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光伏企业日本夺食遇高准入门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5 15:51 来源: 《能源》

  文 | 本刊记者 范珊珊

  黯淡的光伏市场并未关闭所有的大门,“无核时代”的日本让国内光伏企业看到了一线希望。

  6年前,当施正荣掷下重金收购日本太阳能企业MSK以期借其进入日本市场时,也许没有想到今天这个封闭的岛国会成为同行们争夺的又一重地。

  这一切源自于近期日本电力行业一重大消息。5月5日,日本最后一台运行的北海道电力泊核电站3号机组停运,至此50座反应堆全部停运,日本开始迈入“无核时代”。而在福岛危机前,日本政府规划到2020年核能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高达45.4%。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电力需求大,资源匮乏的国家而言,弃核并不值得兴奋。 

  于是,日本政府不得不寻找新的能源形式以补给电力空缺,利好政策随之而出。4月下旬,日本采购价格估算委员会公布了2012年7月之后将实行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其中,规模大于10kW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上网电价补贴为税前42日元/kWh,税后40日元/kWh(约合3.3元),补贴时间20年;对于10kW以下的项目,补贴为42日元/kWh(约合3.15元),补贴时间10年。

  对于寻找新兴市场以斩获新增长点的中国光伏企业而言,日本的上网电价政策出台无疑给制造商们注入一针强心剂。据日本光伏能源协会统计,2012年第一季度日本国内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出货量激增38%,至392MW。毕竟这里的电价是市场老大德国的三倍,失之可惜,在日本市场的布局纷纷展开。

  “日本市场相对封闭,不论是通信还是制造行业都难以进入。日本市场的排外性决定中国光伏企业短期内只能分得一些羹。”多位业内人士向《能源》杂志记者如此表示。

  密集布局

  4月5日,当日本上网电价出台一周后,英利对外宣布在东京设立日本区域总部。和英利如出一辙,天合光能、阿特斯也在日本设立子公司。

  除了这些光伏巨头,一些第二梯队的光伏制造商也紧随其后。4月12日,海润光伏发布公告称,在日本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海润光伏日本株式会社,注册地址为日本福冈市博多区,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组件、半成品及其他应用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进出口相关业务及太阳能电站的投资、运营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光伏企业在日本的快速布局看重的是7月份即将爆发的大型电站市场。而在此前的40年间,日本国内光伏市场主要以住宅系统为主。据Solarbuzz的亚太光伏市场季度报告显示,2011年内,住宅市场占到了市场总量的86%。

  较高的电价补贴让中国的光伏制造商看到了商机,大型电站的投资回报率(IRR)有可能高达20%。

  海润光伏宣告成立日本子公司的同一天,天华阳光和上海超日太阳能签署《合作开发光伏电站项目协议书》,双方约定在2012 年日本光伏市场合作建设100MW的项目,其中超日太阳负责优质组件的提供及部分金融服务;天华阳光负责项目开发、投融资和EPC服务。

  早在2007年,苏维利所掌控的天华阳光便进入日本市场,并于去年完成日本第一个开发项目——爱知县鹿岛的787KW光伏电站。此次,与超日太阳能雄心勃勃的合作,看似是产业链优势互补,却引发了业界的质疑。

  “在日本,获取项目和土地并不是十分容易,特别是对外资有着严格的把控。”一位熟悉日本市场的市场人员如此说道。

  的确,不论是进入日本市场最早的尚德,还是今年一季度出货量最大的晶澳,都对下游的延伸保持谨慎。以尚德为例,虽已进入日本市场长达6年之久,团队已达80多人,但在日本市场的收获依然甚少,2011年出货量仅50MW左右。这与其当年2GW多的整体出货量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据英利市场部客户经理肖亚东介绍,其日本分公司以销售组件和户用小型应用系统为主。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看似繁荣的日本市场,对外国企业门槛设置甚高,并不值得大家一拥而上。

  高准入门槛

  国内光伏企业蜂拥去日本淘金,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简单。对于组件企业而言,要想进入日本,必须得到其复杂的流程认证。

  在日本市场,主要有两种认证:由日本太阳能光电协会(Japan Photovoltaic Energy Association)颁发的日本住宅顶部太阳能系统JPEC认证以及日本电气安全环境研究所JET(Japan Electrical Safety & Environment Technology Laboratories)颁发的太阳能组件JET认证。

  如果中国制造商要想进入日本地面电站市场,首先需得到JET认证。而在国内,目前拿到此认证的企业仅为7家:尚德、阿特斯、天合、英利、赛维LDK、索日以及Upsolar。

  2月23日,索日新能结束了漫长的等待,获取来之不易的JET认证,拿到进入日本市场的通行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通行证审批花费了整整3年时间,而且是从年初至今唯一获取JET的企业。即使是制造业大佬英利也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今年大概会有5家公司拿到JET认证。中电光伏也等待了很久,七八月份应该会有结果。” 中电电气(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亚太区销售经理崔娟娟说。

  崔娟娟将申请JET的过程总结为痛苦而漫长,“报备的材料一定要选择行业中最好的,比如TUV莱茵,UL认证都齐全的辅材,且最好是美国日本的品牌。”

  不难理解,在日本,太阳能发展成为一个流通渠道严密的成熟市场,和通信、汽车等工业产品一样,外国产品的进入极为困难,更何况目前在住宅中作为家电一部分的太阳能系统。

  25年的质保期,让日本消费者对外来品牌非常谨慎。即使是中国组件价格优惠,优势并不明显。“在日本市场,产品最重要的是品质和服务,价格排最后。”崔娟娟如是说。

  如此看来,除了复杂认证这一层有形门槛,要想进入日本市场,中国太阳能制造商还有很多无形门槛需要克服,而在此间日本文化中的谨小慎微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崔娟娟介绍,日本组件的订单细化到每个技术环节,不仅需要工厂的检查方法和流程,而且要系统的数据,比如抗风抗压抗盐抗腐蚀等。

  对于这一点,苏美达辉伦太阳能董事长蔡济波也深有体会。这个组建产能仅有500MW的企业,从去年也开始涉猎日本市场。

  通过京瓷太阳能前创始人的牵线搭桥,蔡济波更深一步了解日本市场。“日本市场刚刚启动,很有潜力,封闭性很强,我们已经进入,有一些价格优势,但他们对质保有很高的要求。”

  为了获得客户的信任,他把工厂生产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拍照,展示给日本客户。在蔡济波看来,组件在日本市场销售,需要寻找亲密的合作伙伴,依托其强大的渠道,打造品牌并非易事。

  三条通道

  日本这个向来强调自给自足,被看成是全球最难进入的市场,正在悄然发生改变。2008年以前,日本光伏市场基本由本土组件制造商垄断,其中包括夏普、京瓷、松下和三菱这些全球著名的企业。随着日本市场的重启,进口组件数量不断增加,2011年进口组件比例达到20%左右。

  在此期间,非日本的组件制造商也慢慢摸索到了一条打造日本市场的秘诀——依赖日本本土的知名分销商或者代理商开发市场。

  以2012年一季度出货量排名较前的晶澳为例,其在日本市场主要是依托两大分销商来销售产品。这一策略也基本在业内得到了共识。据一名业内人士透漏,日本Westinghold公司曾找到国内某知名组件商合作,因为其不愿意降低价格、坚持自己打造品牌,至今在日本市场收获甚少。

  “很多中国光伏企业都用自己的品牌抢占日本市场,而且想直接切入终端消费者,殊不知日本是一个渠道非常严密的成熟市场。只有组件是你的牌子,逆变器支架等周边设备还是要配日本本土品牌。不借助成熟的渠道,系统一千瓦1000美金终端市场也没人会装。”崔娟娟感慨道。

  即使是最早进入日本市场的尚德、阿特斯等巨头在日本依然有本土的分销商。

  2009年,阿特斯进驻日本,从那时起,瞿晓铧对日本市场极为重视。从最初的不到10人团队一直发展到目前40多人。在2011年日本市场外来组件的份额中,阿特斯和尚德占据了半壁江山。

  “阿特斯成长较快的原因,在于他们和分销商的紧密合作,并且对其进行参股。但去年业绩有所下滑,并且在日本市场迟迟没有推出高效组件。”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据瞿晓铧介绍,下一步阿特斯专注的是整体方案解决,逐步由组件销售向系统集成、电站延伸。

  在蔡济波看来,中国企业做系统集成,应该没准备好。日本对储能系统要求非常高,虽然日本市场非常先进储能系统,价格昂贵。在某些情况下,不如和系统集成商进行合作。

  “在日本市场主要有三种销售模式:一种是和系统集成商合作;二是寻找强大的分销商或独家代理商;还有一种就是建立分公司,打造自己的销售团队。”崔娟娟总结道。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在设立日本分公司,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后,可能会与之前的合作伙伴有所冲突。

  面对这样一个“挑食”者,即使是世界巨头也不得不放低身段,为获取日本市场份额,firstsolar也成为了东芝的代工者。

  给日本市场代工,似乎不失为一条有效的策略。“如果我是老板做日本市场,公司做不到尚德阿特斯天合英利第一梯队,我就专注于0EM(贴牌生产)开发,做光伏中的富士康。打造自己品牌投入太大,一年只卖20-30MW,还不如做0EM每年50-60MW的利润。”崔娟娟如此调侃道。

  如此看来,开拓日本市场需要各显神通、另辟蹊径。虽然距离新上网电价政策实施仅剩下1个月的时间,由于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的补贴率和条款等并不明确,项目启动较为缓慢。 

  就在市场迸发的前夜,中国组件企业又遭遇新的挑战。由于其去年和一季度财报业绩较差,影响到日本项目公司的贷款审批。日本投资方在寻找合作伙伴时又增加了一项新的考量标准——考核组件公司的财报。而在这么多的中国涌入者中,财务状况良好者寥寥。在看似热闹的日本市场,中国光伏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