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巴菲特1.42亿收购63家报纸 曾对纸媒嗤之以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2 09:21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 高国辉 谢梦 实习生 耿佩 王泉   ●南方日报记者 高国辉 谢梦 实习生 耿佩 王泉

  巴菲特实际行动否认纸媒末路

  曾对纸质媒体“嗤之以鼻”,现食言1.42亿收购63家地方报纸

  年迈的“股神”巴菲特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年少时做“报童”的“激情岁月”。本月17日,巴老旗下伯克希尔公司将斥资1.42亿美元收购美国东南部63家地方新闻报纸的消息不胫而走。而当他还是一个13岁的孩子时,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正是“送报纸”。

  一向“固执”而且曾对纸质媒体“嗤之以鼻”的巴菲特为何不惜食言,重金介入纸质媒体?美联社不无戏谑地称,巴菲特此举更像是对他导师烟蒂投资哲学的一种致敬。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支庭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巴菲特看中的是地方纸媒所拥有的人力与社区关系资源,“如果经营得好,纸媒完全可以在新模式下成为利润的源泉。”

  “没有什么比地方报纸更重要的媒介”

  美国广播及出版商Media General上周四宣布,已经与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达成协议,后者旗下的BH媒体集团将斥资1.42亿美元(约合9亿元人民币)现金购买Media General旗下的63家地方报纸。

  以精明著称的巴菲特说:“在团体感很强的城镇,没有什么比地方报纸更重要的媒介了。”BH媒体集团主席特里·克勒格尔也表示,这些报纸在各自的市场里都是领先的机构和品牌。

  值得玩味的是,报纸此前还是巴菲特的“弃儿”。2008年伯克希尔的年度会议上,他曾公开嘲笑纸质媒体的运营模式。2009年,巴老又在其“招牌菜”——“致股东的一封信”中不无鄙夷地说,“读者都转向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报纸是一种过时的模式,将持续亏损且不复生机。”

  不过,一向顽固而且揶揄“掏钱买报纸显得可笑”的巴老去年开始却180度大转弯为纸质媒体辩护并身体力行。2011年11月底,伯克希尔宣布以1.5亿美元现金收购巴菲特老家的《奥马哈世界先驱报》,同时为该报社承担5000万美元的债务。

  现在,纸媒已成为巴菲特的“座上宾”。在他看来,“如果报纸能够继续提供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信息,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在很多方面纸媒都会做得比其他媒体更好。”但他也同时强调,报纸需要停止在线提供免费新闻的服务。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王海认为,巴菲特对传统纸媒的并购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因为报纸是建立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媒体长远发展的基础。

  然而,这些并非巴菲特收购Media General旗下地方报纸的真正原因。作为上述交易的一部分,伯克希尔·哈撒韦将向Media General提供4亿美元7年定期贷款,以及4500万美元的循环信贷额度,从而获得认购Media General公司19.9%股份的期权。值得注意的是,该长期贷款的利率将高达10.5%。也就是说,在2020年该贷款到期时,如果MG按期支付所有的利息,伯克希尔就已经收回了它几乎所有的4亿美元投资。

  “更看中的是报纸与社区的关系”

  事实上,巴菲特与报纸的渊源可谓相当深厚。他的外祖父执掌过《卡明县民主报》,父亲曾是《内布拉斯加月报》的编辑。当他13岁时,就开始在《华盛顿邮报》当报童,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69年至1977年,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公司先后投资了《太阳报》、《华盛顿邮报》和《布法罗新闻晚报》等纸媒。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巴菲特坦言,由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广告收入下滑以及定价权的日渐式微,他开始不怎么愿意再买媒体资产。

  对于为何2011年再度青睐自己曾避之不及的纸媒,巴菲特只是简略地表示,看中的是报纸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运营管理。支庭荣认为,巴菲特并非看好报纸,而是看好媒体本身。收购报纸后会取得一些关键的资源,比如原来媒体的员工、跟当地社区的关系和企业文化等。“如果持续经营的话,产品形态是可以改进的。对于一个敏锐的投资者来讲,在一个报业相对衰落的阶段,也是商业上一个好的机会,介入的价格相对低廉。”

  著名知识产权专家代月强亦持有类似观点。“我认为报纸这种传媒手段价值被大大低估了,它有增长的空间。”代月强表示,资本运营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低价进,高价出”。“巴菲特收购这些报纸的盈利可能会有一个过程,其间要看他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亏损只是一个表象。”

  以《布法罗新闻晚报》为例,其被巴菲特收购后,先是连年亏损,后又遭遇工人大罢工,急得巴菲特与芒格像热锅上的蚂蚁。但巴菲特一直自我勉励,耐心地等待时机。1982年,《布法罗新闻晚报》成为布法罗市唯一的幸存者,当年盈利就达到1900万美元,后来蒸蒸日上。

  “巴菲特更看重的就是报纸与社区的关系,以及报纸作为媒体具备的一种信息聚合的功能,这种功能使得媒体成为信息聚合的中心。在一个城市或社区,信息聚合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功能以及舆论功能,而这些资产都是可增值的。”支庭荣表示,实际上报纸本身是容易评估的,它的资产价值越来越递减。但是报纸所拥有的潜在的资源是更重要的资源。如果用的好的话,在新的模式下就可以成为利润的源泉。

  追问

  报纸的商业模式可持续吗?

  得益于股神的明星效应,巴菲特斥巨资收购地方报纸似乎一下子又让“垂垂老矣”的纸媒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支庭荣认为,纸媒处于一种衰落的状况只是表面现象。“纸媒传统的盈利模式和格局在今天发生了的一些改变,但媒体会长期存在,甚至是永远有它的需求,至于是报纸还是某种电子形态却不一定。”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报纸依旧为人们所欣赏。阅读方式的变化并不影响它拥有的魅力。”代月强认为,报纸的商业模式可以在新的时期有不断的变化,尤其是运营模式要不断得到创新,寻找到适合它的模式。“适应了新的变化和挑战,报纸在网络时代会更有竞争性。”

  不过,对于纸媒的悲观情绪近年来也不断发酵,有美国专家就预测再过30年报纸就将不复存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致中也认为,报“纸”这种材质的媒介迟早会消失,只是时间而已。“等到现在中、老年这一批效忠于报纸的读者逐渐淡出主流后,新生代的读者那就是完全网络时代的人了,到时候纸媒的消失是必然的。”

  陈致中预计,中国“纸”媒的黄金期最多还有15年至20年!“纸媒传统的商业模式存在较大问题,我国的报纸是几乎9成以上营收都靠广告,内容差异化不够明显,读者忠诚度不够高,单靠扩大发行量来吸引广告客户,终究是有瓶颈的,要想去匹敌互联网巨头,更是不可能的。”

  “纸媒虽然会消失,但‘报纸’,‘杂志’这些媒体形态还是会存在,只是会转换到其他平台如平板、电子纸上呈现。”陈致中认为,尽管无法就纸媒的未来作出具体的预测,但从《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等的经验看来,强化自身的内容和品牌影响力,依然是不二法门。其次,要找出能提高受众粘着度的服务。陈致中强调,报纸应该善用自身区域性的优势,和当地的社群、商业、政府乃至于各种类型的网站紧密结合,让报纸不再只是“新闻提供者”,而变成综合性的“服务提供者”。

  此前,浙报传媒上市路演时,其总经理蒋国兴曾表示,仍然对现有的传统媒体主业发展抱有信心,并称中国的报业至少还有5年的黄金发展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