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1日 01:5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何志成(农行总行大客户部高级专员)
海关总署昨天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100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5%。其中出口5553亿美元,增长27.4%;进口5450.2亿美元,增长29.6%。累计贸易顺差102.8亿美元,减少32.8%。从数据上看,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略有降低,联想起月初公布的4月份PMI数据和贷款增量数据,都显示一丝经济放缓迹象。经济放缓是正常的调整,还是滞胀信号?本文试图给予解答。
通胀:因经济过热和需求太旺
中国经济今年最大的问题是抗通胀,但在抗通胀中必须解决好保增长问题,谨防经济失速。为了保增长,必须慎用货币工具,紧缩要适度,升息更要慎重。但今年以来,输入性通胀越来越凶,美元一路下跌,更使得大宗商品涨势如虹。而上周美元的突然走强,大宗商品市场掉头下跌,白银等贵金属更是暴跌,这对全球抗通胀斗争是大利好,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高通胀国家更是及时雨,对处于两难间的中国尤甚。
幸运的是,原来不打算抗通胀的美国人,现在也开始起变化了——上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表了“不乐见购买更多国债”的讲话,使市场感觉QE2有可能不会演化为QE3了,进一步流动性泛滥的闸门有可能关住。这对改善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大环境是利好,对全球抗通胀斗争也是利好。美联储若真的紧缩,美元会出现反转,强势美元将成为浇灭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暴涨烈焰的灭火器,高通胀预期有可能就此回调,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就能喘口气。
但中国仅仅是喘口气而已,因为美元目前不可能反转。在抗通胀斗争中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全球高通胀的祸根、大宗商品和原油大幅涨价的根本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美元疲软,全球通胀的本质还是需求拉动,是一些国家经济过热推升。
不能否认,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确有越来越多的炒作成分,有美元、日元流动性泛滥的推手作用,但根本原因是需求太旺。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5倍于欧美日(三大经济区)的人口规模,实现着每年8%以上的超高速增长,而且未来还会持续,这个需求因素可能要比弱势美元因素大许多倍。试想,接近30亿人口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从连自行车都买不起的时代,一下子跨越到家家有汽车的时代 (北京市已经差不多了),对全球资源的需求将增加多少?几千倍!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资源,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创造出那么多财富,让这么多人享受如欧美国家那样的高福利、高消费,哪怕是达到欧美国家的一半水平也很难。这,才是高通胀的本质。
滞胀:由“库存泡沫”引发?
了解这个本质,我们就会明白,高通胀环境和高通胀预期不会因为美元的突然转强或暂时转强而消除。抗通胀的关键点是经济减速,非常柔和地减速。
而对很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实现柔和的经济减速非常困难。一是惯性很大,比如我国“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发展速度是7%,但今年一季度仍然有些省份在以16%以上的速度高增长;二是容易引发经济失速。比如北京,由于限购令的严格执行,3月份的经济增速一下子下滑了6个百分点。如果北京的数据变成全国的数据,经济增速下滑6%,一下子就滞胀了,而且是硬着陆,够吓人的。
由于高通胀压力,很多企业顺应高通胀预期,从去年以来就拼命地加大库存,以积极囤货的方式应对高通胀。库存增加或虚假库存所造成的GDP统计虚假不可小视。中国经济目前最严重的泡沫恐怕不是资产泡沫,更不是股市泡沫,而是很多企业越来越大的“库存泡沫”。
无数次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历史都证明,在高通胀环境中,GDP在一定阶段是增加的:很多企业为抗“通胀”而加大原料采购,但却舍不得出货,于是库存在两头都增加。但当经济从高热中逆转,必然会带来强烈的“去库存”现象:一方面停止进货,另一方面舍血本甩货。
最近的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即2008年由美国次级债引发的危机就出现了这类情形。现在又是一个轮回,比此前大许多倍的流动性在短期内大幅度地推升全球风险资产价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压低美元,同时在许多国家,由资源品推升的高通胀卷土重来。此时,美元又突然间反弹了,而且反弹力度很大,大宗商品市场会不会再次一泻千里呢?中国无数企业的高库存会不会出现集中抛售呢?我们必须看到,有这样的风险。依靠高库存所取得的“高GDP”很可能在一定阶段成为推倒GDP的祸首。我们现在必须赶快明确两点:一是中国企业的库存是不是普遍增加过头了;二是这一轮美元的反弹有多大的力度。
在我看来,这次美元指数大反弹不同于2008年,它仅仅是一次超跌反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则是一次阶段性的“去库存”行情,不会出现2008年那样的暴跌。但我们的超库存现象必须引起足够警惕,如果在GDP中有太多的超库存因素,这次躲过了,下次难躲过。凡是高库存、超库存都是极大的隐患,是经济有可能硬着陆的风险源,不得不防。
抗通胀斗争的最终目的是防范滞胀,是防范经济的硬着陆风险。
分享到: |