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零售药店内困外患难与医院药房竞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8 14:38 来源: 《浙商》

  医药零售市场内“困”外“患”竞争加剧,利润趋减,而寄予厚望的“医改”在实施3年后并未达到行业预期效果。

  文 │ 本刊记者  丁璐燕

  “零售药店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浙江某民营医药连锁企业董事长杨亮(化名)向《浙商》记者大倒苦水,这几年药店房租、人工成本一再上涨,医药零售市场竞争加剧,利润再次摊薄,还要面对强势的医院药房。“与其企业寻求多元化发展,还不如让医改来得更有效些。”

  利润趋减 扩张转向

  杨亮的困难并非个案。

  2008年,刚刚在纽交所上市的海王星辰急不可耐地疯狂并购,先后收购宁波新世纪医药旗下68家连锁药店、东莞汇仁堂药业18家连锁药店,亦曾试图并购杭州武林药店。目前海王星辰在全国共有2927间药店,分布在上海等3个直辖市以及12个省的70多个城市。但反观其财报,这几年海王星辰的年度净利润呈直线下滑趋势:自2008年的约1.93亿美元,跌至2010年的0.17亿美元,2011年开始略有回升,前三季度净利润为0.18亿美元。“今年,公司将以做强为重点,过去经营环境好的时候,就要跑马圈地,经营环境不好的时候,就要强调提高效率。”海王星辰CEO张福祥说。

  另外,“不差钱”的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也意欲收缩零售战线。

  2011年底,国药控股投资者关系部经理杨柳在内部会议上表示,国药控股第一阶段扩张并购已经完成,2012年公司将以整合为重点,以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及盈利能力为第一要务。国药控股如此调整,或可从其财报观出端倪:国药控股2010年的税后利润增长率约为33.5%,2011年则回落至29.49%。

  上海医药董事长吕明方则表示,未来上药将重点集中在工业领域的并购,希望借此提升企业核心价值。而作为医药零售前三甲中唯一的民企,湖北九州通医药集团,上市获得充足资金后,在医药零售领域仅入手河南杏林大药房,其他并购亦多为生产制药领域。

  “很多零售药企的并购,并不考虑资本利用率,个别企业甚至依靠雄厚资本,拿真金白银以高出平均市盈率几十倍的价格买入,让别的企业轻松套现。”曾在华尔街做过8年健康产业投资的王进表示,这样通过高价买入销售渠道而形成的销售额上涨,反倒是一种资本浪费。

  但《“十二五”全国药品流通行业规划纲要》要求,未来5年,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要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一边是利润趋减下的战线收缩,一边却是以“销售额”、“门店数”为标准的行业规划,不少民营零售药企开始将希望寄托于政策调整。

  难与医院药房竞争

  零售药店要同时接受卫生局、药监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的联合监管,受到的政策影响也相对增大。“但诸多政策中,对行业影响最大的还是新医改。”杨亮表示。

  新医改实施已有3年,8500亿元资金的投入初见成效。但备受医药零售行业关注的“医药不分”,在此次改革中仍显“温和”。

  新医改中提到,“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你也可以说医院以药养医已经不存在,因为有补偿机制。”杨亮说,“而且政策也规定,只要驻店医师在岗,零售药店便可凭处方出售处方药,竞争看似十分公平,但问题的关键是,医院处方外流的概率相当低。”

  垄断必然带来暴利。“医院不可能主动放弃既得利益,只能依靠行政力量进一步加深,中央早已明确的‘四分开’医药体制改革。” 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郭泰鸿称。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新医改将步入“深水区”。年初,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将“按项目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和“以药养医”机制称为“两大毒瘤”,并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取消“以药养医”,理顺补偿机制。

  “美国就是完全的医药分开,医院没有药房。”王进说,病人都是拿着处方到药店拿药,价格非常便宜,沃尔玛药房曾推出过‘一个月10美元买药’的销售策略,经营得很好,但到了中国就不行,关键还是体制有问题。

  “市场充分竞争必然带来利润均等化和下降,但中国药品市场的利润下降,还有一定程度是因为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医药不分’使医院药房占尽药品零售先机。”郭泰鸿同样认为,只有通过医药改革,打破药品零售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才有利于行业发展,最终使消费者获益。

  另外,虽然新医改尚未触及“以药养医”根本,却完成了95%以上的医保覆盖,这在一定程度扩容了整个药品零售市场,但日渐铺开的基层医疗机构,以“门诊报销”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等优势,又分流了不少市场份额。

  “医保定点随之成为连锁药店盈利的重要因素。”九洲大药房董事长刘雷说,但在并购中如果涉及药店名称变更,按规定就必须重新申请医保定点资格,“复杂的行政审批流程也十分影响并购积极性。”

  摆脱微利局面

  国内医药零售行业不仅面临国内体制等因素制约,生存艰难,同时也面临着外资药店的夹击。“随着外资药店的进入,未来可能形成中外‘交锋’的局面,谁才是真正的强者,到时即可见分晓。”王进说,与其盯着销售额不放,不如“练好内功”。

  2002年底,美国第五大医药连锁企业Medicine Shoppe(美信医药)同海王星辰联手,以特许经营方式成为首家进入中国的外国药品零售品牌。

  入驻中国的美信许多地方仍沿袭了美国连锁药店的经营方式,例如驻店医师的专业化、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据王进介绍,美国药店医师可通过统一信息平台了解消费者的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内容。美信进入中国市场后自建了一个会员用药系统平台,定期跟踪病人用药情况,并提供专业建议,保证了购买队伍的稳定性。国内医药行业则缺乏类似平台和用药管理。

  2004年进入中国的瑞士裕利医药成立了永裕新兴,主攻医药分销和物流,但最终却因“水土不服”被全美第二大药品分销商CardinalHealth Co。(卡地纳健康集团)纳入麾下,后者也借此进入中国。“国外零售药店成熟的经营方式和强大的物流系统,也让多数本土零售药店难以企及。”王进说。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永裕新兴挫败在对“入行随俗”的抵制,但正因如此,永裕新兴保证了高品质物流体系,诸如运输过程中的控温、对药品数据的实时跟踪、药品24小时配送等,被不少本土药企竞相效仿。“但问题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服务与监管。”杨亮表示。

  齐鲁证券分析师胡德军认为,药品流通行业在历经轮番并购之后,未来将深挖第三终端市场,寻求与基础医疗机构合作。这种模式在美信初入中国时曾采用过,一度使美信处方药的销售额占总药品销售额的90%。亦或者如珍诚医药自建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采用送货上门到最终端的基础医疗机构,达到销售区域的覆盖,用以抢占除大城市以外的市场份额。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