一会就全卖完了。
关注“农夫市集”
上海:年轻白领“农夫市集”忙卖菜
看完北京的农夫市集,我们再到上海看看。与北京不同,上海大部分农夫都不是专门种菜的农民,而是一群年轻人,他们有不错的职业,年龄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但他们都喜欢把自己称为农夫,因为他们都自己种菜卖菜。来看报道。
农夫市集摊主说:
我是做媒体的 是从事媒体的
今年25岁
我是银行职员 种菜2年多了 今年30岁
我本来是做租赁公司的 今天过来做志愿者 今年25岁
这里是位于上海市大学路的一个露天小广场,一大早,这些年轻的摊主们就从各个方向赶过来,拿出自家种植的蔬菜,自发组成了一个农夫市集。市集上销售的有白菜、胡萝卜、小青菜、草莓,以及一些大米等,品种并不丰富,摊位也就七八个,却引来了不少上海市民的光顾。
农夫市集组织者蒋亦凡说:(市集是从2011年5月份开始的 已经组织了8次 每次都有500左右的市民光顾)
组织者告诉记者,现场销售的这些农副产品都是各个摊主自己种植的,他们有的是自己家有地,有的是在上海郊区承包土地,承诺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和激素,确保食品的安全健康,并都打出了有机、无公害的牌子。每半个月,志愿者就会在微博上发送消息,市集地点是组织者和房地产商协商争取的,不收摊位费。不论是市集组织者、农夫,还是前来帮忙的志愿者,都来自不同的行业,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都对健康原生态的食品青睐有加。
志愿者说:喜欢有机食品
农夫市集组织者蒋亦凡说:(梦想就是把健康的食品带给市民)
关注“农夫市集”
有机蔬菜种植成本比普通高出6到10倍
农夫市集上出售的那些有机蔬菜究竟是怎么种植出来的?它的成本和普通蔬菜相比为什么会贵出这么多?我们的记者今天也探访了位于崇明岛腹地的一家农庄。
记者李炯说:这家农场这样的大棚有85座,露天的大地还有22亩,总共是62亩地,全年种植的蔬菜有25种,现在上市的主要是绿叶菜。
这个长得有些腼腆的男孩叫张律,很难相信就是他在上海崇明区承包了80亩土地,开办了这家梦田农庄。
梦田农庄负责人张律说:(人工成本很高 是一般的6倍)
在大棚的一角,记者也采访了正在带班干农活的陈晓明,他正在准备有机肥料,组织施肥。
陈晓明 梦田农庄农民
这个猪粪就是从我们附近猪场来过来的,一个猪粪的坑用十多个棚,每个礼拜浇一次肥。
陈晓明告诉记者,使用有机肥料,劳作辛苦,成本很高。
梦田农庄陈晓明说:我们用猪粪才涨的慢一点,成本高一点,用化肥如果是尿素的话,人工省,菜长的好一点。浇猪粪的话,人工一亩要两个人要一天,就是这样的,如果用尿素的话,一个人半个小时就可以了。
有机蔬菜除了不用化肥,也不使用农药,因此菜地难免生虫。
农民说:大概五天到一个礼拜都来抓一次虫,农药不打,都是靠人工除(虫)的。
陈晓明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他们62亩地用5个农民,每天工作8小时,工资是每天65元,忙的时候还要雇临时工,一年下来,种植有机蔬菜的成本要比普通蔬菜高出6到10倍。为了实现收支平衡,梦田农庄一边参加农夫市集,还在网上做大量推广,发展农庄会员,用农庄直送的方式,把搭配好的蔬菜直接送到客户家中,并和一些有机餐厅合作。有了这些渐渐形成的客户源,经营两年下来,这家农场已经有30到50个品种的应季蔬菜了。
梦田农庄负责人张律说:收支平衡了 到目前投入130多万了
一方面要在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的前提下让作物生长,另一方面还需要帮助人们了解支持这种对环境与自身健康有益的种植方式。从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张律看到了希望。
梦田农庄负责人张律说:很开心,收获很大
关注“农夫市集”
缺乏认证和监管 农夫市集前途未卜
其实,农夫市集在欧美国家非常流行,让农村地头直接对接市民餐桌,是百姓对关注食品安全背景下的一种选择,也是一场基于市民与农家相互信任的餐桌自救运动。但也有人指出,这种靠脸熟建立起来的信任,缺乏制度约束和第三方监管,恐怕只能造就一支只有小圈子才能享用的食品安全乌托邦。那么这样的农夫市集究竟能否长远发展下去?继续来看记者的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带有有机标志,还是带有自然生态标签,农夫市集销售的农产品实际上并没有太多有机认证的信息,甚至也没有相关部门的检测报告,这也成为了这种模式推广的最大瓶颈。
消费者常天乐说:担心 怎么区别有机不有机,价格有些高
为了让消费者信任,这类农夫市集往往大打透明牌,现场好多农庄就曾邀请消费者参观、甚至参与蔬菜的种植过程。
农夫市集组织者蒋亦凡常天乐:6个农庄建立起来的联盟 大家自律
除了种植户的自律,消费者自己的监督,市集组织者会对进入市集的农产品进行考核筛选,确保入围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绿色农产品。但是由于这种方式种植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效益还没体现,加入到这种模式的农户也只有十来家,很多本地农户因为看不到利益不敢采用这样的方式。
农夫市集组织者蒋亦凡常天乐:希望今年不用赔钱 能赚钱
在北京,市集组织者常天乐告诉记者,他们目前也在着手准备成立一个有志愿者、农户和消费者组成的第三方的监管委员会。
北京农夫市集组织者常天乐说: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投票,以后的发展主要还是解决场地以及希望能有一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