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第一个零碳信用置换平台诞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4 20:35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门槛降低 碳交易不再是大企业“专利”

  ■CUBN记者 毕淑娟 北京报道

  近几年,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碳交易”已成为一个热词,各地也纷纷建立碳交易所。但交易模型审批周期长、费用高、数量大的高门槛,将绝大多数企业挡在了碳交易大门之外。

  4月28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上海零碳中心联合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零碳信用置换平台,跨越了交易模型审批周期长、费用昂贵等门槛,采用小至千克的碳权数据为基本单位,为所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方便、快捷、低偿的碳信用置换及碳中和服务。由此,碳交易不再是大型企业的“专利”,将对中小企业及个人开放。

  世博零碳馆距离现实仍遥远

  世博零碳馆作为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除了利用传统的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外,还可取用黄浦江水,利用水源热泵作为房屋的天然空调;用餐后留下的剩饭剩菜,被降解转化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

  这个零碳馆就是由上海零碳中心总裁陈硕主持设计、建造和运营的。

  据陈硕介绍,零碳有两重含义:一是采用先进科技替代化石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通过植树、碳封存或购买碳汇对碳排放进行抵消。

  零碳是低碳生产方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的一种理想状态,与之对应的零碳信用则是企业与个人追求零碳理想的一种自律性的量化指标。

  虽然世博会零碳馆让零碳的概念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对于中小企业和普通人来说,这种零碳距离现实生活仍十分遥远。

  从“聚沙成塔”到“化整为零”

   据上海零碳信用置换平台CEO戴永彧介绍,这个平台由碳计量、碳置换、碳交易三大系统组成。其中,碳计量是零碳公司的专擅业务,涵盖碳减排咨询、碳计量专业服务到辅导核证全程;碳置换通过先进的IT技术,实现碳减排量数据交换、流转,形成企业与个人、线上与线下的互动;碳交易则依托国内规模最大的碳交易中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进行。

  在零碳中心总部,工作人员以视频的方式形象地演示了“聚沙成塔”的过程:聚集减排企业产生的无法直接交易的小额碳减排量,打包形成大额碳减排数据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而让减排企业的减排努力得到现实回报。

  平台企业用户将大额的碳排放权交割单分解为小至千克计的数据,满足企业与个人小额碳减排与碳中和需求的过程,则是“化整为零”,此举打破了现行碳交易机制存在的量级壁垒,实现了无论年龄长幼、不管企业大小均可参与碳减排事业的目标。

  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从“聚沙成塔”到“化整为零”的过程:首先,企业向零碳中心申请接受碳计量,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盘查,并由第三方权威机构核证。然后,企业直接向平台置换等额的零碳信用。接着,将零碳信用分解附着于产品流通过程。最后,消费者购买上述企业附有零碳信用条码的商品后,扫描条码或登录系统平台注册、激活,用获得的零碳信用来换领低碳商品或进行碳中和。

  这种交易平台可以让企业通过减排得到必要的回报,鼓励消费者选择企业的低碳商品,使企业与个人的温室气体减排常态化。

  引领低碳风尚 未来市场可期

  据零碳中心碳计量总监陈永忠透露,平台将于近日正式上线公测,届时每家企业、每个人都可以免费注册建立零碳账户,而减排数据置换将十分便捷,个人更可以使用零碳信用在平台内换购低碳商品或碳中和。

  据介绍,平台近期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各种途径募集低碳商品,充实平台商城的货架,同时通过鼓励低碳出行、与各类团体对接等方式吸引个人免费注册,使低碳消费者与低碳经营者初具集群规模:免费注册会员超过100万,低碳商品超过1万种,一个由众多低碳企业和庞大的低碳消费群体组成的交互式低碳商圈,将在引领社会低碳风尚的过程中日渐壮大。

  专家认为,从我国碳减排大趋势来看,二氧化碳将会纳入减排指标,一些二氧化碳排放超标企业必须掏钱从其他低排放企业购买排放权,以后碳交易一定会非常火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