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行长被调查或将影响上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7 10:31 来源: 新金融观察报邮储银行行长被调查
北京西城区金融街,邮储银行大厦并不很起眼,直到行长出事,这家一向低调的银行一直在中国最主要的金融区内默默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
新金融记者 彭俊勇
█ 行长出事
6月15日,金融街3号的邮储银行大厦,与之前并无二样,进出人群保持着惯有的节奏,唯一不变的是该行行长已经从员工眼中消失多日。
4天之前,6月11日,中国邮政集团发布公告称,“近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党群部主任张志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陶礼明、邮储银行资金营运部金融同业处处长陈红平因涉嫌个人经济问题正在协助有关部门调查。”
据知情者介绍,早在消息公布之前,陶礼明已经被中纪委双规,直到相关消息被媒体爆出,才发了上述公告。
作为邮政集团下属至关重要的部门,陶礼明的出事并未在邮政内部产生太大波澜。
“行长出事对我们基层人员影响并不大”,一要求匿名的邮储员工对新金融记者表示,“我们也是从媒体上才知道领导出事的。”
在中国邮政集团内部,邮储银行被认为是与整个集团在业务上关联性并不是很强,处于半游离整个体系之外。
“它们其实属于金融系统,与邮政方面的联系并不是很大,更多的是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
多位邮政集团内部人士对新金融记者明确表示,“对陶礼明并不熟悉。”“邮储那边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虽然属于邮政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我们也是在集团内部通气时知道他出事了。”
事实上,在邮储银行成立之前,邮储一直属于“反哺”邮政系统。数据显示,2005年末,邮储存款余额达到1.2万亿元,这在当时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拥有3.6万个网点,储户数量达2.7亿户。
此外,邮储还从事代理保险、代发养老金、代发工资、代理国债和代收代付各种资费等中间业务。
█出身中国银行
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直属单位排名上,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位居第一,重要性不言而喻,鲜为人知的是,陶礼明却并不是属于邮政集团的内部提拔,而是属于外来的“和尚”,当时亦被认为是会“念经”。
知情人介绍,陶礼明之前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工作,1997年左右调入当时的国家邮政局储汇局,后升任储汇局局长,直至后来2007年邮储银行成立担任行长至今天东窗事发。
事实上,自从1986年设立以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坐吃利差”的运营方式就一直备受争议。早在1997年,央行就有人提出了组建邮储银行的想法,陶礼明的调入,被认为是为将来成立银行做人事储备。
“在当时,陶礼明属于比较懂业务的,而邮政系统精通金融领域的不是很多,因此陶礼明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干了多年。”
事实上,懂业务被认为是陶礼明最大的优势,与此同时,在邮储银行内部,对陶礼明的最多评价是“低调内敛”,像个学者。
同样是11日,中国邮政集团的公告中亦明确表示,除陶礼明之外,邮储银行资金营运部金融同业处处长陈红平因涉嫌个人经济问题正在协助有关部门调查,该公告并未说明具体原因。
据介绍,为了对邮储银行进行监管,银监会专门成立了相关机构,银监会政策性银行监管部由此应运而生。
“该机构当时的主要作用就是专门负责对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工作。邮储银行是重要的监管对象。”前述相关人士介绍,“当时监管它们的属于一个很小的部门,政策性银行监管部,原来四部的人负责。”
█ 或将影响上市
陶礼明的被调查,为邮储银行准备上市的计划带来了阴影。
11日在公告中,邮储银行明确表示,“在陶礼明被调查期间,本行的业务、营运及财务状况不受影响。”
然而,这样的表述显然无法消除由此引发的忧虑,“是否产生多大影响现在还很难说,毕竟除了董事长之外,行长属于二号人物,对一个银行的影响显而易见。” 邮储银行目前重要的任务是准备上市,行长出事的影响无法轻易消除。2012年初,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更名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公司,被认为是正在为上市做最后的准备扫清障碍。
数据显示,邮储银行净资产接近900亿元,存款余额已突破4万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0%以上,邮储银行新增储蓄存款市场占有率居银行同业第一位,储蓄存款市场占有率近10%,是当年主要商业银行中唯一市场占有率上升的银行。
这一方面被认为是陶的功绩,一方面也为上市做好了铺垫,而行长出事,为此蒙上了阴影。
根据证监会相关政策要求,(新股)发行人的生产经营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要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显然,邮储银行在这一点上无法满足要求。
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为止,陶礼明涉嫌三宗罪,分别是非法集资、违规放贷和收受贿赂。而关于陶礼明的最后结果,等待是目前唯一能够做的。“只知道这事由中纪委负责调查,只有等最终结果出来了才可能清楚。”知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