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土部:找矿突破新方略 不与企业争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6 13:43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找矿突破新方略

  专访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政府要理顺角色,夯实基础“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文丽 于小龙

  找矿,找矿,成为解决中国资源瓶颈的重要战略先手。

  对于中国的找矿事业而言,过去的一年是一个重要节点,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下称(《纲要》),中国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目标任务有了新的纲领。

  去年10月1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的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同时强调“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资平台”。

  今年6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要大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立足国内、关键在人,创新机制,多元投资,形成合力。

  “这是个大手笔。”在汪民看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背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的刚性需求压力,致力于在国内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投资平台,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质找矿体制机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汪民说,在风险勘查领域,只要社会资金和企业愿意单独承担,财政资金就会撤出,“政府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

  行业瞩目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使得汪民成为焦点。他认为,作为资源消费大国,必须立足国内,加强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唤醒地下沉睡的矿藏,立足国内加快实现找矿突破,因而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据全国工商联调查,目前民营企业500强中已有部分涉足境内外探矿采矿,一些与能源资源关联密切的大型民营制造企业正在向矿业领域上游延伸。

  2012年6月,汪民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指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不仅要填满资源需求的“肚皮”,更要进行体制机制的突破,在加强公益勘探的基础上,为多元化投资“搭台唱戏”。

  新方略

  《财经国家周刊》:近年来中央一再要求加快找矿突破的步伐。在您看来,加快找矿突破行动是资源形势所迫,还是市场化改革的信号?尤其在社会资金作为投资主体方面又有何新意?

  汪民:目前,全球矿产资源竞争加剧,我国利用境外矿产资源成本增加,风险显著加剧,并且未来10-20年这种情况只会愈演越烈。作为资源消费大国,我们将资源供应主要寄托国外市场,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目前,我国重要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程度总体不高,许多重要矿产的查明程度还不到预测资源量的1/3,支撑全国80%以上产能的1010座大中型矿山中,近一半矿山深部和外围仍具有进一步找矿潜力。这就位《纲要》提出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奠定了物质矿产基础。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显著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增强,以社会资金为主的矿产勘查投入连年大幅增长,地质找矿多元化投入格局基本形成。在此形势下,实施找矿突破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也已经成熟。

  实施找矿突破行动实为大势所趋。因此作为政策层面,全面推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要探索新的机制通过打造市场导向的制度平台,使各类社会资金作为投资主体进入风险勘查市场,资本与技术相结合,有效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特别是大型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加快实现找矿突破。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资源的消费快于生产,资源的生产快于勘探,中国矿产资源的供需形势如何?

  汪民:过去10多年来,国内矿产资源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的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2011年消费石油4.7亿吨、煤炭37.27亿吨、铁矿石30.45亿吨;主要矿种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上升,分别为:石油56.7%、铁矿石56.3%、铝61.4%、铜71.3%。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氧化铝、铜、水泥、铅、锌等大宗矿产消耗量最大的国家,石油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

  未来10年,矿产资源需求仍将呈现刚性上升态势,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据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保证程度分析预测,到2020年,有25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按现有查明资源储量与预测需求量分析,我国石油、铁、铜等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仍将处于较高水平。

  向民营企业开大门

  《财经国家周刊》: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于矿产勘查开采方面有何实质举措?

  汪民:最近,国土资源部与全国工商联又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国土资源领域的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自主组建勘查单位,申请勘查资质,或采取与勘查单位相结合的方式,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并且,在符合相关规定基础上,公益性地质资料和成果信息将全面向民间投资者公开。对风险勘查而言,社会资本和企业愿意投入的,只要符合规划,在选区和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就直接跟进,财政资金退出,政府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

  国土部将致力于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平台的建设。

  首先是找矿投入的平台。社会资本、企业资金、地勘单位都可以以矿业权、劳务、技术服务、资金等形式投资入股,都可以参与找矿突破。

  其次是利益共享的平台。首先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在这个基础上要统筹兼顾相关各方的利益,特别是投入者的合法权益。通过这个平台,保证投入有效率,投资有效益,找矿有激励,地方有收益。最后是政策完善的平台。矿政管理、矿产资源税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找矿激励、地勘单位改革等等管理制度和政策,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探索创新、不断完善。

  《财经国家周刊》:对于探矿权向民营企业真正开放的问题,业内都非常关注,也非常欢迎。但是怎样保证政策能真正实施下去?

  公益性地质工作由国家公共财政出资,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地质信息,不以追求自身找矿发现为目标。对于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可以独立投资的地质找矿项目,国家财政原则上不再投入。

  此外,我们会不断完善矿业权市场和勘查服务市场。通过竞争方式公开、公平地引入有实力的矿业企业和地勘单位参与勘查。一方面要制定措施促进探矿权市场技术与资本的结合,减少在地质找矿领域“捞一把”就跑的游资生存空间,保障良好的勘查秩序。另一方面要支持引导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同时,开辟矿业权审批“快速通道”,主动服务,积极协调,提高审批效率。

  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切实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地质找矿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仅有热情和资本还不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还要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在相关的制度设计中,我们坚持三优先原则,即:敢于风险勘查的优先、资本与技术相结合的优先、探采一体化的优先。

  《财经国家周刊》:对于那些可以进行独立投资的机构或企业,在中央财政上是否还有倾斜?

  汪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地质找矿工作,对于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可以独立投资的地质找矿项目,国家原则上不再投入。

  高新技术机遇期

  《财经国家周刊》:2012年国际矿业形势和走势如何?将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中国矿业“走出去”需要有哪些改进和提高?

  汪民:全球矿业经济在经历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需求周期之后,目前正处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工业化对资源的新的需求周期,中国、印度、非洲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进程等,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及矿业经济快速前行。

  与此同时,中短期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欧美债务危机的进程及其解决方案将影响全球矿业市场的发展,世界经济尚有很多不确定性,或将影响矿业发展。

  此外,相比于大宗矿产,新兴材料资源前景更加看好。由于新兴材料资源对于促进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高新技术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新兴材料资源的需求快速增加,这将是新兴材料资源勘查、开发与投资的一个机遇期。

  从中长期看,美、欧等经济体在经过一系列结构性调整之后,或将走出阴霾,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将更加健康、可持续,全球矿业前景良好。

  中国今后10—15年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很大。在强调立足国内的同时,必然要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中国矿业的国际化是不可回避的重大战略问题。但是,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路途坎坷,主要表现在:国外矿业投资门槛逐步提高,资源保护主义抬头;矿业市场垄断加剧,金融属性人为性加重,泡沫型成分不断上升;全球矿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威胁矿业项目建设;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和社会差异等。

  目前,中国“走出去”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方面很多。其中,开展国际型人才培养是中国矿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出一大批在语言交流、思想交流、行为交流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满足需要的人才,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积聚人才资源,大力提升我国矿业领域的国际合作能力。  

  《财经国家周刊》:2012年中央提出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汪民:需要建立研发与应用相配套的市场机制,加强综合研究,创新地质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开辟新的找矿空间。要注重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加强人才培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比如说我国中东部地区,地表这一块基本已经勘查完毕,现在针对的主要是第二空间。我们的地壳物理探测一般是探测到300m左右,打钻到500m左右,一般在这个深度以下就不考虑了,从国际经验看,500m以下的空间也还是很大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