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郭凤莲:从大寨铁姑娘到商界铁娘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3 20:24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毕淑娟 北京报道

   她依然是偶像,从昔日家喻户晓的“铁姑娘”到今天驰骋商海的“铁娘子”。

  3月3日晚,北京中苑宾馆,山西人大代表团驻地。从会议室走到餐厅,郭凤莲用了15分钟,几乎每个带了相机的人都会过来和这位昔日的大寨“铁姑娘”合影。

  在她65年的人生岁月中,几番逐浪沉浮,几度随花开谢。她曾经荣耀地站在虎头山上放声高歌,也曾经失意地呆在家中闭门苦思,如今她正沉着练达地驰骋于商海中。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她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她所经历的光荣和迷惘、挫折和重生,其实是我们共同走过的一段心灵旅程。40年沧海桑田,大地上每天都有新的辉煌诞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昨天的故事随风远去。

  “铁姑娘”把青春献给大寨

  40年前,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大寨。由于大寨地处贫瘠山区,而且经常发生洪灾,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粮食高产。从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之后15年的时间里,大寨一直是中国农村的榜样。而那位立于虎头山上放声高歌、挥斥方遒的“铁姑娘”,也成为中国一代女性的偶像。

  时至今日,提及“铁姑娘”这一称谓,郭凤莲的心里仍旧是“暖乎乎”的,“对这个称呼还是很有感情的。”她笑着对记者说。显然,那段历史带来的荣耀,永远镌刻在这位65岁老人的心中。

  1963年8月,大寨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百年不遇的山洪使大寨的粮田和房屋陷入一片汪洋之中。139亩梯田被大水冲得裸露出坚硬的石头;41亩庄稼更是淹没在泥水中踪迹全无;全村140眼窑洞,有113眼坍塌;125间房子中,就有77间躺倒在泥泊里,村里几百口人无处栖身。在这危急关头,16岁的郭凤莲和全村22名女青年组成一支突击队,昼夜奋战在抢险第一线,被称为“铁姑娘”队。

  “铁姑娘”到底有多“铁”?当时体重只有80多斤的郭凤莲,每天用一根长长的扁担挑着两个筐子装土、装石头,这一担就是140多斤。细心的她还自己做了垫肩,不是为了保护肩膀,而是为了保护衣服。多年之后,郭凤莲回忆道:“那会儿衣服比人贵重,衣服破了没补丁补。天不亮人都下地了,干到晚上看不见路的时候才能回来,回来还得加班修房子,修完了房子回去以后吃酸饭。酸饭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用白开水下点小米,再放点咸盐,再放点野菜,这就是酸饭。男同志少吃点糠面窝窝头,我们女同志吃一碗酸饭就睡觉了,没有办法。”

  “铁姑娘”过得苦,却也幸运。因为头顶着大寨“铁姑娘”的光环,郭凤莲成了当时全中国见过世面最多的农民之一。在“铁姑娘”时代,郭凤莲见过22位来大寨参观的外国元首,3次见过毛主席,3次见过周总理。而让她印象最深的还是1965年5月21日,周总理第一次来大寨。当时的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让她去接待周总理,郭凤莲脑袋里闪过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穿的衣服是补丁上面摞补丁,怎么见总理?”正巧,她的一个同班同学刚缝了一件新衣服,她好说歹说才说服人家和自己换了套衣服。那一天,18岁花季的郭凤莲穿着别人的花衣服,在自家的窑洞里和敬爱的周总理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1973年,周总理最后一次去大寨,钦点郭凤莲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年,她25岁,大寨正式进入“铁姑娘”时代。

  大寨成了那个时代的“明星”。据有关方面统计,1964年至1978年,全国各地先后赴大寨学习参观的人超过了1000万,有时候一天就有上万人。大寨成为一片精神圣地,各地的人们朝圣般地涌来。

  随着大寨声名日隆,郭凤莲也走上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1977年,她当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1978年,她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然而,此时她并不知道,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已在一个夜晚签订下“秘密协议”,按下了18颗鲜红的手印,搞起了大包干。由此开始,中国农民选择了与大寨全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于是,一夜之间,大寨成为极左路线的代表,大寨模式被否定。

  1980年9月,郭凤莲接到一份意外的通知,这份来自昔阳县委组织部的通知中说:即日起你调离大寨村,工资定为行政24级,工龄从今天算起。郭凤莲哭了,哭了一顿之后说:“服从党的调动。”然后,默默地离开了为之奋斗了近17年的大寨。

  从此,大寨没有了排成长队来参观学习的人群,只有寂寞的风吹过曾经火热的虎头山和梯田。郭凤莲这个名字,也从人们的视野中长久地消失了。她和她的大寨一起沉寂了。

  十年沉寂十年奋起

  1980年调离大寨后,郭凤莲先在晋中地区果树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后又调任昔阳县公路段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但不管走到哪里,她都无法排遣心中的沉重和孤独。她的心始终遥望着大寨,因为那里有她的青春和梦想,有她创业时的光荣和离去时的不甘。

  这是郭凤莲人生中最黯淡的一段岁月。在最初两年等待分配的日子里,痛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郭凤莲常常借酒消愁,而另一个变化则是开始看书。那时候,她特别喜欢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用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沉沦与复活,鞭笞了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农民的眼光重新审视社会现象。我们很难猜测这部著作给郭凤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但她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目光和逻辑去审视走过的路,这本身就是一种重生。郭凤莲已经意识到:无论是自己还是大寨,都需要复活,需要重生。

  在这十余年中,大寨村换了4任党支部书记。虽然日子比六七十年代宽裕一些,但无论人们怎样努力,都无法再使大寨勇立潮头。大寨人怀念光辉岁月中的郭凤莲,希望她能够重新带领大寨人走出新的辉煌和精彩。

  1991年,在大寨人的强烈呼吁下,郭凤莲重新被任命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回到了魂牵梦绕十余载的故乡。刚回到大寨不久的郭凤莲读到了一篇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在这篇改变了许多人思想和命运的著名文章中,郭凤莲被邓小平一系列精彩而深刻的话语所打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些话宛若闪电般劈开了郭凤莲心头的阴影,她终于在新的时代寻找到了新的历史逻辑。致富光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无论是自力更生还是艰苦奋斗,此时都有了新的意义,郭凤莲开始带领大寨人进行第二次创业。

  敢想敢干的郭凤莲几乎是一拍脑门就决定走出去学习经验。她把自己攒的钱拿出来,找了4台车,要求村里每户出一个人,一共120个人,跟着她到河北去参观一个先进村。那次参观让她至今难忘,“到了那儿参观完人家的企业,中午还吃了一顿饭。这么多人吃饭得花几千块钱,可人家说,郭书记,你也不要给我们钱了,什么时候大寨富了,请我们去吃饭,当时我就掉下了眼泪。”

  刚开始闯市场,郭凤莲没有钱,凭的只是所谓的“名人效应”。但她既害怕别人认识自己,又害怕别人不认识自己,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一次她去上海出差,为了省钱,住在一个15元钱一晚的小旅馆里,住了三天吃了三天的方便面,“我不敢下楼吃饭,害怕楼下的人认识我,害怕我太寒酸了,更害怕人家笑话大寨。但是我又害怕别人不认识我,不认识我也不好办事,很矛盾。”

  1992年11月28日,大寨羊毛衫厂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郭凤莲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和纺织工业部长吴文英请到了主席台。这是郭凤莲复出后的第一次高调亮相,她说,经受过时代浪潮冲击和洗礼的大寨人,不会忘记大寨的昨天,也不会看不到大寨的今天和明天。

  创业难,二次创业更难,在市场经济中二次创业则难上加难。但对于曾经战天斗地的郭凤莲来说,她扛得起任何艰难。她走南闯北,卖煤炭,办水泥厂,请专家,一点一滴地学习着经营,学习着商业谈判,甚至学习着赔笑脸求人,学习着喝酒。走过了一段五味杂陈的创业路,郭凤莲在市场经济中逐渐得心应手,她甚至学会了品牌的有效扩张。在她的带领下,“卧薪尝胆”的大寨,十年来成立了经济开发总公司,建起了羊毛衫厂、水泥厂、核桃露饮品厂、酒厂、制衣公司等;以“大寨”命名的产品不断涌现,包括酒、醋、面粉、杂粮、核桃露等,很多产品都是联合经营,大寨“品牌投资”。昔日计划经济排头兵的大寨,在市场经济的风潮下重获新生。

  大寨再次回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郭凤莲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高峰。2008年,她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2009年,她荣获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

  不拿工资的CEO续写大寨新辉煌

  如今,在大寨这个500多口人的小山村,每家每户门口都停着小汽车,每一位村民都是大寨集团的员工,每个人每年都有股份分红。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而大寨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多元。然而,作为董事长的郭凤莲从来没有从集团拿一分钱工资,只领那份公务员工资。

  大寨靠什么富起来?郭凤莲说,大寨走的是多种经营的路子。这几年,红色旅游兴起,郭凤莲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当年“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如今成了大寨最响亮的宣传语,“现在大寨是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大寨的人越来越多,来了以后总是要买东西,所以我们尽量把这些循环经济搞好。”在郭凤莲的带领下,拥有17家企业的大寨集团,一年销售总收入达到17亿元。

  大寨人挣得越来越多,花得却越来越少。郭凤莲骄傲地说,“我们的水是免费的;我们烧的跟城里一样,也是气,但是每户补助1800块钱的气费;还有电费,电费也适当给群众免一免;每个月应该给电视台的有线电视费,大寨也集体出了;现在农民种地啥也不用管,把粮食收回来自己卖钱,然后耕地播种包括买种子这些全是集体出钱。”至于教育方面,中小学生学费全免,大学生一年补助1000块钱,“我还想让他们自己在外面做工挣一点钱,你给钱多了以后孩子就变懒了。”郭凤莲知道,无论到了什么时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远都是大寨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寨人富了,但人情味儿没有变淡。每年春节前后,郭凤莲都要请大寨所有人聚在一起,500多口人,55桌,共吃一顿大餐,自编自演一些节目。除了春节,大寨还有一个节过得很隆重,那就是九九重阳节。“我们每年一定要给老人过这个节日,把钱送到老人手里,把食用油、衣服送到老人家里,然后开车把老人请出来,愿意到哪个地方吃就到哪个地方吃。”郭凤莲觉得,这些老人为大寨奉献了一辈子,现在大寨富裕起来了,应该让他们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对于大寨的未来,郭凤莲看得很远,“我们提出来在‘十二五’期间要打造一个大大寨。大大寨不仅是大寨一个村,还要把我们周边这些村全都带起来,让他们也跟大寨一样,甚至将来比大寨人生活得还好。大寨不光是山西的大寨,还是中国的大寨,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的大寨做好。”

  她知道,历史是无法割断的,无论是她还是大寨,今天都源自昨天,明天都始于今天。她希望,让岁月带走那些该带走的,留下那些该留下的。而那些逝去的红色记忆,依然在她的心里,但已被定格为不断前进的动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