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伟大的国家力量的生动展示

2011年05月06日 10: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一年来,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青海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展开了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行动,成功开启了一场在制约条件最多的地区进行的气壮山河的灾后重建,创造了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一方面,以最短的时间,夺取了抢险救灾的重大胜利。抢险救灾阶段,累计抢救压埋人员2008人,成功转移群众22.5万名;救治1.1万名伤员,转移3109名重伤员到外地接受治疗,为6.55万人次提供医疗服务,因灾死亡率、致残率、截肢率极低;并迅速恢复了灾区的交通、商业、生产生活秩序。

  另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取得了灾后重建的阶段性成果。玉树灾后重建从2010年6月全面启动至入冬前,短短5个多月时间,开工各类重建项目298个,完成投资50.1亿元,实现了“完成大部分农牧民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城镇居民住房,全面完成可修复住房维修加固”的年度重建目标。到2010年底,部分灾区群众已经喜迁新居,部分学校、医院主体工程已经封顶,一些支持玉树长远发展的基础项目也相继开工或建成。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全力保持灾区良好社会秩序,加快重建精神家园。今年是三年灾后重建的关键之年,青海将安排投资200亿元左右,力争完成三年重建总任务的65%左右,确保今年入冬前灾区大多数城镇居民和全部农牧民住进新家园,确保明年春季开学时所有中小学生回到新校园,确保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努力让玉树各族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目前,玉树灾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秩序井然,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宏伟蓝图正在加快实现。

  回首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和波澜壮阔的灾后重建,为什么我们能够泰山压顶屹立不倒?为什么我们能够对灾害作出迅速反应?为什么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动员强大救援力量?为什么我们的灾后重建能够做到依法、科学、统一和有力、有序、有效?这一切靠的就是伟大的国家力量。

  这种国家力量,源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制度优势。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第一时间就建立了从中央到省州县、从军队到地方、从一线到后方,政令畅通、高效运转的指挥体系,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斗争。同时,从国家层面组织灾后重建,出台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制定灾后重建政策,明确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对口支援机制,支持力度之大、投入标准之高、照顾考量之全面,前所未有。这一切,无不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极高效率,是中国创造人间奇迹的强大支撑。

  这种国家力量,源于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放眼全球,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同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深深融入到发展壮大的每一步。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坚定地与人民在一起,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把安排好灾区群众的生活放在第一位,把谋划灾区人民的新生活放在第一位,用行动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品格。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秩序,带领人民应对各种挑战,战胜各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

  这种国家力量,源于人民子弟兵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忠诚品质。调动军队抢险救灾,已经成为国际惯例。但我们的军队作为人民子弟兵,长期以来与群众形成了鱼水深情,他们做的许多事情是其他国家的军队做不到也不会做的。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人民军队迅速集结灾区,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成为抢险救灾的主力军、安定民心的主心骨、灾后重建的突击队,为抢救生命、救治伤员、运输物资、清理废墟、维护秩序、安置受灾群众、帮助灾后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真正无愧于人民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

  这种国家力量,源于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无私无畏的模范作用。危难时刻,各级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保障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党员干部强忍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悲痛,舍小家、为大家,以坚强的意志带领群众抢险救灾、重建家园。在灾区,到处飘扬的党旗、国旗告诉人们,党和政府就和群众在一起;所有党员佩戴的“共产党员”红色胸牌告诉群众,党员干部就在身边。可以说,危难时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身先士卒的大仁、大智、大勇和大爱,在人民群众心中竖起一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丰碑,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顶梁柱。实践证明,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责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是我们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三件法宝”。

  这种国家力量,源于亿万民众凝聚起的大爱无疆、共克时艰的民族精神。在灾难面前,中华儿女充分展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和奉献精神。全国人民积极为灾区捐赠款物、奉献爱心;广大志愿者无私无畏、同心协力、共赴国难;灾区汉、藏、回等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共克时艰;宗教界人士特别是藏传佛教广大僧侣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和重建工作;数万名来自不同地区的援建者与灾区干部群众一起携手同心、夜以继日,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灾区,创造着奇迹。所有这些,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汇聚成了“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的强大力量,彰显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总之,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斗争,是一次爱国主义传统的大弘扬,是一次政治制度优势的大展现,是一次民族团结进步的大赞歌,是一次防灾减灾能力的大提升。它再次告知世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无数艰难探索之后的必然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全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社会制度,具有无可比拟、无比优越的优势和力量。

  深入挖掘阐述玉树抗震救灾展示的国家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它有助于进一步总结应对突发事件、抗击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实践上,它有助于充分挖掘运用国家力量优势,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和新青海,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通过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国家力量的内涵。在玉树抗震救灾斗争中,青海全省上下形成和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这是这场斗争中国家力量的集中体现。大爱同心,就是灾难面前中华儿女展现的血浓于水、爱重于山、情深于海的骨肉亲情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战斗力。坚韧不拔,就是灾难面前生生不息、勇往直前、无畏担当的不竭力量。挑战极限,就是在雪域高原的特殊地区、特殊环境、特殊条件下,奋勇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和生存极限。感恩奋进,就是把对党中央、国务院、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知恩之心、感恩之情转化为埋头苦干、重建家园的实际行动。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长期以来青海各族人民不屈不挠与自然灾害斗争实践的集中反映,是青海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美好品格的充分彰显,是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强烈愿望的生动写照,它与青海长期形成的“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共同构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青海精神。这种精神,是我国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青海的具体体现,是伟大的国家力量在青海的具体体现。要深入研究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实质及其与国家精神力量的关系,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国家力量的内涵,并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和具体行动,转化为团结协作、建设新青海的必胜信念和强大动力。

  要通过发挥国家力量的优势,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玉树和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玉树灾后重建是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开展的最大规模的灾后重建,是在制约条件最为突出、生态保护最为重要、民族宗教工作任务最为繁重的地方开展的灾后重建。这就决定了玉树灾后重建不能简单克隆,而是系统研究、统筹考虑、全面提升。现在,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总体目标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上两个大台阶”的要求,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生态环境切实得到保护和改善,又好又快地重建新校园、新家园,为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奠定坚实基础。要充分运用中央给予玉树的特殊政策,不断研究解决灾后重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措施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援建大军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优势,以国家力量保障社会主义新玉树建设的目标如期实现。同时,要深入研究借助国家力量落实中央部委、企业和发达省市对口支持青海藏区发展的援助机制等制度措施,以青海藏区的发展探索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有效模式。

  要通过深化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力量是国家意志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之力,也包括民族团结、民族意志、民族精神等无形之力。实践雄辩地证明,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发展,国家力量得到了极大提升。可以说,没有30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强大综合国力,就没有这次抗震救灾中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没有30多年全面推进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没有今天高效的国家管理能力和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这就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力量,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国家力量的根本保证。只有依靠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走向新胜利。当前,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我们要进一步开阔思路,拓展视野,努力形成一批以国家力量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理论成果,以进一步深化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认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