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房价10个月来同比首跌 更多城市在以价换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06:19 来源: 东方早报早报记者 陆鸣
从统计数据看,中国的房价跌势似乎正在加剧。
中国指数研究院2日发布报告称,4月100个受调查的样本城市的住宅平均价格为8711元/平方米,系连续第8个月环比(较上月)下跌,跌幅比3月扩大,至0.34%;同比(较去年同期)自2011年6月以来首次出现下跌,跌幅0.71%;十大城市住宅均价同比连续4个月下跌,且跌幅进一步扩大,至2.6%。
“这是调控的执行力度、坚持性起作用的结果。”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说,现在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按“价跌量增”的态势在发展,成交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房价下降的大趋势仍在保持。
“更多城市在以价换量”
在不少开发商看来,百城住宅均价首度出现同比下跌,“意义不容小觑”。
“房价同比下跌更有指导意义。”上海盘谷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海说,房价同比环比数据双跌,说明目前各地房价下行的压力确实很大,更多的开发商、更多的城市都在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
某上市房企副总裁也认为,“房价同比出现下降对调控而言,具有决定性、里程碑意义。”
不过,该副总裁也指出,其他指标同样需要关注,如房地产投资、成交量等,“如果当期的成交量很少,说明市场需求并没有得以充分释放,那么房价同比下降也只是小样本数据。还有房地产投资数据,过去几年没有调控的时候,每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在25%~30%,而今年以来,连续几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巨量下滑,如果这一趋势不能得以有效制止,会引起下一阶段新增供应的下滑,这样一来,还要使房价继续往下降的话,会比较困难。说不定政策一松绑,价格又会重新反弹。”
据陈晟介绍,4月各大城市成交量有涨有跌,不过从“五一”期间的成交量看,各地相比去年还是比较低的,这主要是观望情绪在起作用,“看房的人在增多,但还是希望价格能继续下调,导致出手的少。”
上海4月房价反弹
4月的房价跌势并非一边倒。
金丰易居&佑威联合研究中心监控的数据显示,4月,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61.09万平方米,环比下跌23.54%,同比下跌了2.23%;但成交均价却环比上涨1.93%,同比上涨0.32%,至22566元/平方米。
佑威机构执行董事黄志坚称,4月上海楼市成交量未能继续上攻,有点“反常”。或表明开发商“盲目”乐观情绪有所抬头,以价换量策略执行得不彻底,从而导致了相当程度的观望。
而对于4月上海楼市成交均价的上涨,黄志坚认为,主要还是成交的结构性因素所致。
事实上,在房价整体下跌的背景下,仍不时有逆势涨价的楼盘冒出。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武汉楼市发生价格波动的楼盘有40多个,其中涨价的楼盘超过了三分之一。
陈晟分析,目前以品牌开发商为主体的降价行为,导致了一些小开发商楼盘基本处于无法销售的状态,越是没有资金压力的品牌开发商越是有机会腾挪,而小开发商即便降价幅度更大,往往也是无效的。
宋海认为,目前楼市价格下跌的趋势会延续,但目前下跌的空间已比较有限,“有的项目,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一部分产品拿出来促销可以,但全部拿出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谁也不会干。”
统计学上的惯例
不过,受访者对于房价的长期走势仍普遍持悲观态度。
旭辉集团总裁助理张伟峰称,照目前这个趋势看,接下来几个月全国百城的房价同比数据还会继续降,“因为房价经过很长时间上涨以后,在政策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看跌预期一旦形成,短时间内是止不住的。”
张伟峰提到,目前各地土地市场已降到历史最低点,起码是10年来的最低点,开发商已经基本不拿地了。
某上市房企副总裁也说,房价一旦出现同比下降,接下来几个月就还会继续,“接下来几个月全国平均房价降幅会更加明显,这是统计学上的惯例。”
陈晟的判断似乎更为悲观。
“我个人认为,保障性住房周边的商品房起码存在35%甚至40%的降幅,核心地段也存在10%左右的空间。”陈晟说,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整体房价下降个5%~10%没有问题。除了一些在2009年高价拿地的开发商,可能要贴着成本销售,其他楼盘作出这一幅度降价后,总体来说利润还是能够保证的。”
房价持续下降似乎有望“限制”调控升级预期。
上述上市房企副总裁认为,一旦调控目标达成,或者政府对调控效果持乐观态度,就不会有新的政策出来,对开发商来说压力是会有所缓解。但就今年来说,就中央政策面而言,房地产调控是不可能放松的,地方政策可能会有些放松,但也只会停留在财税政策方面。
宋海也判断,指望调控政策在今年出现太大松动,可能性不大,大多数开发商都不抱有这个幻想,不过在首次置业的信贷政策上,放宽首次置业的进入门槛上,可能会有一些政策的扶持。
“我相信5、6月份楼市还是有机会的,因为下半年银行在贷款上会比较紧,所以买房人会优先考虑5、6月份出手,而地方政府在5、6月份出台这些有利的信贷政策,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宋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