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启幕:投资准入成博弈焦点

2011年05月10日 08:38 来源:东方早报

  5月9日,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召开,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前)、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步入开幕式会场。

  早报记者 杜琴庆

  5月9日,为期两天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在美国华盛顿拉开帷幕。耐人寻味的是,这项已持续三年的对话如今出现了一个新的讨论方向——双向投资准入俨然成为除汇率问题之外中美又一博弈重点。

  美国除向中国人民币升值、贸易顺差等话题继续施压以外,还首次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提出一个新的议题,即指出中国向大型国有企业提供廉价信贷从而加剧贸易紧张。

  此话题美国此前也在其他场合提及,但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方曾一度停止在此问题上对中方的施压。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为缓解庞大外汇储备的压力,中国的确正在加大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随着中国的人民币逐渐升值,贸易顺差逐渐下降——两大传统的“焦点话题”褪色,美方此时抛出上述观点或是为了制造新的政治议题对中国施压。

  人民币创新高,美还嫌慢

  与以往的每一次中美对话一样,汇率仍是双方绕不开的重点议题。过去数年,中方一直强调进行渐进式汇改,今年的情况则有点变化。

  华尔街日报9日称,中国去年年末曾向美国作出非正式承诺,表示将把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至每月约0.5%;事实与此相差不算太远,而在过去一个月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明显加快,在过去的一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仅轻松破6.50关口,月累计升值幅度更是达到0.8%。而自去年6月份“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更是已经上涨了约5%。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临近,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走高,昨日再度创下历史新高。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昨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988,再度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简单理解,人民币中间价可以视作中国人民银行对于人民币汇率给出的“官方指导价格”。虽然在上周末美国公布的失业率数据出现5个月来首度上升等因素影响下,美元指数走强,但这也并没有阻碍人民币近期的强势。

  实际上,随着近期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原油价格等不断飙升,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上升,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陡增。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将降低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成本,进而有助于中国抑制通货膨胀。

  “中国官员在讨论(人民币升值)时的基调明显发生了变化,他们越来越多地提到强势人民币如何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美国财政部中国事务高官洛文杰(David Loevinger)告诉华尔街日报。

  不过,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显然不满足于此。他在5月3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举行的研讨会上再次强调,中国需要加快调整人民币汇率的步伐。

  巨额外储寻求新出路

  除了缓解通胀压力,强势人民币的另一好处——缓解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也被市场人士提及。中国坐拥逾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手持逾12000亿美元国债。随着美元贬值,庞大的外汇储备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的一种负担。

  据渣打银行上周末发布的报告称,多个原因将导致2011年中国外汇储备将加速累积,新增数额将超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之和。

  渣打列举的事实是,一季度,中国新增外汇储备1973.36亿美元,是仅次于2010年四季度的第二历史高峰。但同期,对外贸易为逆差10.2亿美元,中国实际使用外资(FDI)减去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ODI)的直接投资净流入也仅218.3亿美元。

  上述报告认为,这一结果更多与美元流出减少,而不是新“热钱”流入相关——企业想方设法在国内或离岸市场卖空美元,导致中国央行在国内买入美元资产,回收多余美元。

  “随着美元贬值、美国国债收益率降低,中国巨大外汇储备的压力已经越来越需要依靠对外直接非金融投资来释放。”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宋国友表示。

  2011年4月28日-29日,作为中国逾百家央企的掌管者,国务院国资委在北京召开了该委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央企业“走出去”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加快中央企业“走出去”步伐。

  另外,可见的是,近半年来,中国正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中国人民银行年初公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不仅能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经济转型而铺路,更能为庞大外汇储备“泄洪”。

  5月9日,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在《中国金融》上撰文建议,为缓解外储压力,应回归央行外汇储备的本质属性,将多余的部分分流出去,并收回相应的人民币。谈及具体分流方式,他认为,最合理的选择就是由国家财政用财政收入或发行专项国债予以购买,形成国家专项外汇基金。

  美方质疑中国廉价信贷

  “走出去”,绝非一蹴而就。

  就在中国试图通过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为巨额外汇“泄洪”之时,美国方面却开始质疑中国正在通过廉价资金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要求中国实现金融系统市场化。

  英国金融时报9日称,中国大多数海外投资是由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作出的,同时这些交易几乎无一例外地至少部分得到了中国国有银行慷慨低息贷款的资助。

  该报举例称,当初中国铝业希望将其在英澳矿业集团力拓的持股增加一倍时,从中国国有银行(国开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那里获得了210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以资助其195亿美元收购计划。按照当时签订的15年期贷款的条款,中铝需要支付的利率,仅比基准的银行间6个月期Libor(伦敦银行间贷款利率)高90个基点,即不到一个百分点。

  而差不多同一时期,另一家资产负债表规模远大于中铝、当时市值约1250亿美元的英澳矿业集团必和必拓只能够发行利率比Libor高390个基点的十年期债券。

  英国金融时报的研究表明,过去两年期间,中国国开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两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贷款,比世界银行提供的还要多。2009-2010年间,这两家“政策银行”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企业至少提供了1100亿美元贷款。而在2008年中至2010年中,世界银行的相应机构提供了1003亿美元的贷款。

  该研究认为,在上述两家中国的银行的贷款中,许多贷款协议涉及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巴西和哈萨克斯坦等国达成的大规模贷款换石油交易,向海外公司或政府发放的许多贷款是用于购买中国设备和产品。

  国开行很少公开发布数据,但某些外国分析师相信,中国政府通过该行,将一部分外汇储备借给了在海外扩张的国有企业,且更重要的是。

  “美国这样的质疑并非首次提出,但的确是第一次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样的场合谈及。”在宋国友看来,由于中美交锋已持续数年,对彼此的底线都已清楚,因此此时需要制造新的政策议题来给中国施加压力。

  更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中国的人民币逐渐升值、贸易顺差逐渐下降,两大传统焦点已经褪色,因此美国战略性的抛出上述新议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