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李俊峰:不能搞新能源人民战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9 18:1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宋冰

  本次德班会议期间,中国谈判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宣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正式成立,李俊峰任该中心主任、筹备组组长及第一负责人。这将成为中国首个成建制的国家级智库,专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和低碳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针对中国在气候变化和国内低碳发展领域未来的动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李俊峰。

  第一财经日报:最近国家环保部和八大央企都签署了节能减排责任书。“十一五”节能减排后期,许多地方都用拉闸限电来保证完成指标,如今在“十二五”之初就和央企签署责任书,是否意味着在政策收紧之下,“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会更有效地完成?

  李俊峰:“十二五”情况如何现在还很难判断。“十一五”期间为了节能减排,中央已经实施了许多的措施。当时也搞了针对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的目标责任制,也强化了合同管理等等,甚至还采用了若干个行政手段,包括拉闸限电。但结果是“十一五”期间我们节能减排的目标完成得并不好。

  “十二五”我们提出了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质量的发展等这些新的口号,但“十二五”这个开局之年,节能减排的实际情况就并不是很好。在大家普遍要求发展,认为“发展是硬道理”的状况下,实现我们节能减排的目标还是比较困难。虽然我们又和这些大型企业签订了若干个责任协议,但能不能实现还是有很大的挑战。

  所以无论是现在喊出的口号,还是制定出来的目标,我们首先都需要对过去发展的思路做出一种调整。以前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我们要修改一下,叫有质量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无质量的发展,比如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都是中国人不需要的。但这已经让我们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资源瓶颈、能源瓶颈,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大难题,都是我们必须要好好考虑和解决的。

  日报:“十一五”政府和央企签了责任状,结果不太理想,“十二五”又新签了责任状。既然没什么后果,会不会起不到作用?

  李俊峰:节能减排不是仅靠责任状能解决的问题,关键是能不能把发展速度降下来,把质量提上去。如果还是以GDP发展目标作为重要导向的话,我们就很难避免重复建设。因为中国太大了,大家又都搞一刀切,都是瞄准同一个目标。所有的企业都要实现发展,我们的央企都要做大做强,我们的省市之间都在互相赶超,大家都要往前走。这种条件下就很难实现我们的发展转型。

  所以我们必须在发展转型上下工夫,不仅仅是一个能耗指标的问题,你比如说大型钢铁企业,不改变发展方式,还是一直在做钢铁,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节能降耗。我们每年卖出这么多汽车,就不可能把石油消耗降下来。所以这个根本性结构不调整,仍然以重化工为导向,以交通、房地产为导向,来做我们的支柱产业,那我们能耗的快速增长就很难改变。所以中国的问题不是靠一个军令状就能解决的。还是国家必须从政策上、从机制上找出一条实现发展转型的可操作路径来。

  日报:刚结束的德班会议上,一个焦点就是关于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与对其所应担负责任的国际期望问题。中国是否开始被认为要承担超出普通发展中国家范畴之外的责任了?

  李俊峰:确实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首先是个发展中国家,其次还是个大国。比如说加拿大作为一个小国家,只有3000多万人口,那么无论是自己国内减排还是国际上的形象,大家都能够原谅它。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20%的大国,除了美国之外的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发展得这么快,那么你所有的言行,都是受到国际关注的。所以中国不仅在宣传上,在自我形象的设计上,在具体行动上,都必须有严格的要求。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国际关注,这就是中国当下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必须去面对的问题。

  这次德班会议,外媒还是做了很多的解读和深入解析。外媒把欧盟此次的表现称为“全面战略胜利”,认为美国虽然并没有攻城略地,但是一改之前的守势,也改善了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应对形象。而中国则被认为是做出了巨大让步。

  国内媒体对于德班会议的深入解读和反思比较少,目前中国官方对于德班会议的最终解读也还没出来,我自己归纳有这么几点:第一是德班会议虽然未必像之前的哥本哈根会议、坎昆会议这样热闹,但还是取得了重要成果,比如《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保住了;绿色气候基金推出来了,有了账号,可以往里存钱用钱了;另外2020年之后的整体框架都要开始安排。

  对于这样的结果,可以说大家都不满意,但大家最后都能接受。虽然几乎每个细节上都有若干个回合的拉锯和讨价还价,但至少没有谁在漫天要价。

  现在来看就是欧盟确实做了很大的贡献,即使是面临着欧债危机这样大的负担,最后还是选择推动第二承诺期,还给了绿色气候基金第一桶金。美国不管怎么样,现在也还是拴在气候变化应对的这辆战车上。至于中国,虽然确实是有压力,但可以说是不输不赢。发展中国家一直被说内部出现了分化,但总体来讲还是一个整体,还是中国可以依靠的力量。

  日报:具体到这次德班会议上中国表态“2020年后强制减排”,究竟是一种谈判上的筹码——现在不让步,今后随着体量继续增大最终还是要做出更大让步;还是和我们的既定目标一致?

  李俊峰:这不是现在让一小步未来让一大步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已经到了要正视自己问题的时候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煤炭消费已经占了全世界接近50%,而我们只有7%的土地面积。不要说温室气体本身,就说现在炒得纷纷扬扬的PM2.5,这些当地的环境问题都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为了这些,我们就必须要做好节能减排。这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的,并不是为了减轻国际的压力,给别人做样子看。

  从自身的发展,也必须去节能减排,我们的企业和各级政府都不能有侥幸心理,想着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要这样发展,不考虑自己的资源约束。现在这个理论过时了。我们必须考虑我们的能源约束和资源瓶颈,这对我们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可能选择美国这样的发展模式。这不是气候变化本身的筹码,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只有真正实现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了,我们在国际谈判中自然会立于不败之地。

  更重要的是,这符合中国人民发展的根本利益。我们自己生活的蓝天更清了,空气更好了,这有什么不好?

  日报:几个碳交易试点城市的实施方案明年上报,现在各地实施起来会存在什么困难?碳交易所遍地开花,是不是不利于市场的流动性?

  李俊峰:碳交易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总量限制,就没有额度。其他方面比如标准、监测、认证,都是可以逐渐做到的。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排放限额没有明确规定的条件下,怎么实现碳交易,这是一个大的问题,需要实践中探索。

  至于碳市场,不能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做交易必须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办法做起来。国内股票市场有这么大交易量也就两个证券交易所,碳减排也就上百亿的资金规模,还要由若干个交易所来做,是很难支撑的。我们希望碳交易有很大规模,而不是遍地开花,将来会通过兼并整合、破产重组来重构。像目前这些交易所,没有哪个是中央批准的,都是地方批准,甚至有些地级市都可以批准,所以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整理。

  日报:2011年似乎是风能、太阳能这些曾一度风光无限的清洁能源的低谷年,这样的情况在明年会不会有所改善?

  李俊峰:即使现在来看,这个市场还是不错的。风能和太阳能相比去年还是在不断增长中。问题出于我们现在的过度投资。我在2008、2009年的时候都已经提醒过大家,像太阳能风能这样的装备制造,大概有个三五家,最多十来家企业就够了。我们动辄就是几十家几百家的,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了市场上产能比需求大得多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调整的话,一部分企业退出或者破产都是很正常。

  这不是清洁能源产业的问题,而是企业的问题。未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这些还是都有着不错的前景,就是不能一拥而上,可以搞新能源革命,不能搞新能源“人民战争”。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