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校长陈雨露:2016年人民币或实现自由兑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8 16:22 来源: 晶报晶报记者 余彦君/文 温文锋/图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减缓。经历了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正面临新一轮“成长的烦恼”。未来的增长动力何在?日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陈雨露,在深圳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10周年活动期间接受晶报记者采访。他表示,按中国现有的增长速度,中国GDP在2025年可超越美国,但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转型之痛,而要保持现有的高速增长,动力就来自于创新。
中国经济进入关键转型期
受欧债危机以及去年持续的货币紧缩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降至8.1%,按季度环比的年化增幅仅7.2%,创2008年以来新低。经济增长放缓在二季度依然在延续,刚公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从4月份的53.3降至50.4,创5个月以来的新低。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进出口”,今年也不容乐观,仅从深圳数据看,今年1至4月,深圳进出口总额1333.03亿美元,仅增长3.3%,增幅降至个位数,为近年所罕见。
经济“稳增长”似乎已是当务之急。过去的半个月时间内,一系列的刺激政策相继出台,5月18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也是去年11月以来第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其次是发改委审批新项目速度加快;三是五部委相继出台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和促进国企改革的措施。
然而,在经历了2009年4万亿刺激后,在很多人的眼中,眼下这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毫无新意,相反很多人却在担心,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就此重新踏入“投资”拉动的怪圈。
未来经济高速增长动力何在?
“国家主导的追赶型发展模式,在发挥了30多年的巨大增长效应之后,正面临国家发展模式的关键转型。”陈雨露认为。
陈雨露表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实现连续四个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正在准备创造这样的奇迹,而且必须创造这样的奇迹。
“在三十多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的第四个十年的高速增长需要更加巨大的超越性的动力,即创新的动力。只有科学技术、产业组织和文化发展等各方面全面协同创新,才有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动力。未来的十年,创新将是必然的关键词。”陈雨露说。
大创新才能缔造世界强国
陈雨露说,当前,中国最重要的挑战就是要如何解决进一步的制度变革,和调度一切有效的工具,激发中国社会创新动力。
从历代世界强国历史看,大创新都是缔造世界强国的开始:贸易方式和路线的创新缔造了荷兰、西班牙,工业革命缔造了第一代世界强国英国。
“美国更是依靠创新走向了世界之巅。”陈雨露表示,在世界通史当中,1890年到1920年,有一个专有名词称为“美国进步时代”,这个阶段是美国国家发展方式转型和跨越美国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时代。
他表示,这30年里,美国的社会精英和草根民众众志成城,上下一心,奠定以自由观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科技、金融和法制为三大支柱的美国国家发展模式,推动美国抓住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创新浪潮和经济发展长周期的机会,完成了工业革命;“美国人民在上述两点基础上,一举完成了对英国的超越,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长期屹立世界第一而不倒。”他说,美国这个历史性的成功对正面临着同样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他表示,目前,我们实体经济自主创新的实力确实还落后于西方,如果希望能占领高端市场,无论是金融产业还是实体产业,单纯依靠模仿不可能做到高端,只有缔造一个全新的产业格局,我们才有可能改变规则甚至制定规则,直至占领全球经济高端。
当然,创新的基础、源泉往往来自于大学,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理所当然地成为重点大学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
抑制房地产泡沫很关键
陈雨露认为,按照现有速度发展到2015年,发展中国家将和欧盟、美国形成经济三足鼎立的平衡。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会超越美国,居世界首位,印度则会超越日本。
未来20年到30年间,中国的城镇化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过,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应避免出现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避免出现经济和社会之间的不和谐发展,避免出现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等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陈雨露表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还应关注泡沫的风险。“1825年以后的金融危机史表明,泡沫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的最大公敌。近年来,围绕房地产价格持续高涨,中国经济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化倾向。”他表示。
从历史经验来看,虽然任何针对泡沫破裂的事前预测都很难准确,但中国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放任房地产市场泡沫而不加以有效抑制,发生资产价格高位崩溃和金融危机的概率将越来越大。对中国的战略决策者而言,隐藏在泡沫经济背后的根本性问题在于:是要短期的繁荣,还是要长期的稳定增长?
“应该说,有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前车之鉴,在这个事关中国未来发展大计的关键问题上,及早控制房地产泡沫的意义已经不言自明。”他表示。
2016年人民币或实现自由兑换
陈雨露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开放发展的大国,积极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这一过程中,资本账户的开放将成为金融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尚不具备“一步到位”式的资本账户开放的前提条件。因此,渐进式的开放模式依然是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基本取向。
与很多国家采取的“名松实紧”的开放策略不同,中国目前的资本账户处于一种“名紧实松”的开放状态,即尽管在名义上对资本账户的许多子项目仍然保持着较为严格的管制,但实际中的资本账户管制却比较宽松。
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在资本项目7大类40项中,目前中国的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有5项,基本可兑换的8项,部分可兑换的17项,完全不可兑换的10项。换言之,中国75%以上的资本项目处于全部或部分可兑换的状态。
根据国际经验测算,中国的资本账户将在2016~2020年实现完全开放。
2040年人民币美元欧元三足鼎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随着主要大国之间经济实力的重新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重构,随着中国经济和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和日益巩固,人民币无疑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加积极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从历史经验和国际货币体系现状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是一个渐进而长远的过程。”陈雨露认为,货币国际化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从国内支付手段或交易货币上升为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二是从贸易结算货币上升为金融交易货币和国际大宗商品计价货币,三是从金融交易货币上升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从时间上看,英镑和美元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分别用了55年和50年。
他表示,从长期看,中国应当在未来30年通过两个“三步走”战略来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在人民币崛起的使用范围上,第一个十年是“周边化”,即完成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第二个十年是“区域化”,即完成人民币在整个亚洲地区使用;第三个十年是“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关键货币。其次,从人民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功能来看,第一步是“贸易结算化”,即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充当国际结算货币;第二步是“金融投资化”,即人民币在国际投资领域中作为投资货币;第三步是“国际储备化”,即人民币成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
他认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正在走向“多元制衡”的过程中,而根据目前的全球经济格局和发展趋势,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2040年左右,人民币将可能与美元、欧元形成三足鼎立的“第五代国际货币体系”。
国家主导的追赶型发展模式,在发挥了30多年的巨大增长效应之后,正面临国家发展模式的关键转型。
从历史经验和国际货币体系现状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是一个渐进而长远的过程。
中国作为一个开放发展的大国,积极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这一过程中,资本账户的开放将成为金融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
——陈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