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浦发银行初创记:朱镕基三次批示促上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6 16:19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文/刘诗平 2012年06月24日

  浦发银行的雄心和发展速度,是上海金融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邓小平三次讲话催生了这家银行,江泽民在其即将开业时挥笔题词“为社会主义金融事业闯新路”,朱镕基三次批示促成沪市银行第一股,吴邦国、黄菊直接领导使其顺利开业。这家银行,正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它的初创,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崛起为金融中心的一部分。

  “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1991年春节,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对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市长黄菊说。

  上一年春天(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后回到北京,专门向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交代:“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随后,在中央紧锣密鼓的考察调研和反复论证基础上,浦东开发开放成为一项国策。

  “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邓小平1991年春节的讲话还强调:“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

  40年前(1952年),新中国对金融业实行全面改造,民国时期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历史终结,此后再未出现一家本地银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上海市政府一直有着成立一家地方银行的愿望。浦东开发,资金短缺,邓小平的讲话使得这种愿望强烈,契机也由此出现。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在上海听取市领导汇报,对上海欲成立本地银行的想法表示关注。此前不久(1991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央行行长李贵鲜视察上海时,上海方面已经就成立本地银行事宜组织过专题汇报。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影响下,上海建立地方银行开始取得突破。

  3月,上海市专门组队南下,赴广东考察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回上海后提出了银行筹建计划及方案,明确以服务浦东开发开放为主,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另一队人马由副市长庄晓天带队北上,向人民银行汇报筹建银行设想,得到央行大力支持,同意上海市政府一面筹建、一面报批。

  5月,上海市政府确定由庄晓天牵头,正式成立筹建领导小组,庄任组长,市计委副主任裴静之等7人为组员。

  “之所以选我为组长,原因可能是一则我在副市长任上即将年满退休,二则我曾参与上海商业系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三则作为分管金融副市长,曾兼任上海市证监委主任,参与设计了证券市场,有些金融改革的经验吧。”现今八十岁的庄晓天回忆往事时对笔者说。

  6月,庄晓天、裴静之等人二次进京,向央行汇报并递交申报材料。7月,筹建领导小组正式向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报送了相关申报材料。

  20年后,庄晓天向笔者讲述当时北上的情景时依然记忆犹新,包括为新银行取名。“我们说最好叫上海银行,名称简洁明了;或者叫东方银行,因为上海位处东方,气魄大些。人民银行常务副行长郭振乾说这两个名字都不行,就叫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都带‘发展’两字,没有浦东开发开放,也就没有浦东发展银行。”

  8月28日,央行正式批复:同意筹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该行为区域性股份制综合性银行。

  鉴于浦东正处大开发时期,办公用房紧张,因此明确在浦西落实,最后锁定了宁波路50号。宁波路50号是民国时期著名银行家陈光甫创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楼,现在则是上海纺织品总公司的办公用房。庄晓天说:“之所以选择这里,据说风水好,同时改造比较方便些,因为设有金库和保险库,底层大厅保留了当年的银行格局,楼上则可作银行办公。”

  12月28日,浦发银行第一届股东大会暨第一届董事会举行,选举产生庄晓天为董事长,裴静之为行长。5天后,庄、裴获上海市政府正式任命。

  1993年1月9日,宁波路50号装饰一新,营业大厅10多个营业窗口一字排开,迎接客户。浦发银行揭牌仪式顺利举行,40年没有地方银行的历史成为过去,上海金融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不能办成小的工商银行”

  浦东,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点。浦发银行,这个新生的商业银行被人们寄予厚望。

  1992年11月21日,正在上海考察的总书记江泽民为即将开业的浦发银行题词:“为社会主义金融事业闯新路”。

  还在筹建初期,央行相关负责人即对浦发银行明确提出“两要三不要”:不要办成专业银行,也不要办成外国银行,更不要办成解放前的旧银行,要走自己的路,要有特色。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强调,要根据上海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办出自己的特色。

  “筹建这个银行压力很大,市领导的要求非常明确:办成新型一流的商业银行,在机制、经营方面要有新突破,‘这是上海的地位决定的’。”裴静之说。

  作为区域性、综合性的商业银行,浦发银行的经营定位和主要任务,一是为浦东开发筹措融通资金,二是为地区性的深化改革配套服务,参与养老保险、住宅商品化、发展证券市场等方面的改革,三是为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融资,四是促进金融改革和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

  “当时,工、农、中、建行是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家专业银行,因此,市领导叮嘱我们‘千万不能办成小的工商银行’。”八十岁的裴静之对笔者说。

  “我们反复学习国际上商业银行的标准,在国际规范的蓝本下寻求突破。”裴静之说,“我们在不断闯新路,把开拓与创新作为立行之本。不断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风险管理办法,锐意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传统的计划考核体制。东方卡发行、网络建设、无纸化办公等,都走在了其他银行的前面。”

  新生的浦发银行凭着改革与创新,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开业当年,浦发银行总资产增至87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达67亿元和49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1994年各项指标实现翻番,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35亿元和99亿元,实现利润3.2亿元。

  与国家专业银行及交通、中信、光大、华夏等商业银行仍然实行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同,1995年浦发银行实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基础的规模管理,发展空间愈加广阔。为此,浦发银行加大开拓与创新力度,提出了把浦发银行办成有全国影响的商业银行。

  谋局全国

  1995年7月1日,上海市政府机关迁出外滩办公所在地——中山东一路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作为重建金融中心的一部分,上海市政府宣布将外滩晚清民国时期的金融大厦逐步置换给中外金融及商务机构,将一些机关和企业使用的上百幢金融大楼重建为外滩中央金融商务区,与正在崛起的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隔江相望、比翼齐飞。

  在外滩金融大厦置换的大舞台上,最耀人眼目的,正是对汇丰大楼——曾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一座最讲究的建筑”的角逐。汇丰银行作为国际金融巨头正在重返中国,为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即向上海市政府表达了购买大楼的意向,上海证券交易所及国内一些银行等同样表达了强烈的愿望。

  1996年12月,原汇丰大楼成功置换,新主人是浦发银行。汇丰大楼易主,被视为是外滩金融街建设蓝图添上的“点睛之笔”。

  “汇丰银行想买,但价钱没谈拢。据说中行有意想买,市政府也有意招揽工农中建行将总部搬来上海。我们浦发银行也同样在积极争取。当时浦发一些人有顾虑,因为得拿出十几个亿,这可不是小数目。行长老裴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庄晓天说。

  与此同时,新崛起的浦东金融贸易区与外滩金融街遥相呼应,几十幢金融大厦框架已经依稀勾勒出上海金融业的新姿。在这里,同样有属于浦发银行的新的大楼。

  浦发银行当然不只是设法进驻外滩,而是一直在谋求突破区域限制,筹划进军北京,由地方银行变身为全国性银行。

  1994年7月,浦发银行北京代表处正式成立,主要任务就是与中央部委及央行沟通联络,并把争取设立北京分行列为首要工作。对此,上海市政府同样积极支持、为之奔走。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徐匡迪曾就浦发银行筹设北京分行向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作了汇报。

  “1994年7月,我与老裴、金运等人到北京开会。我们向朱镕基副总理汇报工作。其中,我说浦发银行只搞区域性不够,应该办成全国性的。朱总理说可以考虑,说你们与央行说说。”庄晓天说。

  按照朱镕基的意见,央行就区域性银行的地域管制政策随后作出调整,同意浦发银行设立北京分行,从而使银行管理体制有了新的突破。

  1996年4月12日,浦发银行拿到央行同意其北京分行开业的批复。8天后,北京分行开业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标志着浦发银行跨出长江流域,向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迈出了关键一步。

  北京分行成立前,浦发银行已在上海、浙江和江苏开设了23家分支机构。

  朱镕基三次批示促上市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12月,证监会制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力图把一些重点行业中的好企业推向市场,这为浦发银行重组上市带来了新的契机。

  浦发银行资产在迅速增长,注册资本则依然为10亿元。对此,浦发银行高层形成共识:“重组上市是将浦发银行建设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的最佳选择,不仅上市有利于银行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抱负,有利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同时有利于建立良性的资本补充机制。

  十五大之后的9月23日,浦发银行董事长庄晓天出席在香港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浦发银行应该而且必须走上市银行道路,从而引起外媒关注。

  “按当时规定,银行是不好上市的。但是,我说外国银行可以上市,我们为什么不能?企业能上市,同样是企业的银行为什么不能?”庄晓天说。

  1998年3月,证监会拟选取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上交所上市,浦发银行成为首选。

  “不过,银行与企业上市要求不一样,后来的银行上市很方便,但我们当时非常难。”庄晓天说。

  5月11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原则同意证监会提交的关于搞活证券市场的八大措施,其中包括选择浦发银行进行上市试点的请示。至此,浦发银行重组上市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6月1日,浦发银行专程赴京向央行汇报重组上市工作。第二天,央行召开会议听取汇报。行长戴相龙明确表示:赞同选择浦发银行在上交所上市,同时强调银行业务范围中不能有信托业务,上市前必须移交社保业务。

  人民银行的要求很快落实,但证监会在审核浦发上市申请材料时,依据“发行前一年末,净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指出浦发银行净资产率不足30%,要其作出专门报告。

  “放眼世界,净资产率不低于30%的规定与商业银行的负债经营特性不符,各国衡量银行实力或经营风险时,使用的都是巴塞尔协议中有关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规定,浦发银行的相关指标都符合央行的监管规定。”庄晓天说。

  事情引起了中南海的关注。1998年12月14日,浦发银行常务副行长金运向上海市政府汇报浦发筹备上市情况时,徐匡迪市长转达了朱镕基总理的指示:大力支持,请按正常程序尽快上报。

  12月21日,央行和证监会就商业银行上市的净资产率限制问题联合向国务院报送请示。9天后,朱镕基作出“请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对是否同意商业银行股份上市再作研究”的批示。

  1999年4月12日,央行与证监会再次联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商业银行股份制上市的研究报告》,取消商业银行上市有关净资产的政策限制。4月30日,朱镕基批示同意,从而实现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规范上市的重大突破。

  1999年11月10日,浦发银行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沪市银行第一股。随后,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陆续上市,一个充满活力的股市银行板块由此形成。

  (作者为记者,历史学者)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